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和真情尽在新婚之别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公元757年4月,46岁的杜甫在长安从安禄山叛军手里逃出,穿着破衣麻鞋风尘仆仆地赶赴凤翔谒见即位不久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不久即因上疏为房绾辩护而触怒肃宗,肃宗开始疏远他。第二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他由华州到洛阳探亲,下年春返回华州。在这往返途中,他亲眼看见了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危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把他对战争的认识、对国事的关心、对人民的同情表达在字里行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尤其是在《新婚别》中,杜甫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饱含赞美之情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少妇形象。读完全诗,这个形象便跃然纸上,仿佛就在眼前,说她是乱世里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也不为过。
  那么,这个少妇形象缘何感人呢?
  首先在于她深明大义。她和夫君新婚只有一夜,丈夫便因战争而“守边赴河阳”。新婚燕尔,恩爱无边,这种告别,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更何况夫君是到前线打仗,新婚别也许就是生死别。再说,夫君匆忙一去,使得“妾身未分明”,自己就无法正名定分,作为媳妇,在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仅仅只是“何以拜姑嫜”的问题,随后而来的很多事情便难以处理,处境会非常尴尬。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环境下,女子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丈夫死亡便意味着女子将无依无靠,痛苦一生。这个女子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按人之常情,妻子定会泪流满面,苦留丈夫与己相守相伴,直至白头偕老。起码,应宽限三日,让丈夫陪着自己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使自己在夫家的身份明确下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但是,国难当头,这个女子不仅不做一般女子之状,反而强抑痛苦,鼓励夫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冲锋陷阵,为国效力。纵观中国古代诗坛,光耀千古的女性形象可谓凤毛麟角,说得上来的也就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誓死卫国的杨门女将等少数几位。像《新婚别》中这位女主人公这样勇于为国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怕是找不到了。再拿孙犁笔下的水生嫂来比较,当她得知丈夫明天就要去大部队时,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而《新婚别》中主人公虽然对“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的现实问题有所考虑,但畏难情绪要轻得多,这不仅丝毫无损于她的形象,反而更加真实生动。在那时那地那情那景中这是何等地难能可贵!
  那么,这个女主人公是否只知大义不懂人情呢?答案是否定的。她是懂得爱的。她因“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而深深愧疚。当“君今往死地”时,她“沉痛迫中肠”,因此“誓欲随君去”,跟夫上战场。但因种种考虑而未果。她是一个贫家女儿,多年才弄到一身好衣裳,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愿意穿得讲究呢?而这位女主人公因为丈夫要守边打仗;便不再穿“罗襦”,而是“对君洗红妆”,如果这算不上是女子对夫君的真情,不知世上还有什么算得上真情,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个女子因丈夫出征而不穿罗襦,不着红妆,不正说明她是懂得爱、重感情的人吗?至情言语是无声的,最深挚的情感完全用不着美丽的包装,任何花言巧语在真情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诗中,杜甫正是通过这一非常典型的细节,用质朴的语言把这种爱和情表达了出来,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受到感动。而这种爱和情不是出于一己之私心,而是联系了国家的命运前途和百姓的生计安危,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是她深明大义的另一种表现。
  另外,女主人公身上还有着鲜明的理性色彩,情感和理智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她绝非一个稀里糊涂没有思想的妇道人家。前面说过,她考虑到夫君“守边赴河阳”,自己“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的问题,她希望自己在夫家的身份能尽快明确下来,以名正言顺地“拜姑嫜”、孝公婆。这些与她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一个“藏”字含义颇丰,表明父母对“我”要求之严格,这是她日后重情明理的重要原因。后来夫君出征时,她“誓欲随君去”,但考虑到“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担心自己的“随君”会影响夫君乃至整个部队的战斗力。这是一般女子考虑不到的,也使得女主人公情感世界中有了理性的色彩。有人以为这是主人公脑子里的封建迷信思想,这是不恰当的,即便如此,对一千多年前的女子我们怎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苛责呢!
  杜甫之所以在自身生活艰辛、仕途坎坷的情况下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塑造出这样一个少妇的形象,与她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分不开的。杜甫的伟大在于他能推己及人,推己及国,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想境界廓大而高尚。有人说杜甫是一个非战论者,其实,他对战争并不是一概反对,对这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他的态度是明朗的,主张积极征战,努力平叛。正因为如此,他才借新婚之别这样的特定情景,从一个少妇的角度切入,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因此,他把这个少妇塑造成一个深明大义、重情明理的形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中学(448000)
其他文献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简洁,富有韵味,尤其是作者那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值得学生细细品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同时学习到作者描写景物,表达情意的写作方法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期刊
微写作是针对学生生活阅历少、选材范围狭窄、写作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而兴起的一种独特写作训练方法,人、事、景、物、情、感等素材都可入文。“微写作”语言精练,篇幅较小,情感细微,切入点低,但所谓“微言大义”,微写作和常规作品一样有思想,有逻辑。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开展微写作训练以不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呢?  一、细致观察生活,在生活记录中创作“生活微感”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初步骤一
期刊
支架,顾名思义就是起着支撑作用的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效搭建阅读教学支架,则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特点,从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受到启发,通过模仿、借鉴、迁移等形式逐步掌握表达方法。结合学生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搭建了一些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悟写作方法,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下面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对中年级学生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要求,为此,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选编了3篇课文,旨在学生把握课文情节以后,能把课文内容详略得当地简要复述出来。复述是学生通对课文理解以后把故事内容再讲述出来,是要恰当地加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独特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以后再次表述出来。下面就以此单元中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
期刊
科普类课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虽然没有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但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简洁,表达形式的多样,说明方法的丰富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讲解科学概念而忽视其它内涵的话,就难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策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  一、角色拟人化,让课堂充满童趣  统编教材中的科普文大
期刊
追问是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抓住时机展开追问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冲击,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深度思维之中,并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形成丰富学科认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深入文本展开研读,能够做出更多问题预设,变换主体设计追问,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契机。  一、深潜研读,适时追问  追问是教学问题操作的一种形式,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深入到文本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这样
期刊
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不仅依循着语文内在的知识体系,展现出鲜明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指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和训练要点。部编版教材进入高年级之后,每个单元常常设置不止一个语文要素。  很多教师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各自为阵,缺少必要的联系,比如,首先,部编版教材六下第四单元就设置了两条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其次,“阅读相关资
期刊
童话是学生最喜欢的文本内容,因为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目光,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儿童角度出发,精准设问、创设情节、演绎设计、创编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具体想象中建立学习认知。想象是童话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这是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合理运用想象手段展开教学调度,能够生成更多教学亮点。  一、精准设问,调度生本想象思维  童话有丰富的情节,也有典型的人物形
期刊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有着课堂激情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激情过度、激情偏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暴露了对于教学激情及其作用的误读,也体现了对于课堂语言艺术求而不达的困惑。为此,我们有必要慎重地厘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情艺术的定位,准确把握激情艺术的方向和尺度,既能做好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导演”角色,也能充分凸显学生在激情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本中跳动的脉搏。  一、激情是一团火,温暖而不炙热
期刊
以思乡为主题的三首羁旅诗词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思乡”。三首诗词在表现思乡之情的作品中是经典中的经典,可供探究的方面很多,如意象、炼字、情感、场景环境描写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操作的便利性等,我们选择“意象”来探究,以期达到学生深度感受思乡之情并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我们选择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明月”,张籍《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