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课堂实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tiet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早读课大家已经熟读了《诗经·卫风》中的《氓》,自学了课下注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故事,赏析故事中的女子。首先我来考考大家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本诗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这位女子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心中的悲愤伤感之情。
  师:从何得知?
  生1:课下注释。
  师:非常好!预习很充分。课下注释中定义这位主人公为“弃妇”。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被弃?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请大家猜测一下这首诗可能是主人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境下写的?(学生思考约2分钟)
  生2:我觉得可能是在秋天,在桑树下写的。我依据的是课文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
  师:能否具体阐释一下?
  生2:这位女子被抛弃了,心里很痛苦,很伤感。看到秋风飒飒中变黄并且不断飘零的桑叶,有一种“同病相怜”之感。想到自己容颜老去,青春不再,犹如这凋零的叶子。
  师:哦,她的猜想运用了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叫作——(生齐)“融情于景”。
  生3:我觉得除了情景交融之外,还有别的意思。我注意到文中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句,沦为弃妇的主人公站在桑树之下,也许会想起春天桑叶肥沃润泽的可爱模样,想到自己也曾经年轻貌美,想起少女时代美好的爱情生活,于是陷入对过往生活的回忆。(生鼓掌)
  师:真不错!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是否会从桑树下的回忆入手?
  生3:可能吧。我想从现实转入回忆再回到现实。
  师:如此曲折往复,比单纯的顺叙更引人入胜。刚才两位同学都抓住了“桑叶”来猜测。我们看看注释,把桑叶的“沃若”与“黄陨”分别比喻为女子年轻貌美和女子容颜老去,这种手法被称为什么?
  生4:比兴。这里用桑叶来比喻女子,同时引出下面的抒情和记叙。
  师:好,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想法的?
  生5:我设想女主人公站在淇水边上,望着浩浩汤汤的水面,内心像眼前波浪一般动荡起伏。我的依据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师:关于这一句,课下有两种注释,一说比喻女子虽然过着贫苦的生活,但心意不改,如涉深水也一往无前;一说指女子被丈夫休弃后乘车渡淇水而归的情形。你倾向于哪一种?
  生5:我倾向于第一种。这说明这个女子不嫌弃对方贫穷,对感情是很忠贞的,所以她站在淇水边上想起自己的婚姻生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错。
  生6:我认为是第二种,第一种是比喻,是虚写,固然可以表现女子的忠诚,但我认为这里实写可能更好,直接能看出她被休回娘家的遭遇。
  生7:我也赞同第二种。这里是写女子涉淇水归家,前面也曾提到“送子涉淇”。那是两个人恋爱的时候女子送男子渡过淇水,难舍难分的情形,与现在孤独愁苦的涉水情形可以形成对比。(生鼓掌)
  师:能勾连前文,有道理。由此我们甚至还能想象女子带着嫁妆出嫁时车马浩浩荡荡,想必也是需要涉水而渡的吧。可见淇水确实可以算是一个情感触发的媒介点。本诗除了这两处写到淇水,还有没有其他写淇水的?
  生8:“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可是我不懂这样写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其实也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字面意思是淇水虽盛也有堤岸,湿地再大也有边界。由此感发自己痛苦的婚姻生活也应该有个尽头,这样的爱情不值得自己沉湎其中,不如从此了断。
  生8:那是不是有一种回头是岸的感觉?
  师:可以这样理解。
  生9:如果桑树、淇水可以作为情感的触发媒介,那“垝垣”是不是也可以呢?当初女子登上倒塌的墙,满心期盼地眺望。
  师:当然可以。大家刚才热烈讨论了主人公可能在什么地方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能不能再细想一下选择什么时候讲述呢?
  生10:秋天,最好是秋天的某个夜晚。夜深人静,无人打扰,最适合回忆往事。
  生11:我倒不这样看。我觉得这首诗更适合白天对其他人倾诉,控诉自己的丈夫移情别恋,才能把心中的怨恨之情表达出来。
  师:看上去各有道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与其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这个女子到底是选择夜晚独自回忆还是白天当众陈情呢?我们先不忙下结论。先来对照文本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生12:漂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的。
  生13:勤劳,能吃苦。“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不以操持家务为苦,天天早起晚睡,可见这个女子很能干,吃苦耐劳。
  生14:很有决断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誓言被违反,那就从此了断吧。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写在黑板上)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14:就是有一种下定决心、砍断情缘的意思。所以应该读出果断决绝的意味。
  师:你试着读一读。
  生14:(朗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師:“亦已焉哉”四个字,其实只有一个字有实义,哪个字?(生:已)那其他都是虚词,虚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15:加强语气。
  师:对,所以大家在读古诗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虚词的用法和作用。这个女子还有没有其他性格特点?
