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小学语文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总结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预习的策略,探究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不仅限于传授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建立健全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语文是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也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教授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小学语文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预习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到课堂上学习时才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预习方法
1、识字预习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识字课程包含拼音教学,但拼音教学需配合标准语音学习材料进行,在互联网教学普及的校区可以尝试推广拼音课程预习,反之,在普通教学环境下不建议进行拼音课程预习。拼音是习字的基础,对以后语文学习影响重大,因此,小学语文的预习应当从拼音教学完毕后开始进行。
识字预习应以读准字音,认识字型为首要目标,其次初步掌握汉字基本意义。在识字预习时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扩展词汇量,理解字义。识字教学时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有效结合教学手段,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的同时掌握用法,识用结合,加強记忆。
2、文学作品阅读预习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作者、文字之间的对话。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需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在预习阅读的时候调动学生思考,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后续课堂上能够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文学作品阅读预习首先应初步略读全文,在略读中,将生字摘抄在生字专用本中,读完课文之后看文章注解,没有注解的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形、读音、字义。生字专用本通过长期积累,能增加识字量、用字量,避免或减少写错字。
预习课文时还需要把文中表现力强的词语标注出来作为积累。例如:用词准确、生动的地方。阅读课文时要仔细揣摩、研究词语的用法,理解作者用意,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预习课文时学生还需划出文中突出表现中心思想、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或描述精炼、描写生动、文采斐然的句子,通过识别、划出这些句子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及作文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读完毕后学生应尝试给课文分段,标注每段段意,最后尝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并对文中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论,提高分析能力。
最后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下来,作为积累的语言材料。
在逐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同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古诗文阅读预习
学习古诗词需要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古诗词课之前,学生进行主动的预习,那么学习效果将会显著增加。
古诗文阅读预习首先应浏览古诗文,将生字摘抄在生字专用本中,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形、读音、字义。
其次,阅读“注释”。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注释,介绍词义、字义,题目的注释或者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通过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诗词内容。
再次,尝试理解诗词题目,注意从题目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大意。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四,根据古诗文初步想象诗文大意,通过转述的方式,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提高口语表述及遣词造句能力。
第五,通过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注意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即当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学习古诗词的切入点。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及背景资料,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预习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依托于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学生是预习的主体,即使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还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才能发挥预习的最大作用。
在预习前,教师应首先依据教学计划制定关于预习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们去探讨解决, 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可以将预习时间安排在在晨会课、自习课上,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初步进行思考、批注,让学生切实做到“温故而知新”。课余时间让学生共同积极交流自己的疑问和收获,放学后再进行资料查阅。长此坚持,学生便轻松地养成了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从而得高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应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不定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预习做的好,预习方法优秀的学生做出表扬和一定奖励,对预习完成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更应多加鼓励,给予引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升个人修养,紧跟时代发展,因材施教,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引导学生预习兴趣,教导学生预习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困惑,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不仅限于传授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建立健全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语文是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也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教授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小学语文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预习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到课堂上学习时才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预习方法
1、识字预习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识字课程包含拼音教学,但拼音教学需配合标准语音学习材料进行,在互联网教学普及的校区可以尝试推广拼音课程预习,反之,在普通教学环境下不建议进行拼音课程预习。拼音是习字的基础,对以后语文学习影响重大,因此,小学语文的预习应当从拼音教学完毕后开始进行。
识字预习应以读准字音,认识字型为首要目标,其次初步掌握汉字基本意义。在识字预习时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扩展词汇量,理解字义。识字教学时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有效结合教学手段,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的同时掌握用法,识用结合,加強记忆。
2、文学作品阅读预习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作者、文字之间的对话。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需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在预习阅读的时候调动学生思考,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后续课堂上能够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文学作品阅读预习首先应初步略读全文,在略读中,将生字摘抄在生字专用本中,读完课文之后看文章注解,没有注解的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形、读音、字义。生字专用本通过长期积累,能增加识字量、用字量,避免或减少写错字。
预习课文时还需要把文中表现力强的词语标注出来作为积累。例如:用词准确、生动的地方。阅读课文时要仔细揣摩、研究词语的用法,理解作者用意,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预习课文时学生还需划出文中突出表现中心思想、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或描述精炼、描写生动、文采斐然的句子,通过识别、划出这些句子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及作文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读完毕后学生应尝试给课文分段,标注每段段意,最后尝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并对文中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论,提高分析能力。
最后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下来,作为积累的语言材料。
在逐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同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古诗文阅读预习
学习古诗词需要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古诗词课之前,学生进行主动的预习,那么学习效果将会显著增加。
古诗文阅读预习首先应浏览古诗文,将生字摘抄在生字专用本中,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形、读音、字义。
其次,阅读“注释”。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注释,介绍词义、字义,题目的注释或者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通过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诗词内容。
再次,尝试理解诗词题目,注意从题目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大意。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四,根据古诗文初步想象诗文大意,通过转述的方式,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提高口语表述及遣词造句能力。
第五,通过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注意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即当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学习古诗词的切入点。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及背景资料,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预习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依托于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学生是预习的主体,即使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还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才能发挥预习的最大作用。
在预习前,教师应首先依据教学计划制定关于预习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们去探讨解决, 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可以将预习时间安排在在晨会课、自习课上,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初步进行思考、批注,让学生切实做到“温故而知新”。课余时间让学生共同积极交流自己的疑问和收获,放学后再进行资料查阅。长此坚持,学生便轻松地养成了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从而得高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应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不定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预习做的好,预习方法优秀的学生做出表扬和一定奖励,对预习完成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更应多加鼓励,给予引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升个人修养,紧跟时代发展,因材施教,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引导学生预习兴趣,教导学生预习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困惑,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