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与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例3、例4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2.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3. 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学过程:
  片段一:复习铺垫,看图说分数
  课件出示情境图:
  评析:教师采用了直观感知和迁移类推的教学策略,创设了正方形及相关图形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让学生在经历了看图得出结论和出示图验证后,既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又明确方向,为新课学习打下有效的铺垫。
  片段二:学习例3
  教师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1.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补述、复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并涂上颜色。
  (3)学生进行尝试动手操作。(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并能把整个操作过程描述出来。)
  (4)进行交流反馈。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描述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也
  评析:在理解算理、探究算法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充分尊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遵循了从情境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课标要求。
  2.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尝试猜想。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的第2题进一步验证)
  (3)验证反馈。①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预计方法:A.画图(图形或线段);B.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C.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②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
  (4)得出结论。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小组讨论: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学生交流、补述、复述,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评析:教师借助动手操作,运用分数的意义、数形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让学生经历“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达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得学生在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归纳的过程中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分数乘分数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分数乘分数也就水到渠成。
  片段三:简化计算过程
  1.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反馈:(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
  3.练习:例4做一做1。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构建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算理和算法,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想法的算理和算法”,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算理和算法,从而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评:“分数乘分数”的教学片段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利用了直观感知的教学策略,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機会,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探究。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在充分活动中体验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识更为完美,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3.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运算技能,结合尝试计算、探索验证、比较优化、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构建新知的完整过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为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利用补述、复述、归纳概括的教学策略,对算理充分理解得出算法。如“土地中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计算”“动物的速度”等生活中的情境,借助“几何直观”,实现由整数乘法意义向分数乘法意义的正迁移,促进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有效理解,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5.利用尝试计算、探索验证、比较优化、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构建新知的完整过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为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期刊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具体到数学教学上,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感、符号
期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对计算过程的深刻理解。理解计算过程不光要知道怎样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实质上是一个算理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基础。“乘数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从小吃苦耐劳,勇敢坚强,聪明睿智,才能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受到启发感染,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美好人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一、树立榜样,自强自立  “自古英雄出少年。”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描写王二小、海娃、雨来、乌塔等少年英雄模范人物的课文,为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学习英雄,渗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1页例2。  片段一:直观操作,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1.出示两个面积悬殊较大的长方形。  师:请大家快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  小结:像这样凭眼睛看看就能判断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观察法”。(板书)  2.出示两个形状相同、面积接近的长方形。  师:快速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为教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各个学科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学习与研究。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日积月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的“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教学片段分析,寻找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线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主任王永春认为:“小学数学核心素
期刊
古人说:静能生慧。“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是一种沉心凝思的默然。学习需要动起来,也需要静下去,做到动中有静。圈点批注,精心对话文本,做到品味揣摩;交流互动,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取长补短,鉴赏品评;设计问题,确保“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教学有深度和高度;课堂动笔,从读到写,能写出心声和真情。  一、圈画批注文本,“静”读  静读,是深思的前提;批注,是静读的延伸。在静读之余,勾画、圈点、注写能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