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下自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点。而预习——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预习的实效性。
  对于当下的课前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放养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布置一项作业:预习课文。对于预习些什么,怎样预习,基本不作指导。这种形式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对于预习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基础型。教师给出基础性的预习要求:读课文、抄写所画生字词,查找一些词语的意思等。这种形式是大部分教师会采用的形式,但是这样的预习,教师的指导性也未能体现。“有时间,把书读读,把字写写”,这样的话语是家长们常说的,教师在预习时也仍给孩子只提这样的要求恐怕就不大合适了。缺乏思考的基础性预习,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
  3.习题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发一张以习题为主的预习作业卷,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相应的预习并完成作业卷上的题目。这种形式看似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题目进行了针对性的预习,但这样的预习作业常常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掩盖了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加上学生原本对“做题目”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预习自然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从以上三种形式的预习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没有明确目的、不规范,取得的学习成效自然是较低的。我认为,指导学生的预习,首先应该给学生一种规范,在一定的规范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进行自主地、有效地预习。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的学前预习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五步预习法。
  1.“我做到了。”在这一步中,学生主要做的是: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号;读课文几遍,已经读熟;生字已会读、会写、会扩词等。这一步是学生预习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基本的要求。
  2.“我注意了。”这一步,主要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类字和二类字)。学生对于生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仔细地预习往往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印象,第一次写错了,以后再想纠正就很难。所以,教师提出“注意”两字,会让学生更仔细地找出生字字音和字形上的注意点。由于每个学生识字量和认知能力不同,他们的“注意点”就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圈画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在生字的自主学习上就显得更有实效。
  3.“我查找了。”这一步从“查找”二字不难看出,一定是需要借用工具的。字典、词典、工具书、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借用的工具。查找的主要是字义、词义及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感兴趣的相关字词、内容通过查找的方式解决。理解了自己原先不懂的字词,可以扫清阅读障碍。学生了解了相关资料,不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增加积累。
  4.“我知道了。”这一步一定是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而得知的。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写了什么”,可以说说自己知道了整篇课文写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可以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方面去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所得。“怎么写”,可以就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思考说出自己知道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自己的理解程度,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教师根据这一步骤,可以更切实地了解学情,从而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
  5.“我想知道。”这一步其实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后提出疑问。针对课文提一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考考大家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在这样的规范下实施自主,才是真正的自主、可行的自主、实效的自主。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过,综观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快乐”。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课的写作过程中无快乐可言。面对作文,学生一筹莫展,面对作文学生有口难言,面对作文学生笔有千斤重。
期刊
上学期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部分习作书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做家务、做义工、做父亲、做农民、做军人、回故乡、怀胎体验……“错”出情感体验,“错”出理性思考;还有不少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生活距离很远,虚构痕迹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已经没有再谈的必要了。但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二字存在着模糊认识
期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快80年了,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人喜欢《边城》,我照例也很喜欢。因为喜欢《边城》,所以很喜欢听黄磊先生根据《边城》演绎的歌曲《等等等等》。其实我上大学时就特别喜欢黄磊先生的歌曲,尤其是根据中国很多名著改编来的专辑《等等等等》。当时听了很多遍,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很优美,和作品的基调很吻合,像《等等等等》,略带忧伤的调子唱出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
期刊
现状思考  作文是生命的言说。反观当下作文教学,生命缺失依然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笔者认为,呆板、单一、模式化是使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因素。  1 单调性。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禁锢于课堂中,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命题,学生面壁而作,奉旨下笔,闭门造车。以为给一道作文题,提几点要求,批一个分数,读几篇佳作,送几句点评,就是作文教学。殊不知,这种僵化呆板、闭锁式、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写
期刊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颁奖词:善行无疆!你们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你们崇高的利他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上的血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你们的善行善举,如和煦春风,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颁奖词:含己为人!你们,面对危难和死神,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用瞬间的选择,维护正义,担当道义,舍生取义,书写了自己的壮丽人生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天地之间奏响了
期刊
聚焦语文课堂的“课堂失语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令人尴尬的“课堂失语”现象:  镜头一:下课时,学生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可是等到上课铃声一响,他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变得不爱说话。遇到老师提问,很多人更是低眉垂目,低头沉思,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任凭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不开金口。老师在讲台上豪情万丈,学生却如一潭死水,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期刊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这是宋运来的追问。语文意味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语文?语文课该怎样上?这些既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也取决于它跟人的成长的关联度。但契合点何在呢?  人是唯一追问并追求生存意义的动物,人们普遍不喜欢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人们的追问和追求总是在寻找基本的事实和相应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基本的价值指向。语文有其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有其人文性这也是没有争议的,语文教学
期刊
“舍本逐末”的误用  舍本逐末she ben zhu m6  “舍本逐末”,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意思是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后用来指舍弃根本的、主要的,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例如晋·葛洪《抱扑子·勗学》:“舍本逐末者,谓之勤修庶几;拥经求己者,谓之陆沉迂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
期刊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爱森纳赫(Eisenach)的音乐世家,其家族七代人中出了六十多个职业音乐家。1723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的唱诗班领唱。他的生活平淡无奇,性格亦无可圈可点之处,亲朋好友的回忆也少有留存。  1.不知名的好心人  巴赫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畏艰险地去汉堡偷听管风琴大师雷因肯的演奏(那些老前辈们总是害怕别人学到自己纯熟的技巧)。有一次他在汉堡逗留的时间太长,结果要回
期刊
杨宪益去世前一个多月,小侯带着我和几个朋友去探望了这位“老顽童”。在北京后海银锭桥边胡同深处的一所住宅里,95岁的杨宪益思维敏捷,烟不离手,屋内的摆设十分简单,墙上挂着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的照片,桌上摆着当天的报纸,杨宪益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大毛病,每天看报纸没什么问题。杨宪益嗜酒,医生对他有禁酒令,可他却笑呵呵地说:“喝几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那天,小侯说起想给杨宪益添置一台新的Dv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