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军事语词普泛化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该类词的使用及其原因,从而揭示文革词汇的某些发展流变,以丰富文革时期的词汇研究。
  关键词:文革时期;军事语词;普泛化;分析。
  
  词汇的组成成分有两种,一种是词,即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一种是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这种固定结构又分为熟语和专称性固定词组。熟语是结构定型、意义完整、具有一定修辞功能的词组或句子,文革时期这类熟语既特殊且复现率极高,如"造反有理""要斗私批修""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等,但军事语词在这类熟语中几乎没有,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专称性固定词组,如"元帅田""兵团战士"等,虽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组成,但表达的只是一个概念。故也归入词汇。在叙述词或专称性固定词组构成成分时,对语素词素不作严格的区分,一律以语素称之。本文的军事语词指的是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词,如军队的编制,"团""营""班""排";军衔的名称,"将""元帅";交战用的武器,"手榴弹""炸弹""枪"等等。
  文革时期军事语词在整个文革时期的词语中所占数量并不太大。笔者统计《汉语新语词词典》(以下简称《汉新》)、《中国当代流行语辞典》(以下简称《当流》)、《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新》)、《汉语新词词典》(以下简称《新词》)等5部较全面收录文革词语的词典,军事语词的数量并不多,所占百分比也很低,分别为《汉新》29个,占4.9%;《当流》17个,占2.4%《现新》;31个,占5.2%;3部字典的军事语词的平均值为4.17%。和以收录90年代以来新词语为主的《新华》相比,数量上和文革时期军事语词的差别不大,《新华》收有军事术语47条,占2.1%,这说明文革时期的军事语词在数量上并没有多大优势。但考察这时期的报章杂志,却发现这些军事语词复现率很高,使用频率不低,不少是高频词。呈现出戴昭铭先生所说的"军事普泛化"①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崇军心理
  
  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军人们的浴血奋战得来的,成立后的新中国的稳定也离不开军人的战斗。新中国的成立后紧接着的是西藏和平解放,翻身农奴感谢的是"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跟着又是一次大的战争--抗美援朝,全国人民一起崇敬"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最可爱的人",与此同时,军人还承担着粉碎蒋介石反攻大陆阴谋的任务。因此建国初期军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为军人维护了这个共和国的稳定,"全国人民学解放军"也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民众就普遍有了一种崇军心理。
  中国革命的历史形成了大众自发的崇军心理,这种心理由于领袖人物的倡导又大大得以强化。文革时期毛泽东是神圣的领袖,他的大半辈子生活是军事生活,对戎马生涯比较偏爱,典型的事例是1966年8月18日召开的"庆祝文化大革命大会"。这次大会,毛泽东身着军服,接见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代表,检阅首都上百万人的游行队伍。这次大会在文革时期的影响很大,军人的装束一度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装束:头戴军帽,身着绿军装,腰扎宽皮带,脚穿解放鞋。这种装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文革街头的一道流行风景线。在这次盛会上,毛泽东接受一位名叫"宋彬彬"北京女红卫兵所献的红卫兵袖章时所说的"要爱武嘛"也是领袖对军事推崇的一种反映。以毛泽东当时的神圣地位,对民众本已有之的崇军心理推波助澜便也顺理成章了。这种心理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就是军事术语被广泛地运用到非军事领域,如所有的中小学学生的先锋队组织在文革中被称为 "红卫兵"和"红小兵",中小学的班级和年级分别用表示军事编制名称的"排"、"连"命名。
  
  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
  
  "文革"发动前几年,极左思潮已经抬头。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错误地把党内不同意见地争论看作"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地扩大到了党内。1963年开始的城乡"四清"运动更使斗争思想深入人心,到1965年1月的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使得各个领域都硝烟弥漫,把非军事部门的生产和工作场所都当作了阶级斗争的战场,兼之中国的革命者们是通过现代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在武装斗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向有这样的偏好,毛泽东早在1927年就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②这些"暴烈行动"的经验也就不知不觉地带到了国家建设的各个生产部门中,语言中的军事语词泛化也就势所必然。
  "文革"开始后,提出了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要"公开地、全面地、自上而下地发动群众向走资派夺权"。③既为"夺权",当然要斗争,免不了要战斗,1966年底开始升级蔓延全国的武斗就是一个明证 。同时林彪"四人帮"等也有意要使斗争长期化、扩大化,林彪在1966年12月中央工交系统"文化大革命"座谈会上说:"文化革命这个战场是不能停火的,是个不停火的战争,战场战争可以停火,思想战线不能停火,是打的方式不同,有时大打,有时小打一定时间大打,一定时间小打,但不管大打、小打,一直要打下去,打到底"另外,"阶级斗争为纲"进一步推衍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加上"两种思想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几乎时时有斗争,处处是战场。既然是战场,有斗争,那么很多方面就和作战相类似,加上"全国学解放军"的口号的推波助澜,兼之文革开始后不久就推行的"三支两军"(指解放军在地方上进行的支持左派、支援工业、支援农业和军事管制、军事训练活动),"火力""火线""炸弹""阵地""会战""战士""兵"之类的军事语词自然成为时髦,处处皆得而用之。
  另外,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旧时的典雅用语一律被当作封建糟粕、小资情调而遭到唾弃,处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方奏乐有于阗"或者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动人心、振奋精神的壮阔场面,特别需要一些有力度的语辞来描述这类新生活,军事用语往往直截有力的,满足了这一需要。
  文革时期,军事语词普泛化,成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用语,这是这一时期词汇发展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发展所造成,"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④,也再一次证明了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证明了"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⑤的重要性。
  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从对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葡萄园岛上居民的语音变化研究中发现:马岛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强调和发展本地文化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潮流是推动马岛语言变化的强大动力。⑥文革时期也一样,对军人的崇拜和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这导致了军事语词的普泛化。
  
