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1]要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得借助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探索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进而从根本上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策略的层面探索中学语文五轮式行动教学,旨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及意义
  (一)教学目标
  1.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建构能力。语感,是指阅读文本时能迅速把握和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所蕴含的情感,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概括。语感包含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
  2.建构联系,提高学生语言整合能力。联系,是指将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化融会贯通,把握文本内容和现实之间的逻辑联系、对比联系、因果联系等。这是基于学生语言感悟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联系积累中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从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3.整合实践,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运用,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吸收与处理、判断与外化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学习的最高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等以口语交际、书面交际等方式直接表达出来。
  (二)教学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建构和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二是如何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采取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所见所闻等转化成书面语言。”[2]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秉承“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依据“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流程组织教学,与同事共同合作探讨,及时听取反馈意见,不断修正教学方法,进而探索行动式教学在中学语文语言建构和运用中的实践规律。“通过对常态课、主题研讨课、同课异构、对比课等多种类型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观察、反思、行动,然后再觀察、再修正、再反思、再行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计划,直到解决问题,总结提炼形成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策略”[3],为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审美与创造的能力。“良好的语感:一方面对书面语言符号的接受较快,另一方面对有声语言的表达有着较好的把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可以直接、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诵读体悟、对音韵的理解赏析、对生活的体验联想、对情景的推测再现、与情感的回应共鸣等。”[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采取如下方式:在语言符号接受方面,课前3分钟诵读—理解欣赏—体验联想—推测再现—回应共呜;语言表达交流方面,快速记听—流畅表达—阅读理解—口语交流—写作呈现。总体目标界定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将主要内容分解为“语感与建构”“建构与运用”两个阶段。“语感与建构”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把握,阅读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这种体现老师不能代替。所以,教师把感悟语言文字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感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培养。“建构与运用”注重片段、章节和整个文本欣赏和解读,通过演讲、述说等口语交流表达,以书写呈现的方式将有联系的语言材料顺理成章以句段、篇章等形式表达出来,实现灵活运用,这才是培养学生语用素养的最终目标。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探索,定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教学策略实施
  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采取三大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旨在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学情,采取灵活多效的教学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正确区别和运用程序,为提升课堂效率打好坚实的基础。
  1.教师示范策略:关键信息的品析感悟
  (1)关键内容品析法。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句段、字形字义、修辞逻辑等给学生进行示范品析,让学生借鉴效仿教师的方法进行品析,加强对关键信息的品析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语感,初步具备建构语言的能力。
  (2)字词句段组篇法。让学生归纳梳理文本内容的关键字词,在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将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将积累的相关零散知识系统化、整合化,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3)下水实践操作法。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片段写作、口语交际等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师的下水实践操作中,可双向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调控教学节奏,达到教学双赢。
  2.问题追踪策略:相关内容的逻辑联系
