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积极参与者的美丽转身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thernor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语文课堂的“课堂失语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令人尴尬的“课堂失语”现象:
  镜头一:下课时,学生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可是等到上课铃声一响,他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变得不爱说话。遇到老师提问,很多人更是低眉垂目,低头沉思,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任凭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不开金口。老师在讲台上豪情万丈,学生却如一潭死水,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镜头二:课堂上,学生非常激动地举手要求发言,等到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非常尴尬地说:“我忘了我要说什么了!”搞得老师啼笑皆非。
  镜头三:在课堂交流对话时,总是少数优等生滔滔不绝。讨论常常变成优等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大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很少受到关注。课堂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
  ……
  剥开“课堂失语症”的外衣
  孩子有了“课堂失语症”,语文教师难辞其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不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沉默失语。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试图从这一现象着手,去寻找“课堂失语症”的成因,继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击“课堂失语”现象,学生失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不敢、不愿、不会。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曾对自己所任教的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认为积极发言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的学生约有83.8%,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经常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有18.9%。上课时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大约有59.5%,原因是担心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害怕遭到教师的否定和同学的嘲笑。还有24.3%的学生认为需要多一些思考的时间,等思考成熟后会举手发言。由此可见,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他们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透视“课堂失语症”的实质
  如果我们作深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造成“课堂失语症”的原因。“课堂失语症”存在诸多症结:
  症结一:只有意会,不会言传
  在教学《推敲》这篇课文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中的‘敲’字原来贾岛想用‘推’字,你觉得应该用哪一个字好?”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用‘推’好!”有的学生马上叫起来:“不对,我觉得是‘敲’好!”老师追问:“那你们有什么理由呢?”这本来应该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来各抒己见的,但学生都支支吾吾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课堂中出现了不正常的“失语”现象。
  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语言点切入,细细品读,揣摩推敲,慢慢品味才能领略到个中深意,方能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意味。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的确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并不是任何感悟都“不必言传”,有些问题思考之后不仅应该意会,还应该在对话的过程中能说会道,善于表达。如果学生搜索枯肠,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诠释,经常处于“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境况,这便是一种不应有的“失语”状态。
  症结二:思维缺失。照本宣科
  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准备了《语文课课通》《教材点拨》这样的教学辅导书,有的学生还会在课前利用网络“百度”课本中问题的答案。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不少学生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往往把现成的资料当作“宝典”,用雷同的话语来重复参考书上的现成的语句,有的甚至直接拿着辅导书照本宣科。
  学生在重复别人的话语中失去了自我,这是典型的思维缺席、自我语言系统缺失的“课堂失语”现象。学生没有以诵读感悟为基础,缺少必要的思考,没有把文本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他们的答案在同一层次“滑行”。这种照本宣科、机械重复,把语文教学简化为“复制、粘贴”,课堂上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掩盖不了集体“失语”的实质。
  症结三: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喜欢这段话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大部分学生欣然起立,少部分学生左顾右盼,犹豫良久,还是勉强地站起来读。究其实质,是因为他们处于话语的“被支配”地位,面对一个问题,往往是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后面的学生就人云亦云,重复着别人的思想。
  静思默想,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失语”的原因很多,但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更直接的联系。在对话交流中教师过度强势,导致学生话语空间日益狭小,使他们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机会,学生就会不想说,失却“我口说我心”的勇气。长此以往,就会有不会表达的“失语”尴尬。
  症结四:言非心声,无力表达
  学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全班同学交流时,孩子们有的说:“《史记》是辉煌的,是沉重的。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有的说:“《史记》是司马迁人格的精髓,是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司马迁虽然走了,却留给世人一部辉煌巨著。”还有的说:“《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我们不仅要看到这部著作的辉煌,更要看到这成功背后的辛酸历程。”课后,上课发言的孩子又进行了课后交流:“我觉得司马迁太迂腐了。他这么拼命做,什么好处都没有。”有的说:“我觉得司马迁不值得,他遭受了宫刑竟然还写《史记》,太不值得了。”当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课上课后说得不一样,孩子撇撇嘴:“你当我傻呀?”
