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的意义就是知识对于人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意义,从知识意义的角度阐述了创新性学习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创新性活动,指出了传统大学学习形式必然导致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分析了回复知识意义的创新性学习的三步策略,创新性学习强调知识学习的研究特征,注重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互动,追求在知识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知识的意义;研究性;合作性;自我性
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学习(maintenance learning又或适应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法。维持性学习是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的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其功能在于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创新性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其功能在于生成新的思维产品,诱发革新,促进社会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创新能力、人创造性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国家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性学习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其作用日益突出,创新性学习理应得到更为充分的关注。本文旨在从知识意义的视角对创新性学习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期在当代大学生创新性学习中带来一些启示。
1 知识的意义
知识是建构起来的,是一种人工制品,是人类长期探索和不断积累的结果。西蒙(simon,1996)说:“我们今天居住的世界更多的是一个人造的或者说人工的世界,而非自然的世界。我们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个因素都显示着人工的迹象”。在柏拉图那里,知识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是理念性的,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人的灵魂回忆出知识,可见知识是天赋的,是客观世界中本身存在的,要靠学习,即回忆,才能获得。即使在持有现代知识型观点的人中,他们虽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揭示,但也并未排斥知识是人的活动的产物这一观点,知识是人努力的结果。而众多后现代思想家也倾向于认为,知识不过是即时的或特定背景下的人为之物而已。可见知识具有人为性和建构性,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解决世界问题而进行的。
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是知识建构的直接动力,并且知识在与知识建构的对象的联系中获得其意义。但是意义总是属于人的,任何“事”或者“物”,就其自身而言,都不可能拥有任何意义。意义也不是人所固有的,它存在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它产生于二者的“相遇”,并由二者共同规定。所以知识的意义不是知识本身或作为其形式的词语和命题的“含义”,而是知识对于人的意义。人有“双重生命”: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知识不仅表现为知识与人的自然生命的关系,也表现为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系,这种关系指向人的生存“困境”,它有助于解答人为什么要“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等价值问题和生活智慧问题。由于精神生命是人所特有的,因此,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更主要是指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系。在知识越来越信息化、实用化和商业化的今天,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已经萎缩了,甚至知识与人的精神解放失去了任何关联,因为知识的意义性不会自动增进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以及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联系。这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造成的。因此,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在本世纪之初就提出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掌握个体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知识。
2 大学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
学习作为一种知识获得的过程,具有与知识生产同样的特征。此处所指“学习”并不是专指坐在教室里读书做习题。而是指实践场境中的学习。如果从人的学习和人的发展的根本形式来看,实践环境中的学习才是人习得大多数知识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也是人的社会性质的重要体现(Rogoff,2003)。以劳动生产为例,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分工、合作、交流是劳动生产的常规,说教始终属于次要的,辅助性的地位。所以这类知识的获得有如下几个突出特征:知识的获取是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直接指向知识应用的情景;知识的获取是由多人进行的共同活动中完成的;参与的程度和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的;参与与学习是完全融合的;注重信息反馈和情感体验。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用“合法的边缘参与”来描述这种情景学习,他们强调,学习同其发生的社会情境密不可分,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特定形式的社会性合作参与。也就是说,这种学习过程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生产性,同时学习发生在参与过程中,而不是个体的头脑中,学习活动分布在合作参与者之间,而不仅仅是个人行动,因此,学习被视作一种特定种类的社会实践,其参与结构被称作“合法的边缘参与”。合法的边缘参与成为学习者“在世界中行动的方式”,因此,学习本身就成为“学习者在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中生存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识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具体的说,参与使知识同世界直接关联;在社会世界的合作参与使知识习得过程具有社会协商性,尤其是使不同程度参与者的意图得到体现;个人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建立了自己同这个社会世界各个要素的关系。所以在实践场境中的学习,知识的意义得到了同在人类知识生产过程中同样明确的体现。这种学习是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方式,而知识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学习中得以显现,并被学习者捕捉、意会和为已所用(apperopria-tion)(Schauble&Glaser 1996)。因此,要使学习的过程像知识生产一样,就必须使学习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探索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意义的过程。
纵观现在的学习,考试的形式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形式。考试时通过填空、简答、判断题等形式来检查我们学习的情况。“学习就是把教师分到盘子里的食物吃下去……然后把它吐出来”。也就是让学生记住一些东西,然后对记忆状况加以考察。这样知识系统化作了各自孤立的信息碎片,在师生之间一片一片地传递着,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同外部世界脱离开来,同应用知识的情境割裂开来,知识意义赖以形成的基础遭到了彻底破坏,这种以单纯信息加工层级的学习方式却占据着我们学习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知识意义的缺失。
3 创新性学习的创新策略:知识学习的新尺度
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创新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认知活动,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但是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回复知识意义的学习,才能蕴涵着创新,只有具备如下策略的知识学习才具有创新性:
3.1 研究性策略。在知识创新普通存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创新已越来越密不可分,学习者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生 产的过程,培养学习者具备在未来进行知识建构的能力这一目标已经为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所以改变传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使学习创像知识生产一样,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探索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一样,使大学生的学习具有研究性。
