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抗大旱转变方式夺丰收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旱魔肆虐,四年顽强抗争,四年苦干大干,四年连续丰收。四年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和一往无前的拼搏,走过了一段战天斗地的非凡历程。回顾过去,我们既有很多教训需要反思,又有很多宝贵经验需要总结。其中,依靠科技抗大旱、转方式、夺丰收,就是最应该珍视的一条重要经验。展望未来,鉴于干旱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主要瓶颈的实际,我们必须再接再厉强科技,继往开来迈大步,让科技兴农之花在云岭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面对大旱不屈服,
  创造丰收新佳绩
  自2009年以来,连年大旱给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旱灾发生范围由常年的30余个县增加至近100个县;受旱区域由山区、半山区向坝区延伸;受旱面积由常年的300万亩左右上升到近1500万亩;受旱时段由冬春旱为主向秋冬春、冬春夏连旱发展;受旱作物由一年生的粮经作物扩展到多年生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干旱影响的产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旱灾损失由常年的数亿元扩大到近年的数十亿元。四年全省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达到7347万亩次,131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累计396亿元。但在艰难困苦面前,全省上下不屈不挠、排难而上,奋力保持了农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奇迹般地创造了四年大丰收的辉煌成绩。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1634万吨,增产45.7万吨,增长2.9%;2010年,粮食总产1650万吨,增产17.1万吨,增长1%;2011年,粮食总产1755.6万吨,增产105.6万吨,增长6.4%;2012年,粮食总产1827.8万吨,增产72.2万吨,增长4.1%;四年年均增长2.4%,连续迈上330亿斤、350亿斤、360亿斤三个台阶,实现历史罕见的连续10年粮食增产,稳居全国粮食产量第14位,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始终稳定在3%以上。
  (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9年至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8.6%、17.3%、19.5%、14.7%,连续迈上了4000元和5000元两个台阶;4年累计增幅达到74.6%,比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幅59.1%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幅66.3%高8个百分点,呈现了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同期省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农民收入增幅的可喜势头。
  (三)特色经作大幅增长。2012年,全省糖、胶、茶、咖、菜、花、果、油、桑等主要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和产值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29%、86.7%。其中,咖啡面积134万亩居全国第一、产值18亿元,分别增268%、216%;橡胶面积820万亩居全国第一、产值96亿元,分别增25.4%、90%;甘蔗面积520万亩居全国第二、产值100亿元,分别增11.9%、125.2%;茶叶面积580万亩居全国第二、产值71亿元,分别增15.1%、179%;蔬菜面积1235万亩,产值285亿元,分别增41.1%、90%;蚕桑面积150万亩居全国第三、产值22亿元,分别增25%、46.7%;花卉面积70万亩,产值266.8亿元,分别增33.7%、51.6%;水果面积535万亩,产值101.5亿元,分别增23.4%、147.6%;油菜面积445万亩,产值28.8亿元,分别增31.1%、51.7%。
  (四)肉类总产稳定增长。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由2008年的12%提高到35%。2009年至2012年,生猪出栏分别达到4334.8万头、4600万头、4991.9万头、5201.3万头;肉牛出栏分别为300万头、315万头、330万头、345万头;肉类总产量分别为458万吨、486万吨、521万吨、539.4万吨。2012年,全省新增国家生猪调出大县5个,总数达到31个,居全国第五位;居民人均有肉达到117公斤,是全国人均有肉量60公斤的近两倍。
  二、依靠科技抗大旱,
  转变方式夺丰收
  为什么四年大旱还取得了四年大丰收的喜人成绩?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鼎力支持,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全省大干水利等因素之外,关键的一条是最大限度地依靠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加大先进实用抗旱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打赢了减损失、保增产、促增收这场硬战。
  (一)依靠科技措施,稳定种植面积。只有稳面积才能稳产量。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依靠科技措施来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一是推广间作套种。引导农民大力实施粮粮、粮烟、粮油、粮菜、粮蔗、粮果等间套种技术,“把天拉长、把地拉宽”,大幅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的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2009年至2012年,全省累计发展间套种面积13443万亩次,累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300万亩次以上,确保了全省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二是实施“三干”播种。在山区、半山区大力推广应用干土、干肥、干种的玉米“三干”播种法。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玉米“三干”播种1500多万亩次,确保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三是推广水改旱。为确保水田不因干旱撂荒,对水源难以保证的雷响田、台田、梯田等田块,改种玉米、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滑坡。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水改旱576.8万亩,玉米面积从1900万亩增加到近2200万亩,新增粮食17万吨以上。
