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点。而预习——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预习的实效性。
对于当下的课前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放养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布置一项作业:预习课文。对于预习些什么,怎样预习,基本不作指导。这种形式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对于预习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基础型。教师给出基础性的预习要求:读课文、抄写所画生字词,查找一些词语的意思等。这种形式是大部分教师会采用的形式,但是这样的预习,教师的指导性也未能体现。“有时间,把书读读,把字写写”,这样的话语是家长们常说的,教师在预习时也仍给孩子只提这样的要求恐怕就不大合适了。缺乏思考的基础性预习,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
3.习题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发一张以习题为主的预习作业卷,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相应的预习并完成作业卷上的题目。这种形式看似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题目进行了针对性的预习,但这样的预习作业常常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掩盖了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加上学生原本对“做题目”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预习自然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从以上三种形式的预习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没有明确目的、不规范,取得的学习成效自然是较低的。我认为,指导学生的预习,首先应该给学生一种规范,在一定的规范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进行自主地、有效地预习。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的学前预习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五步预习法。
1.“我做到了。”在这一步中,学生主要做的是: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号;读课文几遍,已经读熟;生字已会读、会写、会扩词等。这一步是学生预习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基本的要求。
2.“我注意了。”这一步,主要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类字和二类字)。学生对于生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仔细地预习往往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印象,第一次写错了,以后再想纠正就很难。所以,教师提出“注意”两字,会让学生更仔细地找出生字字音和字形上的注意点。由于每个学生识字量和认知能力不同,他们的“注意点”就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圈画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在生字的自主学习上就显得更有实效。
3.“我查找了。”这一步从“查找”二字不难看出,一定是需要借用工具的。字典、词典、工具书、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借用的工具。查找的主要是字义、词义及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感兴趣的相关字词、内容通过查找的方式解决。理解了自己原先不懂的字词,可以扫清阅读障碍。学生了解了相关资料,不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增加积累。
4.“我知道了。”这一步一定是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而得知的。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写了什么”,可以说说自己知道了整篇课文写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可以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方面去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所得。“怎么写”,可以就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思考说出自己知道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自己的理解程度,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教师根据这一步骤,可以更切实地了解学情,从而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
5.“我想知道。”这一步其实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后提出疑问。针对课文提一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考考大家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在这样的规范下实施自主,才是真正的自主、可行的自主、实效的自主。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对于当下的课前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放养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布置一项作业:预习课文。对于预习些什么,怎样预习,基本不作指导。这种形式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对于预习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基础型。教师给出基础性的预习要求:读课文、抄写所画生字词,查找一些词语的意思等。这种形式是大部分教师会采用的形式,但是这样的预习,教师的指导性也未能体现。“有时间,把书读读,把字写写”,这样的话语是家长们常说的,教师在预习时也仍给孩子只提这样的要求恐怕就不大合适了。缺乏思考的基础性预习,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
3.习题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发一张以习题为主的预习作业卷,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相应的预习并完成作业卷上的题目。这种形式看似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题目进行了针对性的预习,但这样的预习作业常常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掩盖了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加上学生原本对“做题目”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预习自然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从以上三种形式的预习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没有明确目的、不规范,取得的学习成效自然是较低的。我认为,指导学生的预习,首先应该给学生一种规范,在一定的规范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进行自主地、有效地预习。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的学前预习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五步预习法。
1.“我做到了。”在这一步中,学生主要做的是: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号;读课文几遍,已经读熟;生字已会读、会写、会扩词等。这一步是学生预习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基本的要求。
2.“我注意了。”这一步,主要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类字和二类字)。学生对于生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仔细地预习往往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印象,第一次写错了,以后再想纠正就很难。所以,教师提出“注意”两字,会让学生更仔细地找出生字字音和字形上的注意点。由于每个学生识字量和认知能力不同,他们的“注意点”就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圈画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在生字的自主学习上就显得更有实效。
3.“我查找了。”这一步从“查找”二字不难看出,一定是需要借用工具的。字典、词典、工具书、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借用的工具。查找的主要是字义、词义及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感兴趣的相关字词、内容通过查找的方式解决。理解了自己原先不懂的字词,可以扫清阅读障碍。学生了解了相关资料,不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增加积累。
4.“我知道了。”这一步一定是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而得知的。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写了什么”,可以说说自己知道了整篇课文写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可以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方面去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所得。“怎么写”,可以就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思考说出自己知道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自己的理解程度,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教师根据这一步骤,可以更切实地了解学情,从而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
5.“我想知道。”这一步其实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后提出疑问。针对课文提一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考考大家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在这样的规范下实施自主,才是真正的自主、可行的自主、实效的自主。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