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世绘中的风景绘浅探“物哀”审美观的成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thernor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本文就浮世绘当中的风景绘对“物哀”审美观念的成因进行了研讨,目前有关日本浮世绘的研究介绍多以年代背景、代表人物、技法、构图、色彩和造型等为主,而对画面更深层次的心理探究和诸多形而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将以日本文化中最底蕴的物哀审美观作为切入点,从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两位大师作品的创作风格、艺术特色以及日本的人文地理等多方面来探究物哀审美观的成因。
  【关键词】:浮世绘;物哀;审美观;成因
  一、“浮世”的概念
  “浮世”源于佛教中的用语,在当前的人文环境下,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点。它的本意指人的生死循环与人间的镜花水月,“浮世绘”在1680年期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十七世纪末被日本的文人墨客应用于绘画层面。日本语中的“浮世”和“忧世”同义同音,被读为“ukiyo”,意为倦世、弃世。
  在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中期,“浮世”开始被误解成带有一些讽刺、无礼的意味,加之江户市民推崇“浮生若梦,及时享乐”,风月场所便成为了“浮世”的指向所在,庶民类版画即被冠上了“浮世”的名号。“役者绘”、“美人绘”、“武士绘”固然风行,但是在这纷繁世间的另一面,大和民族所特有的禀性特点、心灵指向和灵魂的寄托却总也抹不去。
  确切的把日本人崇尚推崇悲哀、幽玄、雅致的气度通过绘画中的细枝末节与气氛表达出来,还是以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为杰出代表的“浮世风景绘”的出现,它們融入了日本艺术美学精神层面的底流之中,孕育了独有的美的形式。
  二、葛饰北斋、歌川广重与“浮世风景绘”
  在葛饰北斋的艺术生涯过程中,相比其他的浮世绘师最为久远,并且变炫无穷,北斋把日本人的焦点由佳人群集的吉原转至国内秀美的水色山光,产生了“浮世风景绘”。与其他绘者所不同的是,北斋从前就很关注庶民的生活状况。西方浮世绘专家RichardLane曾因此而评道:“北斋的作品因为过份揉和人性而使得人们反易忽略其天才。”这里他所说的“天才”便是指北斋在浮世风景绘上所取得的成就。
  葛饰北斋最为大众所知的绘作为《富岳三十六景》,共耗费8年心血才得以完成,所有作品的取景均使用“富士山背”,另外10张续作则从内地眺望富士山,极少从海滨区域进行描画,共计46张。
  《富岳三十六景》问世后,另一位绘师歌川广重凭借《东海道五十三次》驰名日本,广重在作品推出前曾跟随某藩主在东海道旅行,并对沿途风光进行写生,首版《东海道五十三次》着实给大家带来面目一新之感,以至于后来他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北斋。广重的另一风景绘《名所江户百景》从1856年开始绘制,原有118幅,最终的3件因广重去世而交与他的弟子广重二世进行绘制,后来广重二世又附加了两件自己的作品,总计120幅,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大桥骤雨”了,VincentVanGogh曾于1887年临摹过此画。
  三、永恒的“物哀”审美观
  川端康成曾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笔者认为悲与美是相通的,“物哀”这种大和民族所独有的具有特殊意识形态的审美,加深了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及艺术的深度,以及对这种特殊的美的感受和趣味,触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常的哀与美,正是“物哀美”的真谛。
  “物哀”代表着一种生死观。主体探求“刹那美”的存在,不吝在这美的一刹得到恒久的静寂。川端康成的观点表明,“死是极致的艺术,是美的一种体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日本人将这“刹那美”的观点转化为视自尽为人生顶点的行为,是以寻求生命的一刹闪光,成为“物哀”的主要特质。
  由此可看出,“物哀”是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为焦点,对人生与世界所进行的一种哲学思考。但并非像多数哲学命题所遵循的纯粹逻辑方法,它的起点与归宿点,都指向感性体悟。“物哀”授予了美学意义上的道德指向,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也不存在颓靡的意识,所谓“的仁民爱物”和佛教的慈悲之心,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在日本人的观点里,瞬间是一种时间的不完美状态,在其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是为了得到终极死亡的自由,这才是一场永恒的“物哀”。
  四、“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日本人的审美观中常表露出与大自然的亲切之感,以及佛家所认为的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日本列岛被大自然所环抱,但是资源却无比匮乏,加之天灾多难从而使日本人的心里形成了“悲观”的气质,与此相对的,中国疆土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促发了中国人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物哀”作为“美”的概念的一种,是不能用感性和理性来断定的,只有用当下的直觉和内心的原始冲动才可被感知,不同的时代氛围导致了美的意识也有所不同。“哀”的审美观萌发是从奈良时期起有笔墨记录后产生的《日本书纪》、《古事记》、和诗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中逐步演变了以“哀”为核心的“物哀”美。
  总体而论,“物哀”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与主观的感情达到某种一致性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与兴趣,是对“物”怀有质朴而深沉的感情立场为根本依托的,睹物兴情、物我同悲是对“物哀”最直观的领会。在此根本的上主体所表达出的内心思绪是十分孤寂的,交杂着感伤、哀怜、同情、怜悯等等带有感动、恻隐的成份,这种反应多以咏叹的形式来呈现。
  “物哀”是从空旷寂静的心绪中产生的哀愁美,亦是对岁月无常,生命须臾如白驹过隙所产生的悲观情感,这就是组成大和民族传统文化核心的内在要素,也是构成日本的艺术与文学特色之所在,组成日本“美”的基石和日本人普遍探求的审美品味以及共同的美的意识,就是这一对美的沿袭。
  五、浅探“物哀”审美观的成因
  “物哀”之所以产生于日本,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有极大的联系。日本的地质活动向来频繁,多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这样的地域环境造成了日本人时刻存在的危机感,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的稍纵即逝,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这所有的一切都使他们确信,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的,因此“世事无常”的观念也深深根植在在日本人的心中,佛教的传入强化了日本人的认识,无常的观念更加速了日本人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审美意识与宗教的结合是日本人的神性底蕴,成为日本人的信仰托所。