研究始于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创新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收集和整理信息,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体现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意义的实践性决定了研究的问题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学习生活。传统课堂学习形式中的研究问题大多具有预设性,学生按照给定的方案、步骤去发现问题,去验证某一科学规律,这种学习中研究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是已知的问题或是已预设答案的问题,“问题”的可研究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学习是信息的接受、存储、加工、提取和应用,学习的重点就成了知识的传授,而非知识的建构。因此,缺乏真实世界参与的学习就容易变得抽象枯燥。只有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研究问题(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理解等)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反映或重视学习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和丰富经验。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主动参与、发展自我、构成意义的过程。
大学生的创新学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实践能力本质上就是将
知识与运用知识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结合起来,而创新精神是在主动探索、实践、反思、交流、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这样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既包涵了从书本等媒体中获得的事实性知识,也包涵了从实践探索中建构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构知识则更加重要。从个人的成长角度看,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探索、学会学习这种越来越具有科学家进行探索活动特征的学习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常见。所以具有研究性特征的学习就是一个走向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有运用才智的机会,才能形成探索世界的经验。也才具有建构知识的实践和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
3.2 合作性策略。传统课本知识系统而明晰,而提出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为主的创新性学习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而世界的真实是复杂而结构不良的,其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常常是多样的。因此,基于真实世界的创新性学习不仅要求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建构,还需要多种形式的合作式创新学习。
在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处、通过合作促进互利的时代,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性学习通常以数人为一小组。根据完成的真实任务,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并进行观点的呈现和交流。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必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各方通过倾听别人的阐述来了解和体验他人的思维过程:如界定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自我评价等等。从而迅速有效地促进各合作者知识的增加,达到知识共享。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反思,看到别人的长处,反衬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持续激发动机,重组自己的知识。
合作性学习中,完整清晰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这也是需要展示自我和进行交流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个体观点的充分陈述,才有合作学习的成功。在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合作一方时而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倾听他人的见解;时而批驳他人的观点,时而捍卫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轮流成为学习者和指导者,每个学习者都在不停的变化着角色。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并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思维,使得自己的原有观念在不断的拓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新知识在不断的建构。正是在这种不同个体的展示过程中,不同观念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促使合作各方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并最终在协商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3.3 自我性策略。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创设一个问题,来完成真实任务,那么有谁来建立这种联系?当然,要尽力让学习者主动建立这种联系,也就是说,学习者完成任务的一开始就要表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学习者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活动主体的基本特征,它的实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它体现的科学问题是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美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与自我概念存在高相关性,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情绪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所以学习的自我性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能力和习惯或者是一种素质。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讲,素质教育分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素质首先要培养他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我们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自我平衡的能力。
知识的意义是隶属于人的。知识学习的结果不是人对知识的服从,而是人的精神的成长以及知识的再生。在人对知识占有的同时,更强调的是人在与知识的交往中实现个体精神的生成与提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不仅要做学问,更要做人,要做一个有自我能力的人。
3.4 结语。创新性学习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创新性活动,对知识的学习是以研究问题、完成任务为方式,是学习活动的各力相互合作和互动的过程。创新性学习追求的是创新性学习目标,通过合作与互动促进有意义的协商,促进知识的生成,促进人在知识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林宗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郑太年,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郭晓明,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6]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习[J],山东教育,2001,(1)
[7]庞维国,创新性学习:生成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7,(5)
[8]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6)
[9]刘朝晖,申仁洪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10]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11]Lave,J,&Wenger,E,(1991)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Rogoff,B,(2003)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Simon,H,A,(1996),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Thirdedition),The MIT Press,1996
