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独钟的电影音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与狼共舞》是多元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通过对其电影音乐的分析,说明作者对其情有独钟及其流行的愿因,进一步引发对中国电影音乐的期盼。
  [关键词] 电影音乐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经意之间总能听到从电视机里传来的那耳熟能详的经典——《与狼共舞》的电影音乐。不同的频道,不同的内容,都有它的存在。有时是北方电视合作为文学内容节目的背景音乐,有时出现在南方电视台的一个广告片里。总之,让人感到了它的无国界。也就是此时此刻,让我联想到了国内近几年国产电影音乐的命运,它是那么地令人兴奋和感伤——获得国际大奖,但人们记不住、想不起!尽管影片“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也获得了奥斯卡大奖,但它就像如今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样,形式有了就是没有获得更好的实际效果——许多人考试过关,但“实战”能力太差。所以,又让我打开了对《与狼共舞》电影音乐思绪的闸门。
  当年的《与狼共舞》横扫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是一首美国西进历史的挽歌,不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更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一个社会的主角,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它是一部地道的历史文化片,它展示和颂扬了印第安人的灿烂文化和优秀品质,鞭笞了白人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对土著印地安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血腥罪行,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与爱情。总之,对印地安人质朴善良、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歌唱,并对友爱互助、和睦共处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它是多元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经典提示,尤其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对场面场景的展示
  
  这是一辆马车渺小地行走在广袤草原上时的背景音乐,这段音乐增加了情感空间的渲染力、思维的空间想象力、以及文化空间的穿透力。
  在音乐的衬托下,辽阔而略显沉寂的印地安居住地是那么地风光无限,阳光照射下的土地泛着金黄,上苍锻造的沟沟坎坎自然地分布在地表的层面上,雨水;中刷的痕迹在展示着这块土地上的年轮。大地在太阳的光照下有阴、有晴、有明、有亮,似乎在讲述着一个遥远的童话。天尽头的云端里仿佛隐隐透漏着一抹印地安民族的神秘……
  在这里,观众的眼球被影片里优美如画的风景所吸引,耳朵被绝妙的音乐所浸润,观众的情感被煽动的如此陶醉和忘我。在这里,音乐的吟唱让画面增加了动感和生命力,视觉和听觉效果是那么地交融与和谐,它们几乎成了天衣无缝的绝配。随着音乐色彩的变化和音响的停止,偶尔才使观众回到现实的世界——哦,这里正在播放电影,旋即又沉浸在影片里。
  随着剧情的展开,多处环节的音乐段落都令人难以忘怀,它使场景的展现更加开阔和壮丽。
  
  二、音乐对视觉效果的延伸
  
  “音响、音乐对视觉效果的延伸”之说法似乎有点“悬”,(镜头一)但当夜晚来临,惊天动地的声响让人感到了野牛世界的到来,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野牛制造的隆隆震颤的大地上,让人仿佛看到了草原的广阔,犹如宇宙的无际无崖。(镜头二)望远镜下有3500头的野牛群铺天盖地洒落在原野上,是那么地磅礴和富有气势,尤其是音乐的加入更是增添了牛群的恢弘。管乐的吟唱进一步表明牛群才是此时此地旷野的主人。
  管乐演奏之后是弦乐进一步的重复,音符上扬的模仿使得画面的层次感增强,仿佛无穷尽的野牛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向远山延伸……。
  
