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让生命协同生长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状思考
  作文是生命的言说。反观当下作文教学,生命缺失依然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笔者认为,呆板、单一、模式化是使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因素。
  1 单调性。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禁锢于课堂中,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命题,学生面壁而作,奉旨下笔,闭门造车。以为给一道作文题,提几点要求,批一个分数,读几篇佳作,送几句点评,就是作文教学。殊不知,这种僵化呆板、闭锁式、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写作的本真距离人的心灵和生命越来越远,恰恰让孩子们在语言的学习中丧失了最鲜活、最灵动的语言,在学习表达中丧失了最具生命的生活本真。
  2 单向性。教师把应试作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作文知识、方法和技巧大行其道,学生按应试模式去写作。为了迎合命题者的意图,迎合阅卷者的趣味,就放弃了自我,放弃了生命的独特体验,放弃了自己的个体感受,学生生命的灵性遭到漠视,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抹杀了。
  3 单兵作战。一周两节作文课,学生把作文写完,教师把作文批完,就万事大吉了。他们锢于自己的小天地中,独立写作各顾各,封闭在自己的窄小天地中或孤芳自赏,或扼腕叹息,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感受不到差距带来的紧迫,领略不到分享的快乐。单人独作的习作方式,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独具个性与灵性的生命存在,使他们感受不到群体的拉力与动力,脱离了群体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生命力。
  
  当作文离开生命本体,脱离了生命需要,学生便大规模地逃离作文,在最具生命的课程中丢失了生命。
  共生的启示
  共生是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没有生机,显得矮小,长势不旺,甚至枯萎衰败;而众多植物在一起生长时,却能生长得郁郁葱葱,挺拔茂盛。共生效应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于人类也一样,相聚的群体之间互相感应,互相吸引,互相呼应,互相促进。
  作文是最具生命的课程,写作的本质就是宣泄内心情感的律动,是生命的倾诉过程,是心灵的自由歌唱。共生的作文教学,尊重生命的发展需要,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
  共生的策略
  一、让愿景牵手。在异质互补中同气共求
  人不是一座孤岛,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同—个班级中,学生有着相同的学习背景、学习场景和学习愿景,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种共通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间交往和合作的天然纽带。共生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正是顺牵这条纽带,改变学生单人独作的写作形式,为学生搭建互联互动、互助互补的平台,引领学生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共同化的追求。
  小组循环式。四人组合:以学生座位为单位,前后四人一组,分别为A角、B角、C角、D角。强强联合:由班内写作爱好者、写作水平高的组成。男生女生:开展“男生日记组”和“女生日记组”接力比赛。不同形式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共同体”。每次一个同学习作完成后,第二个同学必须先对前一个同学的习作进行评改,再写自己的习作。一周上交后,教师再对作文进行星级制评定。每次将作文发下后,学习组长组织小结,并负责记录本小组所获得的总成绩。
  博客跟帖式。班级博客:发动学生在网上记录童年趣事,分享快乐生活,他们或写或评,或笑或怒。个人博客:部分写作爱好者直接在网上写作,好友们发帖跟帖。网络的开放、互动、便捷同时也为家长开辟了沟通的桥梁,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其中。博客成为公共言说、精神表达的乐园。
  集体接龙式。师生集体参与,每天放学前决定当日写作的人员,第二天再抽签确定一个,接着写下去。可写同一个话题,如:第一个学生写《跳长绳趣事一》,第二个学生接着写《跳长绳趣事二》,第三个学生写《跳长绳趣事三》,角度各不相同;也可写成连续剧式,如一个学生起了个头,写了一篇《我与同桌》,很多学生都有切身感受,就接着把前一故事写了下去;当然还可以自己独立开篇。
  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程度的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走到一起来了。这样的不同组合,差异自然存在,但是正由于这些差异,才使相互间在生存过程中能够建立“相互生存”的关系,各成员相互协作,相互作用,相互督促,相互补充,以期达到共同的目标。这样的团队作战,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作用,统中有分,紧中有松,同中有异,同时又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学他所学,学他所做,从而形成群体效应。
  二、与生活链接,在合作互助中同行共振
  共生即“共同的生活”。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他们在一个群体之中共同生活,他们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着。“共生”作文教学强调作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以这种同中有异的生活为基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察生活,表达他们的“共同语言”。通过对生活的把握、表达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内宇宙”,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精神的跨越、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其生命的完整性。
  其一是亲近自然。大自然是滋养学生天性的园圃,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泉。我们要开启通往周围迷人的自然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到花园里、树林里、河岸边、田野里,看蜂飞蝶舞,听鸟鸣虫唱,引导他们观察、体验、发现,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用心去与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广袤而繁盛的大自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命,给学生提供了言语成长的营养。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是天生的诗人,于是,“共生日记本”里,有人写树间闪烁的光点,有人写山林颤动的树枝,有人写雨前忙碌的蚂蚁,共享自然的恩赐;“共生博客”中,他们会为了观察的不同感受而争论不休,共话自然的多彩。
