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意境再现使作文更上一层楼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 在诗歌中是指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像和联想,从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果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创造意境,使意境再现,相信考生的作文也会更上一层楼,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以下再现意境的四个方法,但愿对你有所启迪。
  一、巧用课文
  其实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脑子里缺少的不是材料,而是一种加工思想感情的方法。其实,小学二十本课本(含课外读本),初中十二册课本(含课外读本),高中十二册课本(含课外读本),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覆盖可谓广矣!问题是这些已学过的东西在考生的脑子里到底有多少印象,考生会不会巧妙地复制、剪切、粘贴?课本也可以是为文之本,尤其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会造成考生知识面的狭小。巧用课本应该是一种最为讨巧最为实用的方法。请看一考生作文:
  是否还记得那个对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毅然决定“曳尾于涂”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的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伴着他。
  ——《菊花飘香的时节》
  这就是《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考试版,应该佩服作者的巧妙引用,考生们做考场作文不妨试一试。课本和考生相伴了十多个春秋,老师也辛辛苦苦地讲了一次又一次,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跳跃在考生的眼前,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所思所想也曾让这些热血男儿振臂,也曾让考生大呼三生有幸,跟历史中的人物对话、交换思想是一种妙事。其实这一切也一天天地孕育了充满智慧的种子,考生们的写作就是让智慧的种子在短时间内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从而蓊蓊郁郁,让阅卷老师一见倾心,似曾相识,却又新意叠出。必须说明的是,课文诚然可以成为考场作文的考试版,但万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以我心观之,一定要以我手写之。
  二、假借作者
  假借作者时可以直接深入作者的内心,化实为虚,更好地抒情,创造意境,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打动他们的心,从而提高作文的得分。
  例如 久久凝视着这清明的未名湖,我感到一阵孤独。我是来祭奠自己的。“王国维,你安息吧!”风吹起燃着的纸钱飘向湖中,我仿佛看到了五十年前的自己。
  ——那天,借了同事的五元钱来到未名湖畔,清晨的风吹起我两鬓的白发,水中一个声音在召唤:“进来吧,你所忠诚的文化已经消亡,你的艺术生活已经死亡,只有在这儿你才能找回你的文化。”于是我跳了进去。
  ——《愿意就是幸福-未名湖畔》
  一代才子投湖前的痛苦内心,纤毫未爽地呈现出来,阅卷者怎能不为之颤动?其人其景其意境真是上乘又上乘。几许想像,一个细节,“意”与“境”偕,谁能不为之一震?这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颗星,是一颗急速升起的信号弹——来,跟我一起走进作者的心海。怎能不使阅卷人的眼球为之一转,心为之一动。
  三、概括叙事
  概括叙事可以将主人公一生中的有典型意义的事说出来。不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筛选后的颗粒饱满的种子,是要在文章中、要在阅读者心中吐露芬芳的种子。
  例如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独上高楼-李白》
  一代诗仙李白毕现矣,飘逸、豪放、狂放不羁之仙永远矗立在大家心中,特定的意境创造了特定的诗仙,特定的诗仙创造了特定的意境,人因境显,境因我显。概括叙事,功不可没。这儿虽是概括叙事,但人物形象极为丰满,主要是因为考生抓住了文中主人公最富个性的细节。
  人间真情,事物本质,高尚情操,临危应变的智慧,以及景物中动人心魄的蛛丝马迹,常常隐藏于事物的最细微处。所以才有细微处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本质;于细微处见智慧;于细微处见绝妙等体验。细节之妙,妙在入微。概括叙事并不排斥细节描写,反因有了细节描写而熠熠生辉,也许就更能让阅卷老师惊叹,考生的分数自然就高出其他考生几分了,考生的前程自然就比别人更光明了许多。
  四、活用修辞
  例如,有考生这样写道:
  你是深涧中的一茎幽兰,却错误地被人栽进了名贵的花盆;你是一朵出水的芙蓉,可属于你开花的季节却那么匆匆,你的生命中有太久的寒冬;你是自然界中的一只鸟,大观园便成了金丝鸟笼,虽然锦衣玉食,可是却总难见你怡悦和快乐的笑容。
   ——《落红·宝钗》
  “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伤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情感载体,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你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海棠诗社或许就是一次吧。当你写下“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时,你的灵动已无法更变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
  ——《水边的女人》
  许多考生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了《红楼梦》,又不约而同地用了几乎相同的手法:妙用修辞。比喻、对比、排比修辞,塑造了一个本性丽质的宝钗;比喻、引用修辞,塑造了一个有苦说不出、弱不禁风的黛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不尽的黛玉,念不完的宝钗,作者的点点滴滴都是泪都是血。
  考生活用修辞,营造了悲婉、凄楚的意境。试想,没有这些修辞,要表达一个内容,要抒发一段感情,需要考生费多少口舌笔墨,也许还达不到这种效果。其实活用修辞不仅仅体现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文章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让修辞大显身手。
  标题,活用修辞,先声夺人;文章开头,活用修辞,铺排文气,不同凡响;文章结尾,活用修辞,余音绕梁。
  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其实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考生能创设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你的文章就会更上一层楼,你的文章就会胜出。
其他文献
一、考点特点  1.考查方式呈多元化,如同音异形、形似音异等的考查;   2.考查范围为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  3.多音字考查力度有加大的趋势;  4.考查对象多为使用频率高、错误率高的词语。    二、命题趋势  1.难度系数有所降低   如2005年全国卷II和各省、市的字音题,绝大多数的题干是“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均属于对中选错,考生只要在选项中找到有两个读音不同的一项就可以了,这与以往让
期刊
关山月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
期刊
200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备受人们关注的高考作文题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分析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准确体会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对于新一学年的科学备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全国及自主卷作文试题做一个全面的概括总结。  一、形式特点:呈现多元化倾向  1.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可谓三元并存  全国16套试卷当中,话题作文就占9套,由此可见话题作文仍是高考重点。如全国Ⅰ、Ⅱ、Ⅲ
期刊
【原文点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期刊
2005年高考虽已落幕,但有很多东西已开始引起各界专家们的思考和回味。尤其是有“试验田”美称的语言表达题。通过研究三套全国卷以及其他省市自主命题的语言表达试题,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其特色,即统筹兼顾,有机交融。试题平稳且难易适中,考生易于上手,没有偏、怪、难的试题出现。  那么探求其中的特点与规律,对于新一届高三考生今后的复习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命题意
期刊
人要寻根,字也要寻根。 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岩画是汉字的父母。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
期刊
一、词义辨析  1.分清词义的轻重。如:“轻视”和“蔑视”,前者仅表示看不起人,对事物不在乎,后者则还有一种鄙视的神色,所以前者轻,后者重。  2.比较词义的侧重点。表达的角度或意义方向有些差异,辨析它们就得抓住词义侧重点进行仔细分析。如:“逐步”和“逐渐”,前者强调步骤,有“一步步”的意思,未必是很慢;后者有“不明显”,“慢”的意思。  3.比较词义范围大小。如:“局面”和“场面”,前者指
期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间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为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山,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②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期刊
2011年4月23日,第16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每年的这一天,更像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别忘了读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我们也要看到,高三学生课业压力大,此时思考的不应是“读书会不会影响高考”,而是“怎样让课业也变成学生们发自内心、发自兴趣的阅读”。    在应试与丰富阅读之间求共赢  主持人:国家教育部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
期刊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到11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