  (1)相同主题追踪。如教学九年级第三单元的《诗词三首》时,可以以“人生不如意”为主题,让学生群文学习《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这样学生在相同主题内容的建构方面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训练。再如教学文言文时,以“品味文言语气之微妙”为主题,让学生群文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陈太丘与友期行》。让学生通过群文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联系学习,其语言的建构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相异主题追踪。如教学以“雪景”为主题时,可以将《湖心亭看雪》《卖炭翁》《济南的冬天》作为一组课文进行群文对比教学,以“品雪中冷暖”为主题让学生找到三篇文章中写“雪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对比品析”的过程中建构三篇文章“雪相似情不同”的主题。这样,既检测了学生语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素养。   (3)写作角度追踪。如在教学写人记事时,可以把《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孔乙己》等文章“群”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总结几篇文章描写人角度的不同,并借鉴学习其中的方法,在写作时尝试运用”[5]。如此,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构建情境”教学追踪学习。如在教学《故乡》时,让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少年闰土“月夜持叉刺猹”的画面,建构起少年闰土聪明可爱的形象,然后与《故乡》中见到“我”时的形象作对比。这样,学生便很快发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从而明白造成中年闰土麻木、穷困的原因。
  3.分块训练策略:吸收内化的实践运用
  (1)扎实课前交流法。课前三分钟阅读主题训练,让学生就指定或自主选择的内容进行互相交流与分享,教师及时做好指导与评价,树立学生交流表达的信心,持续不断地训练学生的顺畅表达。
  (2)注重检测评价法。在期中、期末考试时,教师可专门设置“语言运用”试题,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情况,并辅以量化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提高。
  (3)创设激励平台法。搭建校级展示平台,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评比,在不断磨练中修炼语言,树立自信,不断掌握语言运用技巧,自如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表达。
  这些策略,有效地示范了如何从语言的建构切入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思考、体验和表达能力。一方面传递给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文本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一方面传递给听课教师教学方法和技巧。
  (三)课堂教学程序
  1.第一轮:立足片段写作
  基于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笔者通过教师示范策略、立足片段写作、品析关键词句,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文本语言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其听、说、读、写能力。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抓住友人“过中不至”后反而“怒曰”,元方怒斥友人“无信”“无礼”,最后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的对比,进行关键字、词、句的感悟训练,在学生品析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作示范,分别扮演文中的“友人”和“元方”,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分人物角色朗读时,情绪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入情入境,课堂效果显著。
  2.第二轮:注重逻辑推理
  在第一轮行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梳理:力求在后续的探索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观摩和探索。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从“积累课文生字词—概述课文六要素—还原场景研细节—心理重建促语感”几个环节入手。后面两个环节,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文本曲折的故事情节,在细读文本相关内容时,教师示范对不同人物心理活动的感悟,逐步建构起文本的故事情节。暗示一:妈妈的警告——不能冒险(悬念铺垫);暗示二:朋友的嘲笑——当胆小鬼(悬念迭起);暗示三:自我的否定——绝对回不去,肯定上不去(应验妈妈和朋友的预言);暗示四:爸爸的引导——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能下来,很好(终获成功)。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与分析,学生发现了文本的叙事线索:“我”从“冒险”“遇险”到“脱险”的全过程,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的心理历程。这种步步为营的训练方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3.第三轮:设计层递活动
  在二轮行动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明显增强,但还存在重“教”轻“学”现象,部分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不足。语言运用训练活动不足,弱化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学生将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的“语感”训练不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在教学《散步》时分别作如下活动:活动一:找关键字词。学生很积极,很快完成了任务。例如,母亲:年老、身体不好、累……;“我”:走前面、责任、两全、委屈、蹲下来……。活动二:将关键信息组成句子。如:“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想走大路,我走前面,蹲下来背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儿子,儿子小走小路有意思。”活动三:将句子组成一段话。如:“春天来了,我们一家人去散步,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想走大路,觉得平顺。而我的儿子小,觉得走小路有意思。我为了两全,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可母亲却说走小路,于是我蹲下来背起母親,妻子蹲下来背起儿子,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俩‘背’的是整个世界。”活动四:画思维导图表达——


  到此,学生一下子领悟了作者莫怀戚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一下子醒悟了,通过交流分享,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完整表达。
  4.第四轮:借鉴例文引导
  在学生初步具备了语言感悟能力后,采取“问题追踪策略”作纵深推进,让学生把所感所悟进行有机联系与整合,增加语言建构的宽度和深度。在教学《狼》时,我采取“问题追踪”的方式,引发了学生饶有兴味的逐层深入思考。例如:第一,文中只写了狼吗?(引发猜想,激发阅读兴趣。)第二,狼与屠户之间发生了什么?(整体解读,初步感知内容。)第三,屠户轻易就杀了狼吗?与狼之间有什么交锋?(阅读理解,建立相关联系。)第四,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哪些语言刻画了屠户的形象?(回归语言,落实建构素养。)第五,如果屠户最终被狼吃了,课文的结尾可以怎么改写?(改写结尾,落实语言运用。)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对相关内容的改编等,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厘清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的能力。
  5.第五轮:进行分块训练