  (二)依靠科技措施,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单产是增加总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依靠科技措施提高单产,是我们抗旱保增产的又一个着力点。一是推广抗旱高产优质良种。加快研发和推广产量高、抗旱性强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稳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耐旱新品种50多个,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比如,好栽种、产量高、米质好、抗病抗旱力强的超级稻“楚粳28号”,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亩产连续4年突破950公斤。禄丰县示范抗旱水稻新品种“云两优2186”,在没有农田水灌溉的条件下,2011年每亩仍实收450公斤。二是推广地膜覆盖。充分发挥地膜增温保湿、保肥除草、防虫防病等作用,提高土壤保水率,延长作物抗旱期,有效解决山区玉米“种早不出、种晚不熟”的问题,确保高寒冷凉地区旱地作物增产增收。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地膜玉米、地膜马铃薯和地膜甘蔗6500万亩,据测算,地膜玉米平均亩增产80公斤,地膜马铃薯平均亩增产350公斤以上。干部群众称赞:“一张薄膜解决了低温干旱大问题、一张薄膜解决了提高复种大问题、一张薄膜解决了农民增收大问题。”三是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在全省组织开展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和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挖掘了现有的品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2008年至2012年,全省累计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2540片、示范面积2596.12万亩,新增粮食总产198.26万吨,每公斤粮食按2元计,实现新增产值39.63亿元;实施油菜高产创建152片、示范面积152.94万亩,新增油菜籽总产2.64万吨,每公斤油菜籽按4元计,实现新增产值1.06亿元。   (三)依靠科技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结构是减轻干旱损失、拓宽增产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我们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发展冬季农业。有效利用冬春时节宝贵的水资源,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开发模式。滇南热区重点发展冬马铃薯、冬大豆、冬早蔬菜、鲜食玉米;滇中地区重点发展优质小麦、啤饲大麦、鲜食蚕豆、精细蔬菜;滇东北和西北地区围绕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低热河谷区,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和冬马铃薯。2012年,全省冬季农业开发面积从2009年1975万亩增加到2342万亩,增加367万亩;产量从1231万吨增加到1466万吨,增加235万吨;产值从149亿元增加到263亿元,增加114亿元,亩均产值达到1122元,较普通小春作物平均增加近700元,增加近175%。二是发展晚秋农作物。充分利用烤烟和玉米生长后期余水余肥余膜,抢抓秋末热量足、土壤墒情好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晚秋玉米、马铃薯、蔬菜、秋豆等秋冬时令作物种植,有效提高夏秋降雨利用率,减少水肥投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促进农民收入增加。2012年,全省晚秋播种面积达1174万亩,比2009年增加4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80万亩,增加286万亩;粮食综合平均单产达112公斤/亩,比2009年提高了6公斤。三是调整农作物播种期。为避开旱情最重的2至4月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主动调整作物播期,推广小春避旱种植,尽可能避免“苗等地”、“苗等水”等问题。2009年以来,推广早播油菜100万亩,早播蚕豆600万亩,甘蔗改春植为冬植450万亩,达到了减灾增收的良好效果。
  (四)依靠科技措施,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用水是应对旱灾的必然举措。我们主要应用了以下节水技术:一是推广集雨栽培技术。为有效利用雨水,在玉米种植中广泛推广“窝塘”、“灯盏塘”集雨栽培,采取起垄覆膜塘播、沟播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水分流失,增强作物的抗旱保墒能力。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集雨栽培3200万亩,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到40%以上。二是推广节水育苗技术。各地充分利用有限水源,采取集中育苗、工厂化育苗等方式,推广漂浮育苗、塑盘育秧等技术,变大面积抗旱为小面积保苗,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解决了干旱对播期的影响,确保播种面积不因种苗受到影响。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集中育秧育苗400多万亩次,烤烟集中育苗育秧比例达到100%以上,水稻达到50%以上,蔬菜达到80%以上、玉米达到30%以上。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重点在蔬菜上推广喷灌技术,在花卉、水果、中药材等作物上推广滴灌技术,在玉米等旱粮作物上积极推广简易滴灌技术。2012年,全省推广各类喷滴灌160多万亩,建成各类节水设施农业200多万亩,每年平均节约用水约3亿立方米。