  日本人的“哀“并不是一种情绪,甚至不能称之为一种情结,而是整个日本民族的生命状态。从地域环境的逼仄,到地缘状态的压迫,加之民族性格中“哀”的基因,使日本民族天生擅长以“哀”为入口来介入对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物哀”正是物我同一后,主观性格的“哀”投射于物后的情态,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日本文学、艺术的审美观既是至情至理的洞察,也是追本溯源的回望。一言以蔽之,“物哀”是大和民族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体现,“物哀”美反射到了各个不同的领域和角落,这当中以浮世绘风景画最具代表性。
  参考文献:
  陈炎锋《日本浮世绘简史》[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3月25日版。
  李钦贤《浮世绘大场景》[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佳木斯大学研究生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要】:疯狂的摇滚身段,夸张的发型,深蓝色的标志性眼影是美国歌手亚当·米歇尔·兰伯特(Adam Mitchel Lambert,1982年1月29日-)的标志。一把既能在高空翱翔亦能在低空萦绕的好嗓子是他实现梦想的利器,纯粹真实勇敢则是他闯世界的底牌和魅力所在。亚当·米歇尔·兰伯特(Adam Mitchel Lambert)现如今美国流行乐
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刘禹锡的两首《忆江南》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和作,此词调下原有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写得十分出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虽然珠玉在前,但是刘禹锡的两首和作写得亦是十分精彩。在色彩上虽没有白居易的词那样出色,但是刘禹锡的这两首《忆江南》贵在清新流畅、典
期刊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要】:国际标准交谊舞作为优秀的外来文化艺术形式被介绍、引进到国内。那时,人们还在兴味盎然地重温久违了二十年的“三步”、“四步”,但一场由欧洲13个国家的精英选手表演的摩登舞与拉丁舞,以它全新绚丽的美姿和奇异妩媚的风采让人们眼界大开。演出轰动了京城,并通过电视转播也立刻轰动了全国。人们惊羡似云彩一样飘逸、象流水一般流畅的摩登舞,赞叹现代审美趣味
期刊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智能是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个个角落。在日益发展的时代中,功能产品更新换代瞬息万变。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居住环境在要求有了很大的提升,集中表现在智能家具领域。本文对智能家具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当前智能家具发展现状,智能家具的概念与结构组成三方面展开论述,智能家居包括家具家电和组成控制系统。在家具领域内,提
期刊
四川美术学院  【摘要】:本文以巴尔蒂斯的作品切入,探究这位二十世纪新具象绘画大师的绘画方式、情感表达和艺术理念。  【关键词】:巴尔蒂斯;风景画;人物画  巴尔蒂斯作为20世纪新具象派画家,其创作形式和观念与西方主流艺术创作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对巴尔蒂斯的讨论扩充了艺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置于全球化语境下,这种研究是对中心的边缘的关注。  巴尔蒂斯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艺术史研究者,母亲是
期刊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早在人类之初,当原始初民举行头戴鸟羽兽角、身披兽皮兽尾边舞蹈边叫唱进行具有法术巫术意味的仪式时,舞蹈服饰对于舞蹈的重要价值就已经萌生了。舞蹈艺术的震撼呈现,不单单是靠舞蹈动作的独立存在,它作为综合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也依附于包括音乐、舞美和舞蹈服饰在内的等众多的艺术成分的积极参与和辅助。本文主要论述服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巍巍太行,洋洋漳泽。晋东南地,三省交界,山水之间,有城长治。长治绕郭皆水: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东防洪渠,称“三河一渠”。虽有淤、阻、雍、断诸疾,却是整座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是山水城林空间格局的重要纽带,承载了这座城市依附滨河生活的深深期许——治水活水、乐水美水、山河怡趣、环城流美。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三河一渠”  一、长
期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消费社会的特点、商品的特性、消费者的习惯爱好、国际国内流行色变化趋势等及时了解和研究,不断增强色彩的社会学和消费心理学意识。所谓色彩感,即是色彩通过视觉而反映在心理的感情联想。尽管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人,对色彩各有偏爱,但对色彩认识的共性还是一致的。  【关键词】:色彩;包装设计;商品  70年代以前,我们的色彩是低调的,
期刊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在现代音乐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软件(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二是利用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如《乐音》、Cakewalk等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根据目前中小学乐音教育的要求,后者更为适合计算机在乐音教学中的整合,也更利用实现构主义的现代教学模式在乐音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MIDI
期刊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摘要】:十四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发展,他们摒弃了当时的文化,选择复活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从而开始了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在建筑领域不再一味的追求像哥特式建筑一样华丽的外观以及对宗教思想的极度追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开始注重实用性以及人的需求,这也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中心思想的标志。  【关键词】:宗教;人文主义;新建筑语言  十四世纪,资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