  三、音乐对主题思想性的进一步深化
  
  这是邓巴中尉与“踢鸟”以及“挥拳而立”进行谈判(交流)走出印地安帐篷后的一段的音乐,语言音调是那么地富有感染力,深情而又浓郁。其效果远远胜过语言的功能,揭示了通过接触双方消除误解,有了更融洽和更深入的沟通——原来是那么地容易接近。
  为了不连累印地安的苏族人,邓巴中尉携妻准备离开营地之际的音乐更是能打动人们的情怀。“这里没有白人。”十熊的语言虽然简单,但质朴中却深蕴着整个部落首领的真情——邓巴就是自己部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风中散发”跃马于山巅手举长矛的振臂高呼:“我永远是你的朋友”。这是从心底流淌的肺腑之言,是随时为保护朋友而不惜献出一切的真情和行动的前奏,是为朋友肝脑涂地而不悔的友谊。
  随后的音乐更是令人荡气回肠:
  这简单而质朴的音乐语汇,加上配器效果的饱满和浑厚,以及和声的变换,烘托了难以用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离别和感伤、留恋和无奈。
  还有从始自终贯穿整个影片的主题曲:
  小号的音色极富穿透力和感召力,这仿佛是代表美国军人、军队、军旗、军魂的音乐主题,当然,邓巴中尉就是一个军人的代名词。因为这个音乐几乎都是在围绕塑造邓巴中尉这个军人形象出现时而出现的。小号的嘹亮烘托了西部的辽阔、军人的矫健,赞美了美国军队的自豪。
  如果肯定地说这个音乐主题就是美国军人、军队、军旗、军魂的象征的话,那么,邓巴中尉即使在被误认为叛徒而被追杀之时,他仍然是美国军人杰出的典范。因为直到最后一个镜头邓巴中尉携妻艰难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山谷中时,这段音乐主题以行板的速度始终跟随着他们,只是音乐的形象没有了以往的矫健和威武,增添了一种感伤,一种孤凄,一种军人被迫的无奈,留给观众满目的苍凉和悲哀。当然,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同样这也是邓巴中尉一个真正美国军人的颂歌。
  最后长达5分钟之久的字幕的出现,始终有音乐的陪伴,并且是对整个电影里出现过的所有音乐的回放,或更是对美国西部浓缩的历史的回顾,让观众久久沉浸于其中……
  
  四、音乐对艺术性的进一步铺垫
  
  在影片《与狼共舞》中,音乐的节奏感、韵律感,想象力移植到电影里。镜头剪辑的节奏感犹如音乐,流畅而天成,情节的生动感犹如韵味在散播,想象的空间感栽培在创造的田野里。总之,在这里使数学概念的“1+1”远远超过了“等于2”的结果,使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使场面的展示、氛围的烘托、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以及相关事件的发生,都如此地协调。光线、色彩、线条,也同样起到了其传统功能之外的效果——人物心理、民族思想有了充分的内蕴折射。对邓巴中尉的同化同样是那么地自然,民族的情感是那么地合情而又合理,使影片可视、可闻、可赏、可鉴,最大限度地张扬了美国人民的特有气质和他们的民族风格。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在影片《与狼共舞肿的高度统一。
  