  (五)依靠科技措施,增强生产能力。改善农业发展物质条件,是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实施了以下举措:一是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截至2012年底,全省累计投资132亿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69万亩,改造后增加耕地面积12.68万亩,全省高稳农田面积达到3800万亩,实现全省农民人均1亩的目标,为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2012年底,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与2009年相比提高20个百分点;农机作业面积达7624万亩,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机械灌溉面积分别达3385万亩、104万亩、427万亩、1541万亩,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69%、500%、200%、98%。水稻、马铃薯、玉米机械作业化水平实现零的突破。农机作业的范围也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是科学防治次生有害生物灾害。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积极推广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大力推广运用黄蓝板、物理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开展化学防治,切实加强干旱引发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增强了减轻灾害的能力。
  (六)依靠科技措施,转变养殖方式。畜牧业是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按照“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的思路,依靠科技加快推动养殖业发展。一是推广耐旱优质牧草新品种。实施草地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做到科学减畜和以草定畜。2009年以来,推广紫花苜蓿等耐旱优质牧草12万亩,实施草原禁牧2731万亩。二是开展节水养殖。按照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把推广节水设施改造作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年来,改建、改造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119个,改建、改造标准化猪舍311.3万平方米;建沼气及污水处理池51.5万立方米、排污沟217千米,建微生物发酵床及堆粪区2.8万平方米,累计安装自动饮水设备上万套。目前,规模生猪养殖场、肉鸡场、蛋鸡场、奶牛场饮水自动化已达到100%,比传统的水槽喂水,节约用水超过50%。三是发展干清粪工艺。摒弃原有的水冲粪、水泡粪工艺,大力发展干清粪工艺,减少养殖用水。目前我省规模化肉鸡、蛋鸡养殖场和大型的生猪养殖场已全部采用了干清粪工艺,节约用水超过70%。四是推广雨污分流。按照“先大后小,先示范再推广”的原则,在规模养殖场积极推广雨污分流示范工作,目前全省153个万头猪场已全部实现了雨污分流。无害化节水养殖技术的普遍推广,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减少了动物疾病的传播,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同时,为了切实依靠科技措施保生产保增收,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几年来,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30亿元以上。用于粮食科技措施推广的资金也在逐步增加,仅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科技增粮资金3亿多元。这确保各项科技抗旱措施落到了实位、发挥了作用。   三、再接再厉强科技,
  力促农业谱新篇
  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继四年连旱之后,今年又发生冬春连旱。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省新的旱灾难以避免。而且,实践证明,农业发展靠科技,农业抗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扭转云南农业“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等雨栽种、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必须切实加强科技抗旱工作,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抗旱减灾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务必以更强的意识、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狠下功夫谱写科技进步、科技抗旱、科技兴农的崭新篇章。
  (一)在总结推广上狠下功夫。事实表明,我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科技抗旱措施,抗旱减灾效果突出,增产增收作用明显。要认真总结近几年积累的科技抗旱措施,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特别是对一些适用范围广、影响重大的间套种、地膜覆盖、避旱种植、水改旱、耐旱品种、“三干”播种、集中育秧育苗、集雨栽培、节水养殖等抗旱技术,要狠下功夫总结推广,让这些抗旱技术在红土高原上遍地开花结果。
  (二)在研发储备上狠下功夫。需要指出,当前我省科技抗旱支撑能力总体还不够强,必须加强新的抗旱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培养,不断提高我省科技抗旱研发水平。重点在良种培育、栽培技术集成、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循环农业等节水型农业科技关键领域开展攻关,实现新的突破。积极开展集雨、节水等防旱工程技术研究,推进农作物耐抗逆机理、种植模式、种植结构、灾害应急与风险管理研究。重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让众多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
  (三)在服务指导上狠下功夫。加强抗旱技术应用的服务指导,是让科学技术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主体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科技示范,把抗旱减灾科技措施尽快送到田间地头。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节水农业、粮食丰产、农村饮水、保护性耕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重大科技项目示范基地,加强对抗旱减灾水源合理调配、应急水源建设使用及作物抗旱的科技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远程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
