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依赖是行为成瘾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手机成瘾行为的概念、测量工具以及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手机成瘾 测量工具 影响因素 展望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3-02
1. 手机成瘾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这一行为现象的命名不尽相同,诸如手机成瘾,手机依赖,手机问题使用等等,因此相应的定义也有所区别。
笔者认为,目前对手机成瘾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种观点。第一,从行为角度将手机成瘾界定为一种“过度使用”行为,该观点主要强调过度使用手机行为带来的外在危害,例如危险驾驶、高额账单、侵犯隐私等等。第二,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手机成瘾界定为一种“成瘾行为”,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就笔者而言,更偏向于第二种观点,现将此观点的几种代表性定义罗列在下表。
2.手机成瘾的诊断和测量工具
到目前为止,对于手机成瘾的测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成瘾行为的理解,编制了测查工具,现将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汇总在下表。已有量表基本都是以成瘾的几个维度作为理论建构,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因此下表不再赘述。
3.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已涉及到手机成瘾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危害等等,本文主要对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做出讨论。
3.1 个体因素
3.1.1 个性特质因素
个性特征作为潜在的预测者,与成瘾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发现容易导致手机成瘾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低自尊、孤独和焦虑等。
3.1.1.1 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Bianchi和Phillips研究发现外向的个体更易陷入手机问题使用,对手机依赖具有预测作用。Colleaguse和黄靖茵认为外向型或胆汁质的人与手机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王相英研究发现具备外倾性和神经质特质的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总体来讲,外向性的个体更注重社会人际关系,因而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另外,Ha等人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高中生表现出更低的自尊感。Bianchi等人也认为低自尊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手机依赖者。同时,Louis Leung发现高自尊的人不容易手机依赖。因此,已有研究者也开始通过提高自尊来对成瘾行为进行控制。
3.1.1.2 情绪情感特质的相关研究
Park和刘红等人认为孤独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相关。另外,邹云飞等人研究表明焦虑是手机依赖大学生的特征之一。学者Reid等人对两者做出了比较研究,发现孤独的个体更偏爱打电话,因为他们认为发短信是一种缺乏亲密感的联系方式,但焦虑的个体却更偏爱发短信。
3.1.2 生活方式因素
Toda等人研究发现,在健康生活方式问卷得分低的男性在手机依赖问卷上得分高,Colleaguse也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手机依赖。
3.2 社会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朋友、社会支持较少的个体与成瘾行为有显著相关。另外,人际交往对手机使用行为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Park认为手机过多使用者是为了寻求更多的伙伴关系,个体参与的面对面互动量越多,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就越高,从而更倾向于频繁的使用手机。
4.展望
纵观国内外关于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手机成瘾的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新颖领域,研究热潮很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有:
第一,研究内容大多还停留在相关研究的层面,缺乏深入实验研究的证据支持。
第二,在量表编制上,国内外尚未有一个普遍认同的信效度都较好的量表。
第三,研究形式单一。研究过程采取的多是问卷调查法。
第四,研究群体的局限性。针对群体几乎为大学生,只有少数研究者把视点转移到其他人群,如社交恐惧症患者。
笔者认为,后继研究者应从手机成瘾的特点出发,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统一的界定;基于这一界定,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研究者还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手机成瘾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未来研究应当考虑扩大样本的代表群体,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适性。
总之,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手机成瘾的研究也将随之跟进。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2]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 48-50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4]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卫生评估,2012,26(3):222-225
[5]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50(12):59-63
[6]Bianchi A,Phillips J 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 psycology&Behavior,2005,8(1):39-51
[7]Leung Louis,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kong.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2007,(10):37-40
[8]Toda M,Monden K,Kubo K,et al.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34(10): 1277-1284
[9]Woong Ki Park.Mobile Phone Addiction[J].Mobile Communications,2005:253-272
作者简介:
彭姓,女,(1991.1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心理健康与教育专业,研二在读。
【关键词】手机成瘾 测量工具 影响因素 展望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3-02
1. 手机成瘾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这一行为现象的命名不尽相同,诸如手机成瘾,手机依赖,手机问题使用等等,因此相应的定义也有所区别。
笔者认为,目前对手机成瘾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种观点。第一,从行为角度将手机成瘾界定为一种“过度使用”行为,该观点主要强调过度使用手机行为带来的外在危害,例如危险驾驶、高额账单、侵犯隐私等等。第二,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手机成瘾界定为一种“成瘾行为”,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就笔者而言,更偏向于第二种观点,现将此观点的几种代表性定义罗列在下表。
2.手机成瘾的诊断和测量工具
到目前为止,对于手机成瘾的测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成瘾行为的理解,编制了测查工具,现将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汇总在下表。已有量表基本都是以成瘾的几个维度作为理论建构,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因此下表不再赘述。
3.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已涉及到手机成瘾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危害等等,本文主要对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做出讨论。
3.1 个体因素
3.1.1 个性特质因素
个性特征作为潜在的预测者,与成瘾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发现容易导致手机成瘾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低自尊、孤独和焦虑等。
3.1.1.1 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Bianchi和Phillips研究发现外向的个体更易陷入手机问题使用,对手机依赖具有预测作用。Colleaguse和黄靖茵认为外向型或胆汁质的人与手机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王相英研究发现具备外倾性和神经质特质的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总体来讲,外向性的个体更注重社会人际关系,因而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另外,Ha等人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高中生表现出更低的自尊感。Bianchi等人也认为低自尊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手机依赖者。同时,Louis Leung发现高自尊的人不容易手机依赖。因此,已有研究者也开始通过提高自尊来对成瘾行为进行控制。
3.1.1.2 情绪情感特质的相关研究
Park和刘红等人认为孤独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相关。另外,邹云飞等人研究表明焦虑是手机依赖大学生的特征之一。学者Reid等人对两者做出了比较研究,发现孤独的个体更偏爱打电话,因为他们认为发短信是一种缺乏亲密感的联系方式,但焦虑的个体却更偏爱发短信。
3.1.2 生活方式因素
Toda等人研究发现,在健康生活方式问卷得分低的男性在手机依赖问卷上得分高,Colleaguse也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手机依赖。
3.2 社会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朋友、社会支持较少的个体与成瘾行为有显著相关。另外,人际交往对手机使用行为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Park认为手机过多使用者是为了寻求更多的伙伴关系,个体参与的面对面互动量越多,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就越高,从而更倾向于频繁的使用手机。
4.展望
纵观国内外关于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手机成瘾的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新颖领域,研究热潮很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有:
第一,研究内容大多还停留在相关研究的层面,缺乏深入实验研究的证据支持。
第二,在量表编制上,国内外尚未有一个普遍认同的信效度都较好的量表。
第三,研究形式单一。研究过程采取的多是问卷调查法。
第四,研究群体的局限性。针对群体几乎为大学生,只有少数研究者把视点转移到其他人群,如社交恐惧症患者。
笔者认为,后继研究者应从手机成瘾的特点出发,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统一的界定;基于这一界定,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研究者还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手机成瘾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未来研究应当考虑扩大样本的代表群体,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适性。
总之,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手机成瘾的研究也将随之跟进。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2]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 48-50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4]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卫生评估,2012,26(3):222-225
[5]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50(12):59-63
[6]Bianchi A,Phillips J 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 psycology&Behavior,2005,8(1):39-51
[7]Leung Louis,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kong.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2007,(10):37-40
[8]Toda M,Monden K,Kubo K,et al.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34(10): 1277-1284
[9]Woong Ki Park.Mobile Phone Addiction[J].Mobile Communications,2005:253-272
作者简介:
彭姓,女,(1991.1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心理健康与教育专业,研二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