  采用“分块训练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让学生口语表达得到系统训练,结合每学期名著阅读、教材学习、口语交际等要求,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口头表达。例如,一周一个主题,一月一个章节,一期几本读物或学生自选主题,多角度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专题训练。另外,在学生的作文评改中,增加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的批改指标,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持续的提升与锻炼。
  三、课堂教学结论
  通过三大策略和五轮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的读悟、字义词义的推敲、文本逻辑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对关键词进行句子和片段的组合,进而在口语交际、阅读分享方面得到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明显增强,能抓住语文教学、语言教学的本质,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语感的建构便来得快、来得实,语言运用能力也在这种积累中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系贵州省2017年“省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题式研修规划课题“基于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SKZ02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第2页。
  [3]罗华勇:《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41页。
  [4]魏志军:《“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中学语文》,2018年第3期,第9页。
  [5]罗华勇:《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2019年第3期,第97页。
  (作者单位:贵州省修文县扎佐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课文按助读系统划分为“教读”“自读”两类,以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例,计有11篇教读课,13篇自读课。教读课实施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重心在何处,如何把握其方式、控制其深浅等,对此,课标并没有大致统一的标准,故而教师们各显神通或者说随心所欲授课。这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沉疴宿疾。“教什么?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1]等问题
期刊
我们明白,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
期刊
语文教育名师于永正指出:“激励是教育的第二个名字。”[1]在教学中,于永正通过激励把课堂构建成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树立起其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借助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激励评价的育人作用,形成了于永正独具特色的教学激励智慧。对于永正教学激励智慧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纠正当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给一线语文教师
期刊
一、《我的叔叔于勒》的流俗解读  在分析路径上,王荣生强调以文体定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小说文体,在分析路径上往往存在着“人物言行—性格与品质—社会评价”的直线式分析“套路”。在主题的提炼上,一线教师常常会陷入“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金钱之间关系”的表层分析,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资本主义底层人物的同情”的庸俗社会学解读的窠臼之中。  (一)小说文本分析路径的局限 
期刊
2020年高考,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全国Ⅰ卷、Ⅱ卷、Ⅲ卷、新高考Ⅰ卷(2020年山东使用)、II卷(2020年海南使用)等五套“国”字号高考语文试卷(以下统称“全国高考卷”),还有部分省市招生考试院自行命制了浙江卷、上海卷、天津卷、江苏卷、北京卷等五套地方卷。可以预测的是,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新教材的使用和新课程、新高考的逐步推进,使用
期刊
【课前准备】  1.提前两周布置《雷雨》的阅读。一周时间初读作品,完成人物、情节、主题等信息的归纳整理,对阅读中形成的困惑也以问题的方式进行归纳。第二周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曹禺《序》、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田本相《曹禺访谈记》、曹树钧《曹禺是怎样构思〈雷雨〉的》等相关文章。  2.第一周需分两次检查阅读进度,第二周分两次检查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未能有效完成任务者,教师需利用课余时间督促其完
期刊
情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瞬间关系的整合呈现,是文学运作的基础性力量,介入在整个文学肌体之内。情境又是文学发生的触发开关,点燃作者情感爆点,激发内在创作冲动。人时刻处身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中,“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情缘境发”阐发的都是具體而微的处身情境对文学创作的触发作用。文学“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但并不是在文字里赤裸地铺展性情,而是要将其包裹在作者创设的种种文学化情境中。文学阅读,本质便是读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焦点。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量。通过阅读课,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审美体验,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低、感受能力弱、分析问题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不得不促使一线教师思考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为广阔的世界。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既有童话、诗歌,也有神话、寓言。这四篇课文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陋,或赞美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联想、想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其以真、善、美的眼
期刊
一、导入新课  师:屏幕上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创作的一幅油画,大家看看它的内容是什么?  生1:《愚公移山》,跟课本上的插图很像。  师:大家猜猜它现在值多少钱?  生2:1000万。  生3:5000万。  (生争论不休。)  师:2018年湖南有线集团给出的拍卖价为2.088亿元。  (生感到惊讶。)  师:徐悲鸿先生是国画大师,他以画马见长,他的这幅油画为什么能从最初的100万飙升到如今的天价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