  其二是走进社会。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家庭的方寸天地,走向社会,开阔视野,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引导学生关注媒体,相互间交流信息。多留心社会热点,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校车安全问题等等,启迪学生“事事在意皆文章”,学会思考,拥有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文章”表达出来。“共生日记”成为学生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
  其三是要贴近心灵。儿童有儿童的世界、思想、立场。作文教学要站在儿童的角度,顺应儿童的心理,向他们的高度看齐。与游戏、与活动相伴,课间,户外游戏大比拼,迎着春风放“纸鸢”;课上,体验木头人、吹砖头;节日里,“六一”水果拼盘、新年买卖大超市……“共生日记”中自然而然就流淌出了一篇篇带有童年烙印的美文。与日常生活同行,教室里的追逐、楼道里的游戏、草丛间的寻觅、雨中的球赛、队伍中的私语、自习课上的哄笑……这些成人眼中“无知的嬉闹”“冥顽的童性”成为学生一次次快乐的习作之旅。
  三、让对话架桥,在交流互动中同心共鸣   作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听取他人的发言,是与他人协商,是一种接受外源信息的‘外对话’;反思自己的理解,是与自己协商,是一种回归自身的‘内对话”’。共生的作文教学,把学生置于一个对话场中,每个学生就仿佛是一个带电“粒子”,接受“场”的作用,并且作为“场”组成的一分子,发挥自身能量,产生交互作用。教师应该是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要让学生在多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互相推动。
  一要优化对话场景。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进发智慧的火花。教师要注意自身感情的投入,善于用自己的情去点燃学生的情,以情激情,以情传情,形成一股情感流,产生情感的共振,感情的共鸣。要善于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极浓的话语绘声绘色地渲染情境,营造对话的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如临其境,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
  二要畅通对话网络。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应解除任何心理束缚,在自由、民主的状态下敞开自我。首先教师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往,耐心倾听,巧作引导,参与其间和学生一起写、一起评更能融洽师生氛围,点燃学生表达的激情。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增加相互接触和作用的机会,在交往中超越自我。“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交融。”每一个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有的声音是微弱的;每一种声音都应得到尊重,对不同观点、不同的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三要丰富对话形式。为搭建多向交流、传递的信息桥,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交往交流。师生互动,组内互动,跨组互动,家校互动,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书面交流,随时随地,随机随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每天利用闲暇时间,抽几分钟,在班级交流精彩的日记成为学生一天中最期盼的时刻。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一人脱口秀,还可以情景再现。交流之后,让“大众评审团”一起来评一评、赏一赏,百家争鸣,各显神通。真心的告白产生了共鸣,成功的体验催生了力量。
  四、让激励扬帆,在分享互惠中同赢共长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能产生群体动力。在连锁式的依赖关系中,学生个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共生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把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激发动机、培养兴趣、鼓励参与、鼓励表现放在重要位置,协调各种关系,调和各种因素,整合各种力量,情景交融,人文合一,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
  鼓励竞争,多方法评定。“共生作文”,学生始终确立共荣共利的观念。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改为小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定成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分数评定,实行高分政策,得分可以超出100分,凡是文中有一个好词、好句,甚至标点,都给他画上“…”,可以加分;有星级评定,从一个“★”到五个“★”,随着星级递增,孩子们的习作热情越来越高,习作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有称号评定,根据成绩每学期评出“写作新秀”“写作能手”“写作超女”“写作快男”“写作快乐家族”……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学生大脑中形成兴奋灶,你追我赶,积极进取。环环相扣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进入一个个认识的新境界,形成群体智慧。
  尊重差异,多把尺衡量。差异是共生的基础,“共生”不同于“共同”,它尊重人的存在的多样性,强调对不同个性、不同群性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倡导多样化的思想、观念、风格,以“灌木丛生”的方式发芽、生长,彼此或互补,或并存,或相互竞争。有些孩子单纯率真,习作言语俏皮活泼,充满童真童趣;有些孩子懂事沉稳,习作语言老道成熟,文采飞扬。我们要学会俯下身子,试着以儿童的思维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儿童的习作。习作评价不应该是“面”上的扫描——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是“点”上的凸显——就其一点,并且放大亮点,尝试建立成功档案,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每一次习作中蓄积写作的信心和力量。
