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图分类号:O18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29-01 摘要:利用調和分割的定义解决初等几何问题:如何做调和共轭点、证明一角的两边和它的内外交平分线成调和线束、一线段被它的中点和这直线上的无穷远点所调和分割、以及如何用完全四点形的调和性质作图。 关键词:调和分割;中点;无穷远点;完全四点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O18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29-01
摘要:利用調和分割的定义解决初等几何问题:如何做调和共轭点、证明一角的两边和它的内外交平分线成调和线束、一线段被它的中点和这直线上的无穷远点所调和分割、以及如何用完全四点形的调和性质作图。
关键词:调和分割;中点;无穷远点;完全四点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56-01 摘要:我们教材中的许多古诗,用词巧妙,字里行间耐人回味,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包含的意境及其深远。但正因为精短,许多老师在面对古诗教学时,经常手足无措,有时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有时一首古诗半节课就上完,剩下的时间无所事事。要让一首古诗在一节课堂里面变得丰富多彩,拓展就是古诗教学的“春风”. 关
中图分类号:Q-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61-01 从形象上看,生物循环图(附图)像一个横置的吉祥数字“8”。生物循环图由一笔写成,从圆开始,到圆结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万事万物及生命的开始:起点“⌒”由弱到强,再由兴到衰“○”,通过一个交点,两圆的结合点,进入到下一个循环,一直在这个图中永远的循环下去,而且人类和植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相互依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70-01 摘要:现行的语文实验教材为了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习作练习的设计上,只是给予了解写作范围和简单的提示,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法指导,这就使一些阅读面较窄,知识积累不足,写作能力偏弱的小学生写起作文来步履维艰。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创作,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58-01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67-01 古诗文是祖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多少年来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但当今的学生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可以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的语言好无奈。苍白乏力独徘徊,美感灵气全不在。”这个顺口遛来概括。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丰富学生语言,已成为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69-01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59-03 摘要:曹文轩先生的小说创作,是一个时代的新成就。他以“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审美情趣的“古典主义”为原则,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解读人间真美,讴歌至善至纯的人性,重新审视人生的幸福观与价值观,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作了深度的思考。其散文化的艺术风格和真挚的悲悯情怀,成为小说形象美最为动人的内核。其现实的意义还在于填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07-02 摘要:在学校发展中,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无形的毕业证,成人是做人的基准,成才是祖国建设的需要,结合学校管理经验,阐述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关键词:修三德;树三心;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衡量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主要的不是校长、教师的形象,而是学生的言行举止。如果把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00-01 摘要:师生角色互换 ,形成一种意识的平等。教师甘做学生的学生,可使师生各得其所:第一,生之所益:①学生为老师之老师,激发生之探究动力;②老师向学生请教,给学生信心;③学生为老师之老师,感师之感,体师之痛,理解老师之难。第二,师之所益:①老师为学生之学生,激发师之探究动力;②老师为学生之学生,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9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 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在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了诸多成果的形势下,如何将课程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学校层面建立起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课程改革的后续生命力,就必须在学校确立并崇尚新的学校教育文化,在学校文化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