  生16:真性情。文中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管是哭还是笑,都表现在脸上。
  师:这个细节描写将少女沉醉爱河的心理表现得很充分,在爱情面前,这个女子非常率真。
  生17:善解人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当时这个男子生气了,她马上安慰他说:“请你不要生气。”   生18:这个女子很痴情。从刚才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也可以看出。
  (师板书:率真痴情 善解人意 勤劳能干忠贞贤惠 果断干练)
  师:确实。可是,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纯洁痴情、勤劳能干、忠贞贤惠、善解人意、果决刚强的完美女性,怎么会遭遇被抛弃的命运呢?
  生19:遇到了负心汉。
  师:有没有依据?说说看。
  生1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个男子没有原则,三心二意,反复无常,品行太差。
  师:你觉得这里的品行太差主要指什么?
  生19:“罔极”,没有准则。
  生20:脾气不好,很粗暴。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以看出。
  师:他为什么会脾气暴躁呢?是原来就是这样的性格,还是在婚后对妻子不满才出现的呢?
  生21:是婚后才这样的。课文开头就说“氓之蚩蚩”,男子笑嘻嘻的样子,看上去很可爱。可能结婚后感情不好,态度就变了。
  生22:这个人原来就这样。看“将子无怒”一句,这个男子来求婚,女子没有立刻答应,他就生气了,还要这个女子去安慰他,迁就他,跟他说“好吧好吧,那就把婚期定在秋天好了”。可见笑嘻嘻是表象。
  师:这个男子来求婚,女子为什么没有立刻答应?是当时女子就看出他的表里不一了吗?
  生23:不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是没有好的媒人啊。
  师:可见按照当时的礼法,男女结婚是需要媒人在中间牵线搭桥的。而这个故事中的男女的结合没有媒人,显然不合礼法。
  生24:那也要怪这个女子。如果她不同意,这个婚也结不了。
  师:那为什么女子很快就答应“秋以为期”了呢?你说说。
  生24:还是女子太痴情了。
  师:那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个悲剧的婚姻除了男子的表里不一之外,还有女子当初的草率决定?
  生25:当然啦!要不然,这个女子被休回娘家,肯定会得到娘家人的同情,而她的兄弟却嘲笑她。我想这跟当初她没有和家人商量,草率决定是有关系的。
  (师板书:不幸的婚姻 男子“二三其德”女子草率决定)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总结出导致这场不幸婚姻的主客观因素很多。照理说,氓的妻子不嫌弃他贫穷,夙兴夜寐,任劳任怨地从事家务,简直无可指摘。那为什么氓还会变得暴躁,甚至没有原则了呢?他们之间有没有过爱情?如果有过,为什么后来不能保持了?
  生26:他们之间肯定是有过爱情的,而且是青梅竹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说明这两个人从少年时代就认识,彼此是有感情基础的。但是结婚之后,男性“二三其德”,喜新厌旧的本性就暴露了。
  师:那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那个设想,大家觉得把这首诗想象成女子在夜深人静时的自我反思好,还是想象成在喧嚣白天的控诉与悔恨好?
  生27:我觉得是白天的控诉与悔恨更好。
  师:我也倾向于此。铺陈事情的经过,就是所谓的“赋”。女子从自己恋爱、嫁娶说到婚后辛勤持家、夙兴夜寐,到返家后遭受家人嘲笑,表现出自己的怨恨之情。《毛诗序》中将本诗定位成“弃背困悔说”,朱熹也说是“弃妇悔说”,一直以来,主流的观点就是这样。
  生28:老师,我有疑问。刚才说“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翻译成“我本来是想和你白头偕老的,但是这样的婚姻如果终老,只会使我产生怨恨”,如果这样理解准确的话,我感觉不是女子被抛弃了,而是男子被抛弃了。
  师:哦?是抛弃丈夫?(板书:弃夫说)主动权掌握在女子手中?