  五、对中国电影音乐的期盼
  
  如果说《与狼共舞》电影的思想性是美国人的反思——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那么对于我们近几年来电影音乐现状的反思又是什么呢?——希望与感伤?也许,这种观点欠缺更多的根据,或有点抹杀了今天中国电影音乐人的功绩。可与电影《与狼共舞》的音乐相比,不能不说其距离感是如此之大。试想,我们的哪一部电影音乐能有着类似《与狼共舞》黜效果?
  诚然,这里有技术的问题,有水平的问题,更有浮躁功利的问题。人年不过百,长患千年忧。若能把这种中国文化的传统经典,深蕴于电影音乐人的思想精髓里,也许众人所期盼的就会实现。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的民族性,就是“民族性的气质:不仅仅是民族的风物和符号,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实力,一种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专属于本民族却又具普遍性的东西。”民族性不能过于迎合全球化,尽管这民族性一定意义上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的利益和功能,但以泯灭民族性来强调世界性、迎合强势文化的全球化,势必损害了民族特性。
  我们有自己文化的琴棋书画,有自己的风清骨峻的审美理念,有自己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我们恪守自己民族的家园。同时不能把所谓的思想性、艺术性或各种影展的奖励当成漠视观众的武器,要回归中国电影的大众面向。中国电影曾经承受了欧美电影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一种氤氲古意却又趣味昂然的中国电影,在寄托遥深的电影意境中,在大气磅礴的银幕史诗里,中国文化浸润着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也不乏悲天悯人的伦理内蕴与沉郁顿挫的家国叙事。只要我们正确地思考,客观地实践,我们就能赢得世界。这样才能把中华民族应有的个性张扬出来,把应有的底蕴表现出来,把应有的魅力渲染出来。只有这样,世界电影舞台的精彩就会离不开中国。
  总之,作为一个喜欢中国电影的中国人来讲,也许这是我对民族情节的过于煽动,但这是我的真实,这种真实同样代表了众多国人的愿望——就是中国式的《与狼共舞》音乐的诞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英语电影名称为探讨对象,以大量译名为实例,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及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策略方法  电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电影要吸引中国观众,必须有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翻译的片名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对作品内容进
期刊
[摘要]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毒丈.作为视觉文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固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杉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根影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文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新闻的视觉文本包括报纸、杂志
期刊
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电影中声音的出现要比画面晚30余年。但在观众看来,剧院放映的电影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意大利导演卡瓦尔康蒂在《电影中的声音》(1939)一文写道:“电影中的声音的历史并不是像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有声片开始的,而是和电影本身的发明一起出现的。在电影史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在公开放映影片时是没有某种声音伴奏的,无声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为着放
期刊
[摘要]香港服装设计师张叔平用他对服装和电影的特殊理解,将服装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探讨了张叔平关于电影服饰中美的表现、服饰设计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进而认为他的服饰美学观是在不和谐中体现和谐,在“艺术丑”中体现服装的审美价值,“打乱”一些顺序,排出一个新的形式来让人感受这种“美”的结论,作者认为,张叔平的服饰美学观是在吸收传统的同时也颠覆它,是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另类。  [关键词] 美 丑打
期刊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
期刊
“有了电影《情人》和《印度支那》的越南就成为熟烂的地方,轮渡、三轮车,法国白人、越南下等人、汗水与精液、占有与遗弃。这个亚热带暖流经过的地方,仿佛天生就让人欲望沉醉,不知其所。”  《印度支那》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三个小时的时光在爱情、战争与革命、军人、殖民地中,从混乱走向消亡。  有些电影真的可以让你没完没了的看,难以描述的美。凯瑟琳·德纳芙和凡尚·佩雷的精巧组合。初见佩雷是在《芳芳》里面,没什么
期刊
[摘要]语言是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本文拟以“x客”的词语演化为分析路径,探索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E时代的语言模仿和变迁。  [关键词]X客 模仿 词语类化    最近,笔者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接连读到了三篇文章:《维客:知识共享者与第二个博客》(2004年第7期)、《移动博客:从聪明暴民到神经漫游者》(2004年第24期)、《赌客》(2004年第24期)
期刊
1、前段时间,炒得风风火火的韩国电影配额缩减问题,您作为业内人士,一定也关注到了。您可以先给我们解释一下关于电影配额的相关概念吗?  答:银幕配额制度(Screen Quota)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外国影片(主要是指好莱坞大片)蚕食本国电影市场,为国产片的发展保留一定空间。英国最早出台了该制度,目前韩国、
期刊
[摘要] 由马基麦吉迪导演、侯赛因阿贝迪尼和佐拉巴拉米主演的伊朗影片《巴伦》折射出以下几个问题: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在绝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又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青年大学生,一些有益的东西值得借鉴。  [关键词] 《巴伦》影片 大学生 布望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的找工作连连碰壁,有的考研落榜,有的为毕业前即将各奔东西的爱情陷入迷茫,
期刊
[摘要] 侯咏的《茉莉花开》是一部女性电影。在影片中,他刻画了不同年代的三个女性形象,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女性的生存困境,借此呼吁女性应有独立意识:这体现了其“寓言性”电影的主张。然而,正因为过分强调影片的“寓意”,使得第三个人物形象“花”,本应拥有自主意识的成熟女性不够真实丰满,流于传统女性的单薄与肤浅:这是影片的遗憾。本文从影片的“寓言性”入手,探讨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寓言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