[14]Schauble,L.&Glaser,R,(Eds,)(1996),Innovationsin learning:New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Lawence Erl-haum Associatse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知识的意义;研究性;合作性;自我性
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学习(maintenance learning又或适应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法。维持性学习是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的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其功能在于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创新性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其功能在于生成新的思维产品,诱发革新,促进社会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创新能力、人创造性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国家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性学习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其作用日益突出,创新性学习理应得到更为充分的关注。本文旨在从知识意义的视角对创新性学习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期在当代大学生创新性学习中带来一些启示。
1 知识的意义
知识是建构起来的,是一种人工制品,是人类长期探索和不断积累的结果。西蒙(simon,1996)说:“我们今天居住的世界更多的是一个人造的或者说人工的世界,而非自然的世界。我们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个因素都显示着人工的迹象”。在柏拉图那里,知识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是理念性的,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人的灵魂回忆出知识,可见知识是天赋的,是客观世界中本身存在的,要靠学习,即回忆,才能获得。即使在持有现代知识型观点的人中,他们虽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揭示,但也并未排斥知识是人的活动的产物这一观点,知识是人努力的结果。而众多后现代思想家也倾向于认为,知识不过是即时的或特定背景下的人为之物而已。可见知识具有人为性和建构性,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解决世界问题而进行的。
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是知识建构的直接动力,并且知识在与知识建构的对象的联系中获得其意义。但是意义总是属于人的,任何“事”或者“物”,就其自身而言,都不可能拥有任何意义。意义也不是人所固有的,它存在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它产生于二者的“相遇”,并由二者共同规定。所以知识的意义不是知识本身或作为其形式的词语和命题的“含义”,而是知识对于人的意义。人有“双重生命”: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知识不仅表现为知识与人的自然生命的关系,也表现为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系,这种关系指向人的生存“困境”,它有助于解答人为什么要“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等价值问题和生活智慧问题。由于精神生命是人所特有的,因此,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更主要是指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系。在知识越来越信息化、实用化和商业化的今天,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已经萎缩了,甚至知识与人的精神解放失去了任何关联,因为知识的意义性不会自动增进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以及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联系。这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造成的。因此,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在本世纪之初就提出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掌握个体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知识。
2 大学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
学习作为一种知识获得的过程,具有与知识生产同样的特征。此处所指“学习”并不是专指坐在教室里读书做习题。而是指实践场境中的学习。如果从人的学习和人的发展的根本形式来看,实践环境中的学习才是人习得大多数知识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也是人的社会性质的重要体现(Rogoff,2003)。以劳动生产为例,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分工、合作、交流是劳动生产的常规,说教始终属于次要的,辅助性的地位。所以这类知识的获得有如下几个突出特征:知识的获取是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直接指向知识应用的情景;知识的获取是由多人进行的共同活动中完成的;参与的程度和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的;参与与学习是完全融合的;注重信息反馈和情感体验。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用“合法的边缘参与”来描述这种情景学习,他们强调,学习同其发生的社会情境密不可分,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特定形式的社会性合作参与。也就是说,这种学习过程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生产性,同时学习发生在参与过程中,而不是个体的头脑中,学习活动分布在合作参与者之间,而不仅仅是个人行动,因此,学习被视作一种特定种类的社会实践,其参与结构被称作“合法的边缘参与”。合法的边缘参与成为学习者“在世界中行动的方式”,因此,学习本身就成为“学习者在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中生存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识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具体的说,参与使知识同世界直接关联;在社会世界的合作参与使知识习得过程具有社会协商性,尤其是使不同程度参与者的意图得到体现;个人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建立了自己同这个社会世界各个要素的关系。所以在实践场境中的学习,知识的意义得到了同在人类知识生产过程中同样明确的体现。这种学习是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方式,而知识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学习中得以显现,并被学习者捕捉、意会和为已所用(apperopria-tion)(Schauble&Glaser 1996)。因此,要使学习的过程像知识生产一样,就必须使学习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探索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意义的过程。
纵观现在的学习,考试的形式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形式。考试时通过填空、简答、判断题等形式来检查我们学习的情况。“学习就是把教师分到盘子里的食物吃下去……然后把它吐出来”。也就是让学生记住一些东西,然后对记忆状况加以考察。这样知识系统化作了各自孤立的信息碎片,在师生之间一片一片地传递着,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同外部世界脱离开来,同应用知识的情境割裂开来,知识意义赖以形成的基础遭到了彻底破坏,这种以单纯信息加工层级的学习方式却占据着我们学习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知识意义的缺失。
3 创新性学习的创新策略:知识学习的新尺度
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创新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认知活动,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但是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回复知识意义的学习,才能蕴涵着创新,只有具备如下策略的知识学习才具有创新性:
3.1 研究性策略。在知识创新普通存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创新已越来越密不可分,学习者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生 产的过程,培养学习者具备在未来进行知识建构的能力这一目标已经为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所以改变传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使学习创像知识生产一样,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探索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一样,使大学生的学习具有研究性。