  成果共享,多方位展示。“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对成功体验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取得小小成功的道路上前进,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开辟班级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贴就贴,想评就评,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编辑班级作文电子期刊:定期分类收集成册,并进行美工设计,发于学校网站,集体亮相,共享成果。编辑小组作文报:从本组作文中精选作文,编报办刊,在班级家庭中传阅。鼓励学生向各大作文类报纸杂志投稿,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作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共生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聆听自己生命花开声音的同时,共享同伴生命成长的力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文教学将会氤氲生命的芬芳,进入迷人的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与人性密切相关,但传统小说在人性的书写上更多关注集体的“积极性”“健康性”“崇高性”,以致大量作品的主旨仅仅停留在庸俗社会学层面上, 停留在人的现实性状态上, 比如《李自成》之类所谓的“史诗性”作品;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作品看似触及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困顿, 但这种困顿只是源于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抵牾, 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痛苦, 是生活性的, 不是存在性的, 并不具备生命内在的原创性,像《沉重的翅膀
期刊
作文难写,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来写;作文难教,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不会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让他们心潮涌动的写作内容;教师不会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没有思路,导致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因此,要想改变作文难的现状,解决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习作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两个坎儿。宋运来老师多年来研究并倡导的“童漫作文”,利
期刊
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士人无比推崇的生活态度,甚至上升到人生境界。朱熹将“道”解释为“事物当然之理”,也可借指成就某种事业的理想或信念,“乐道”,即以求道、悟道、得道为乐。“乐道”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我始终认为:乐道,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客体之心态,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理想境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乐道,应该是成就名师的精神特
期刊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走近特级教师宋运来,你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率直、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像他的人那样闪烁着这种光辉。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新奇的,是可爱的,是充满奥秘的,他们总是怀揣着梦想,渴望探索人生的奥秘。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孩子视角,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讨论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
期刊
中国的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写字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写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营造写字氛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1 环境布置。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橱窗、教室:走廊等悬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这无疑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独语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当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这种重视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理念达成共识的同时,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却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从而使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更加尊重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新课堂如何处理好“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怎样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让不同学生“吃饱喝足”呢?从日常教学看,教师需以学生现有的起点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问题设计,努力实现课堂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过,综观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快乐”。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课的写作过程中无快乐可言。面对作文,学生一筹莫展,面对作文学生有口难言,面对作文学生笔有千斤重。
期刊
上学期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部分习作书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做家务、做义工、做父亲、做农民、做军人、回故乡、怀胎体验……“错”出情感体验,“错”出理性思考;还有不少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生活距离很远,虚构痕迹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已经没有再谈的必要了。但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二字存在着模糊认识
期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快80年了,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人喜欢《边城》,我照例也很喜欢。因为喜欢《边城》,所以很喜欢听黄磊先生根据《边城》演绎的歌曲《等等等等》。其实我上大学时就特别喜欢黄磊先生的歌曲,尤其是根据中国很多名著改编来的专辑《等等等等》。当时听了很多遍,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很优美,和作品的基调很吻合,像《等等等等》,略带忧伤的调子唱出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