  静静反思,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课堂就不能够进行真正的“对话”,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孩子们在电视机的银屏前,在报纸杂志中,在公开场合里,看到听到的都是那种言不由衷的表态和冠冕堂皇的慷慨陈词。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总要受到教师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否则就会被斥为“出格”“幼稚”。学生清楚地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他们总是费尽心思地揣摩老师的心思,说着言不由衷却又符合标准答案的话,用惯用的空话、套话来应付老师,导致语文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独立见解,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扭转“课堂失语症”的攻略
  怎样改变语文课堂上的种种“失语”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美丽舞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攻略一:呵护童心——让学生有话敢说
  失语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生个性的缺失,所以解决“课堂失语”的根本出路在于呵护学生的童心。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程门立雪》时那份对学生源自呵护的宽容让人印象深刻。贾老师让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个学生说:“尊,遵守的尊。”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可是贾老师神情自若,微笑着说:“他并没有错,他还没有把话说完呢!”他望着那个学生:“是遵守的遵,去掉……”那个学生顿悟:“遵守的遵,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这时贾老师风趣地对嘲笑的学生说:“你们刚才笑得太早啦!”
  有了错误,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过程 中,课堂最有活力,教学最美丽。贾老师把学生的错误转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让那个学生找到了自尊与自信,同时也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潜在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想说敢说。我们在课堂上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用智慧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激励,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怕出错,敢于发言。这样养成了习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失语”问题。
  攻略二:丰富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内存”。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积极诵读,主动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次,要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我们要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积累句式,积累片段,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贮存于“语言仓库”之中。此外,要养成“品读”的好习惯。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字里行间包含的韵味。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了感受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孤帆”一词,进行咀嚼品味:“长江上船只来来往往,怎么可能是孤帆呢?”孩子们有的说:“李白的眼中只有好朋友的那只孤帆。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我的眼中只有你。这说明他眼中只有孟浩然。”有的说:“李白与孟浩然情深义重,李白一直盯着那条船,其他的一切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好朋友那个人、那条船。”学生感悟到文字背后蕴藏着诗人的那片情,体会了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学会了品读的功夫,就很容易进入对话情境,说起话来自然就有内容。
  攻略三:加强训练——让学生有话会说
  为了让学生在对话中有话会说,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对话话题,在课堂上加强语言实践。
  我们可以聚焦“焦点问题”侃侃而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欲望和冲动;我们可以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释疑解惑的同时训练口才;我们可以紧扣“歧义问题”各抒己见,激烈辩论,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交流,让问题在学生交流探讨中迎刃而解。相信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话会向纵深发展,学生也会变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实现课堂对话的美丽转身。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士人无比推崇的生活态度,甚至上升到人生境界。朱熹将“道”解释为“事物当然之理”,也可借指成就某种事业的理想或信念,“乐道”,即以求道、悟道、得道为乐。“乐道”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我始终认为:乐道,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客体之心态,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理想境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乐道,应该是成就名师的精神特
期刊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走近特级教师宋运来,你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率直、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像他的人那样闪烁着这种光辉。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新奇的,是可爱的,是充满奥秘的,他们总是怀揣着梦想,渴望探索人生的奥秘。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孩子视角,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讨论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
期刊
中国的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写字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写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营造写字氛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1 环境布置。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橱窗、教室:走廊等悬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这无疑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独语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当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这种重视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理念达成共识的同时,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却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从而使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更加尊重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新课堂如何处理好“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怎样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让不同学生“吃饱喝足”呢?从日常教学看,教师需以学生现有的起点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问题设计,努力实现课堂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过,综观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快乐”。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课的写作过程中无快乐可言。面对作文,学生一筹莫展,面对作文学生有口难言,面对作文学生笔有千斤重。
期刊
上学期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部分习作书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做家务、做义工、做父亲、做农民、做军人、回故乡、怀胎体验……“错”出情感体验,“错”出理性思考;还有不少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生活距离很远,虚构痕迹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已经没有再谈的必要了。但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二字存在着模糊认识
期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快80年了,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人喜欢《边城》,我照例也很喜欢。因为喜欢《边城》,所以很喜欢听黄磊先生根据《边城》演绎的歌曲《等等等等》。其实我上大学时就特别喜欢黄磊先生的歌曲,尤其是根据中国很多名著改编来的专辑《等等等等》。当时听了很多遍,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很优美,和作品的基调很吻合,像《等等等等》,略带忧伤的调子唱出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
期刊
现状思考  作文是生命的言说。反观当下作文教学,生命缺失依然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笔者认为,呆板、单一、模式化是使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因素。  1 单调性。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禁锢于课堂中,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命题,学生面壁而作,奉旨下笔,闭门造车。以为给一道作文题,提几点要求,批一个分数,读几篇佳作,送几句点评,就是作文教学。殊不知,这种僵化呆板、闭锁式、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写
期刊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颁奖词:善行无疆!你们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你们崇高的利他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上的血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你们的善行善举,如和煦春风,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颁奖词:含己为人!你们,面对危难和死神,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用瞬间的选择,维护正义,担当道义,舍生取义,书写了自己的壮丽人生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天地之间奏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