  (四)在组织领导上狠下功夫。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抗旱工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发改、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抗旱技术实现新进步。科技、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基层的工作,做到各项抗旱技术措施目标责任直接到人、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服务直接到田。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充分调动潜在科技力量,集成相关科技资源,共同唱响推进抗旱技术创新发展的嘹亮歌声。
  责任编辑:吴安臣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滇商”不是一个狭隘的本土观念,它是包括了云南商人、外地商人、国外商人等所有在云南经商的商人共同体。他们正在创造着商业史上的奇迹;他们是真正为云南经济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杰出群体。首届风云“滇商”盛会已经圆满结束,然而企业要实现抱团发展,朝着为中国梦实现的方向前进,“滇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3年6月28日,风云“滇商”首届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弘扬“滇商”精神、呼唤“
期刊
当首届南博会二号馆里国家和省市领导人在众人簇拥下到展台听取介绍的时候;当移动广告宣传车播出振奋人心的音像广告并不断有国内外朋友来询问价格的时候;当旅居车内外人头攒动、排队等候进入参观的时候--云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在南博会上惊艳出现的那一刻,相信很多了解这家本土汽车制造企业的人心里都会纳闷:这家企业从2008年开始至今,不是沉寂了很长时间了吗?怎么突然间又和东风移动广告宣传车、旅居车、校车等产
期刊
入刊理由: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基本监督形式和重要监督手段。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对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促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之义  2013年,在监督法出台之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全面的综合性工作报告、阶段性的综
期刊
入刊理由: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持续推动力。同时,资金也是一个企业运行的血液,能否正常循环流通,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无论是在崛起还是发展过程中,资金都对企业有着制约性的作用。我们只有加强我国民间资本的流通,才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腾飞。  民资活 企业兴  习主席提出中国梦的设想,其实,在我们每一位民营企业家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想把自
期刊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  2013年10月12日,秦光荣在出席中共云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时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当前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指导,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实质,下定决心、毫不动摇、锲而不舍地把作风建设抓下去。当前要找准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问题,
期刊
俊彦荟萃 发展无限  15年,在时间刻度上标注俊发的成长,会发现,很多时候的断章取义,让我们对俊发有很多误读。反复研究俊发15年成长历程,挫折与坎坷,机遇和转折,却更显纵横地产江湖的起伏精彩。  1998年,云南俊发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俊发地产”)成立并开始第一个楼盘的开发,翠湖俊园就此诞生。  当时,刚刚成立的俊发地产,为了传承城市人文,尊重翠湖精致,俊发地产高层奔赴深圳、广州、香港等
期刊
饮食作为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不仅国内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与新闻不断,国外群众亦有相似烦恼。近来,欧洲各国也因食品安全问题掀起不小的热议浪潮。其一是爱尔兰今年年初发现市面上的部分牛肉被马肉替代,随后,法国、瑞典等近20个欧洲国家纷纷卷入此次风波,整个欧洲被马肉搅得人心惶惶。其二是一则消息,德国下萨克森州约150家养鸡场涉嫌未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将普通散养或圈养鸡所生的蛋当作有机鸡蛋出售。此事件成
期刊
编者按——  四年的干旱,牵动着4600万云南人民和关注云南旱情人士的心弦。旱魔虽然肆虐,然通过四年的顽强斗争,实现了连续四年丰收。面对严重的干旱问题,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爱心人士及各界的帮助下,云南人民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最终依靠科技的力量,战胜了旱魔。因此,本刊特刊发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撰写的题为《大旱无情人有情 保障民生写大爱》《依靠科技抗大旱 转变
期刊
看过我散文集的人,都能从中看出我坎坷的人生轨迹,人生路上不免有一些雾霭经常笼罩在头顶,歧路彷徨中总希望能有人伸出援助的手,更多时候希望能从那些励志的榜样中找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依附的精神之杖。在我采访的众多政界名流和商界成功人士之中,有两位商界奇人给我的印象最深。他们的人生,随便撷取一段,便是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  第一位是我刚刚加入记者行列时采访到的,那时他的公司已在美国上市。一脸儒雅的他出现在我
期刊
入刊理由: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像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当解放思想的热潮卷地而来,神州儿女弄潮翻浪,在远航的征程中肩负发展重任、责无旁贷。风光杂志社党支部委员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2岁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立了,风光杂志社党支部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夯实党员队伍的思想根基,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工作中发挥表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