常见成语辨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本逐末”的误用
  舍本逐末she ben zhu m6
  “舍本逐末”,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意思是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后用来指舍弃根本的、主要的,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例如晋·葛洪《抱扑子·勗学》:“舍本逐末者,谓之勤修庶几;拥经求己者,谓之陆沉迂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秦牧《艺海拾贝》:“如果艺术表现的事物没有若干程度的普遍性、代表性,搜集那样的事物来描写,只是舍本逐末罢了。”
  “舍本逐末”只适用于有主次关系的事物,不能用于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而人们往往误用。例如:“有人说:‘生括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这里错把因果关系当成主次关系,“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是因果颠倒,而不是本末倒置,应该改为“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休戚相关”与“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xiu qT xidng guan
  “休戚相关”,休,欢乐;戚,悲伤。语本《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后来就用“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欢乐忧愁、幸福祸患互相关联。形容彼此的利害一致,关系密切。例如元·无名氏《随何赚风魔蒯通》第一折:“我想许多功臣,其中只有将军是天子的至亲,必然有个休戚相关之意,故请你来商量。”孙犁《芸斋琐谈》:“作为一个作家,每时每刻,都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任何处境,他不能不和广大人民,休戚相关。”
  “休戚相关”只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之间。可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常被误用于事物。比如某报有一篇文章,说:“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很明显,这里的“改革”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不能用“休戚相关”的,可以改为“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是说彼此之间连呼吸都互相关联,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也作“息息相通”。本来只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使用过程中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于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如《清史稿·文祥传》:“事不尽属总理衙门,而无事不息息相关也。”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浑乎其不可分者在此身。”叶圣陶《坐羊皮筏到雁滩》:“我们的呼吸跟黄河的流动、连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通。”
  由此可见,使用成语一定要注意它的使用对象,切不可张冠李戴。如果拿不准而又一时想不起合适的成语,不如直截了当,有啥说啥。前举某报文章如果改用“密切相关”,岂不又平实又准确?
其他文献
中国的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写字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写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营造写字氛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1 环境布置。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橱窗、教室:走廊等悬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这无疑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独语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当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这种重视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理念达成共识的同时,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却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从而使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更加尊重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新课堂如何处理好“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怎样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让不同学生“吃饱喝足”呢?从日常教学看,教师需以学生现有的起点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问题设计,努力实现课堂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过,综观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快乐”。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课的写作过程中无快乐可言。面对作文,学生一筹莫展,面对作文学生有口难言,面对作文学生笔有千斤重。
期刊
上学期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部分习作书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做家务、做义工、做父亲、做农民、做军人、回故乡、怀胎体验……“错”出情感体验,“错”出理性思考;还有不少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生活距离很远,虚构痕迹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已经没有再谈的必要了。但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二字存在着模糊认识
期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快80年了,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人喜欢《边城》,我照例也很喜欢。因为喜欢《边城》,所以很喜欢听黄磊先生根据《边城》演绎的歌曲《等等等等》。其实我上大学时就特别喜欢黄磊先生的歌曲,尤其是根据中国很多名著改编来的专辑《等等等等》。当时听了很多遍,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很优美,和作品的基调很吻合,像《等等等等》,略带忧伤的调子唱出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
期刊
现状思考  作文是生命的言说。反观当下作文教学,生命缺失依然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笔者认为,呆板、单一、模式化是使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因素。  1 单调性。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禁锢于课堂中,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命题,学生面壁而作,奉旨下笔,闭门造车。以为给一道作文题,提几点要求,批一个分数,读几篇佳作,送几句点评,就是作文教学。殊不知,这种僵化呆板、闭锁式、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写
期刊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颁奖词:善行无疆!你们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你们崇高的利他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上的血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你们的善行善举,如和煦春风,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颁奖词:含己为人!你们,面对危难和死神,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用瞬间的选择,维护正义,担当道义,舍生取义,书写了自己的壮丽人生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天地之间奏响了
期刊
聚焦语文课堂的“课堂失语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令人尴尬的“课堂失语”现象:  镜头一:下课时,学生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可是等到上课铃声一响,他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变得不爱说话。遇到老师提问,很多人更是低眉垂目,低头沉思,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任凭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不开金口。老师在讲台上豪情万丈,学生却如一潭死水,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期刊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这是宋运来的追问。语文意味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语文?语文课该怎样上?这些既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也取决于它跟人的成长的关联度。但契合点何在呢?  人是唯一追问并追求生存意义的动物,人们普遍不喜欢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人们的追问和追求总是在寻找基本的事实和相应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基本的价值指向。语文有其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有其人文性这也是没有争议的,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