研究始于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创新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收集和整理信息,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体现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意义的实践性决定了研究的问题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学习生活。传统课堂学习形式中的研究问题大多具有预设性,学生按照给定的方案、步骤去发现问题,去验证某一科学规律,这种学习中研究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是已知的问题或是已预设答案的问题,“问题”的可研究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学习是信息的接受、存储、加工、提取和应用,学习的重点就成了知识的传授,而非知识的建构。因此,缺乏真实世界参与的学习就容易变得抽象枯燥。只有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研究问题(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理解等)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反映或重视学习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和丰富经验。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主动参与、发展自我、构成意义的过程。
大学生的创新学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实践能力本质上就是将
知识与运用知识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结合起来,而创新精神是在主动探索、实践、反思、交流、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这样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既包涵了从书本等媒体中获得的事实性知识,也包涵了从实践探索中建构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构知识则更加重要。从个人的成长角度看,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探索、学会学习这种越来越具有科学家进行探索活动特征的学习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常见。所以具有研究性特征的学习就是一个走向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有运用才智的机会,才能形成探索世界的经验。也才具有建构知识的实践和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
3.2 合作性策略。传统课本知识系统而明晰,而提出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为主的创新性学习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而世界的真实是复杂而结构不良的,其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常常是多样的。因此,基于真实世界的创新性学习不仅要求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建构,还需要多种形式的合作式创新学习。
在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处、通过合作促进互利的时代,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性学习通常以数人为一小组。根据完成的真实任务,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并进行观点的呈现和交流。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必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各方通过倾听别人的阐述来了解和体验他人的思维过程:如界定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自我评价等等。从而迅速有效地促进各合作者知识的增加,达到知识共享。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反思,看到别人的长处,反衬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持续激发动机,重组自己的知识。
合作性学习中,完整清晰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这也是需要展示自我和进行交流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个体观点的充分陈述,才有合作学习的成功。在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合作一方时而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倾听他人的见解;时而批驳他人的观点,时而捍卫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轮流成为学习者和指导者,每个学习者都在不停的变化着角色。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并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思维,使得自己的原有观念在不断的拓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新知识在不断的建构。正是在这种不同个体的展示过程中,不同观念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促使合作各方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并最终在协商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3.3 自我性策略。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创设一个问题,来完成真实任务,那么有谁来建立这种联系?当然,要尽力让学习者主动建立这种联系,也就是说,学习者完成任务的一开始就要表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学习者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活动主体的基本特征,它的实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它体现的科学问题是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美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与自我概念存在高相关性,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情绪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所以学习的自我性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能力和习惯或者是一种素质。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讲,素质教育分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素质首先要培养他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我们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自我平衡的能力。
知识的意义是隶属于人的。知识学习的结果不是人对知识的服从,而是人的精神的成长以及知识的再生。在人对知识占有的同时,更强调的是人在与知识的交往中实现个体精神的生成与提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不仅要做学问,更要做人,要做一个有自我能力的人。
3.4 结语。创新性学习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创新性活动,对知识的学习是以研究问题、完成任务为方式,是学习活动的各力相互合作和互动的过程。创新性学习追求的是创新性学习目标,通过合作与互动促进有意义的协商,促进知识的生成,促进人在知识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林宗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郑太年,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郭晓明,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6]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习[J],山东教育,2001,(1)
[7]庞维国,创新性学习:生成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7,(5)
[8]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6)
[9]刘朝晖,申仁洪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10]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11]Lave,J,&Wenger,E,(1991)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Rogoff,B,(2003)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Simon,H,A,(1996),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Thirdedition),The MIT Press,1996
[14]Schauble,L.&Glaser,R,(Eds,)(1996),Innovationsin learning:New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Lawence Erl-haum Associat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