  生29:有可能呀。这个女子既然能违背礼法,主动答应求婚,为什么不能违背常情,主动结束婚姻呢?而且结尾“亦已焉哉”,口气多么决绝,多么干脆,就是主动了断的姿态。虽然她心中有怨恨,但是没有一般弃妇的悲悲戚戚。
  师:你真正了不起,有这样的勇气质疑前人的定论。确实,现在有学者对“弃妇说”提出了质疑。文本说“三岁食贫”,为什么多年来过的是贫苦的日子?请大家看“氓”这个字,什么叫“氓”?
  生30:“氓”就是“民”的意思。
  师:平民,百姓。有学者指出,这个男子是平民出身,社会阶层比女子低,没有资格上门求亲。那么女子是什么阶层呢?这个学者考据指出“渐车帷裳”中装有“帷裳”的车是周代贵族嫁娶时乘坐的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你看,这个女子坐着这样的车,带着嫁妆,风风光光地来到男子家,即便是被休后回娘家还是坐这样的车,可见身份尊贵,不是普通女子。
  這个学者还指出“二三其德”,并不是指品行不专一,“士贰其行”是指责“士”做事没有原则,不按照规律办事,事业不成,导致“三岁食贫”,所以女子不是嫌弃其贫,而是鄙视其无能和庸俗。所以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女子抛弃丈夫也不是没有可能。
  通过昨天的朗读和今天的讨论,我们在文字想象和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到千年之前的这位女子的熠熠光辉。事实上,《诗经》中还有许多可爱的女性形象等着大家阅读、欣赏,有兴趣的话就去读书吧。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高中生作文经常讨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问题,热情之高,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高三毕业班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与高考无关的事?但那时学生就是很执着,谈起足球,个个都很在行,几位女生,说得头头是道,虽然她们体育成绩并不好。我改作文或随笔,经常感到伤脑筋,因为作文中提到的各国球队的教练和球星、世界杯场次和球员出场记录,我不太了解,兴趣也有限,但是学生就是不停地写,因为他们
期刊
清晨,风儿柔柔的,太阳暖暖的,母鸡咯咯嗒心情特别好,于是去农场外散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咯咯嗒高兴地唱起歌来:“咯咯嗒,咯咯嗒……"  狐狸吱吱也来花园里散步。听到咯咯嗒的歌声,吱吱十分兴奋:美餐来了!他马上躲到一棵大树后面,观察咯咯嗒的一举一动。好肥美的一只母鸡啊!吱吱口水都流下来了。  咯咯嗒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向前走,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吱吱蹑手蹑脚地跟在后面,想找机会下手。太
期刊
第一名
期刊
第二届“阅读小天使”及“优秀辅导教师”表彰名单(中年级)
期刊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自主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没有形成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引导、督查,那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很难顺利完成。为此,笔者做了以下阅读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产生整本书阅读期待  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本书,有想要去阅读的强烈欲望。为了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笔者尝试了如下具体做法
期刊
众所周知,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会使文本的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魅力焕发,意蕴无穷。王希杰如此定义修辞格:“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1]可见,修辞只是对文辞的一种修饰,专注于辞藻本身,聚焦在字词表层,使其更形象地体现出所表达对象的显著特征与浓厚意蕴。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也明确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关系的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境,变“师”说为“生”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有所控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为此,笔者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学生学
期刊
科幻作家韩松说:“我觉得,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由科幻相伴的,这样他才不会乏味,也不会孤独,而且,他能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比别人多用一双眼睛来观察人生,这既有趣又有用。”[1]在实际阅读中,人们对科幻作品的期待远不止于了解一下情节,探究一个专题,他们希望通过阅读科幻作品找到另一个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角度,学生亦是如此。  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幻作品时究竟可以从哪些角度
期刊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
期刊
如何由《昆明的雨》的教学引起学生对汪曾祺的系列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何以这一篇散文的品读带领学生读出汪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深受李凤老师“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启发,质疑引疑,启思进思,于学生的情思迷惑处设问,引导他们渐进至文本深处。  一、题文对照生疑,感受独特韵味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而直接写雨的文字只有一节,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最易生发疑惑的地方。教学可以由此起步,既能抓住关键句予以前后勾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