  注释:
  ①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第172页,语文出版社 1996年。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
  ③龚育之《关于继续革命地几个问题》见《回首文革》。
  ④陈原《语言和人》第119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⑤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14-515页。
  ⑥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蒋蓝:《正在消失的词语》,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年。
  [2]杨建平主编的《时尚词汇--新名词应知应晓》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1年。
  [3]葛本仪《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罗宾o洛克夫著《语言的战争》刘丰海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6]《回首文革》党史出版社2000年。
  [7]郭大松、陈海宏主编:《五十年流行词语(1949-199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8]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 1998年。
  [11]姚汉铭:《新词语o社会o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2]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 1996年。
  [14]李起民等主编:《中国当代新词语的来龙去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
  [15]方经民:《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
  [18]金春明等编:《'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8年。
  [19]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20]祝克懿:《政论语体向文艺语体的交叉渗透》《修辞学习》2001年第6期。
  [21]金立鑫:《关于'文革语言'的反思》《语文建设》2000年第6期。
  [22]孟国的《'文化大革命'词语的更新和异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23]陈松岑:《文革语体初探》《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
其他文献
在现实生活中,合同关系纷繁复杂,合同纠纷也难免形形色色,因而,当事人在交易中订立有效的合同各自信守承诺,对提高当事人的责任感,保证交易的稳定,实现当事人的预期利益,进而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合同的当事人,如何做好订立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及经济状况,防止有人设置陷阱而失足误入其中;如何在合同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预期的合同利益,
期刊
摘 要:冯太后是北魏时期一位主张革新的女政治家,她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本文简介了她的家世生平,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所进行的斗争,实行了"汉化"改革以及对佛教的尊崇。在中国的历史上,她应该是最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之一。  关键词:冯太后;革新;北魏时期。    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它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保障。而在冯太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更应注意行政处罚程序的合法,本文中笔者指出了行政机关在执法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分析,论述了行政处罚的合法程序以及其来源。  关键词:法定程序; 陈述和申辩;告知义务。    法定程序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操作规范,行政处罚的程序是保证处罚正确、合理的必要条件。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处
期刊
在商事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因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法律知识上的欠缺,导致在诉讼过程中显得很被动,甚而有的明明可以打赢的官司,也不得不与对方签订"城下之盟",更有甚者,还会"铩羽而归",这些情况的存在为什么比较普遍,跟企业本身对诉讼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不够了解和重视有关。根据我们的审判实践,企业在诉讼中存在以下八类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在诉讼中是否占得先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合同订立过程
期刊
摘 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着手进行币制改革。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币制改革,在中国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成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
期刊
自从我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送走了许多学生,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要想教出好学生,就必须对学生付出爱心。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各个地方,而且行为、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即与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和学生自我意识等因素有关,也与学生原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将爱心渗透在教学当中是对班主任教师的极大帮助,也是我问每一位任
期刊
摘 要: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石,是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阶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准确记忆概念的表述,同时要即时让学生进行肯定例证的练习,加强主要针对概念外延的变式练习,防止学生将概念外延扩大或缩小。  关键词:化学概念;内涵;外延;肯定例证;变式练习。    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三个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
期刊
摘 要: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研究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前景理论分析ERP项目实施的低效率问题,认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收益高估是导致低效率问题的根源,而造成预期收益失真的关键在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投资者有限理性。  关键词:ERP项目;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    一、问题的提出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
期刊
摘 要:历史上,作业成本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业成本法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的应用开来。本文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释义,比较简单地论述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并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评价。文章最后,特别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对企业如何成功合理的运用作业成本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成本;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原则。
期刊
当前农村中小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卷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旋涡,甚至不能自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爱农村,逃避劳动,千方百计跳"农门"。据一所农村中学调查: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85%报考中专,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有78%报考普高,报考职高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1%;在职业选择的问卷上,学生在"想当一代新农民"一栏作答的只占2.8%;在对所学课程感兴趣的问卷上,对劳技课感兴趣的只占7.3%。在对回乡毕业生为农村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