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分析驱动教学重构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aol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以“认识平行”一课为例,围绕“图形归类理性化、揭示概念结构化、寻找平行方法化、创作平行多样化”四方面进行教学问题分析与追思,可以有效探寻教学重构的路径。
  【关键词】问题分析 教学重构 路径驱动 平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的能力、分析教学现象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研讨完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线”之后,数学组对后续课“认识平行”进行了教学研讨,课后围绕四大环节,带着问题进行了分析反思与教学建构。
  一、图形归类:如何使分类更具理性化?
  【教学回放】
  师(屏幕呈现五幅图):观察这里的五幅图,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分好后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组织集体交流。(学生用手凌空比画,言语表述不清)
  师: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集体观看屏幕动画⑤号和④号的延长)
  师(总结):⑤号的两条直线延长相交,所以⑤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④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并列投影第一层学生作品:第一类:①②③和④⑤;第二类:①②③⑤和④。
  观察思考:你同意哪一种?(停顿)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两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分。
  并列投影第二层学生作品(能将⑤号和④号画出延长线):好在哪?
  学生操作:分别延长⑤号和④号,又有什么结论?
  屏幕: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
  总结:⑤号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所以⑤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④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揭示概念:如何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通过第一环节的理性分类,在第二环节及时把平行纳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回放】
  师(指着④号图):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如果我把这条直线叫作直线a,这条直线叫作直线b,你能像说垂直一样,说一说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独立试说、同桌互说、集体交流。(三种说法都比较顺畅)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生:图1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所以它们互相平行。
  生:图2一看就相交了,图4延长后也相交,所以它们都不互相平行。
  生:图3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它们也互相平行。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表述方式总体比较流畅,说明前一课“认识垂线”的教学较为到位,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与应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面对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时,一时用言语难以表述清楚,于是学生只能借助手势辅助,只是“都是这样斜的”的表述也不科学严谨,这表明学生对“为什么平行”的解释有障碍。   【评价反思】
  1.结构化语言的思考。由于前面学过垂线的知识,学生对垂直的三句话“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牢记于心。所以有关平行的三句话,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完全采用“用结构”的方式,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寻求答案,进行自主建构与语言表达。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做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得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这一活动板块较为成功。
  2.“同一平面内”的思考。旧教材中,对平行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于在小学阶段,“同一平面”对学生较为抽象深奥,因此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改版为描述性概念:“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范图” “像这样” “结语”,完成对平行现象的描述定义,而没有具体说明怎样的“不相交”。“像这样”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和范图一样在同一张纸上,即“在同一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不能不这样。对于这样的描述性概念内容,立足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什么的道理往往难以说清,不宜进行追问“为什么平行”,只需追问“是什么位置关系”或“是不是互相平行”。对于找或画平行线时,也只要追问怎么找或怎么画即可。关于同一平面的问题,到底需不需要明讲,有所争议。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不在教学中明示“同一平面”,则在数学表达时要用“像……一样”作引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结语,通过类似模糊数学的方式对“同一平面”加以渗透暗示。到了初中,还将用定义性概念方式再次对平行进行深化。
  鉴于此,只需对“判断”这一活动进行教学重构。
  【教学重构】
  快速反应: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用手势比画,是的打“√”,不是的打“×”。
  一张图一张图地呈现,学生只判断,不说理。
  三、寻找平行:如何使过程更具方法化?
  【教学回放】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瞧,你能找出图中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吗?拿出练习纸。我们比一比谁找得全。
  生:长方形的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平行。
  生:梯形的两条竖着的边互相平行。
  生:平行四边形横着的两条边互相平行。
  生:我有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斜着的边也互相平行。
  生:六边形有三组平行线,分别是……分别是……我能上台说吗?(上台后)是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还有……(摸头挠耳)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
  生:这一条和这一条是互相平行的。
  师(追问):把最上面一条叫作第一条,它的平行线还有吗?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师:其实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这里面就藏着许多平行的例子呢?
  生(举着物品,边指边说):这一条和这一条互相平行,还有这条和这条……
  【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找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但并不高效。交流表达时的语焉不详,“这条”“那条”“还有”等的话语系统,表明学生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少困顿,没能有效经历抽象化过程,也缺少了寻找过程方法化的支撑,所以儿童化的模糊语言难以上升至清晰的数学语言。
  【反思评价】
  寻找平行线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交流平行线在哪,而是“你是怎么找到的”,在“认识垂线”一课中,学生已经历了寻找过程的方法化:先确定一条直线,再找与它互相垂直的直线。因此找平行线只需迁移。片段一的价值不但可以唤醒寻找垂线的方式,规范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而且也是对寻找过程方法化的再次巩固与强化:先明确以哪条线为基线,再有序寻找它的平行线,那么指认正六边形的平行线就会顺畅许多。片段二描述五线谱中互相平行的例子时,就有了方法支撑,要求“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就会更加自然。寻找身边物品中的平行线呈现出差异资源,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逐步规范数学语言,达成方法的结构化。
  【教学重构】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你打算怎么找呢?分别能找到几组呢?先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再找给同桌看一看,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引导(边指图形边说,以长方形为例):先确定它的这一条边(长),再找到它的另一条长就是它的平行线。我再确定这一条边(宽),那么这一条边(另一条宽)就是它的平行线。
  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又该怎么找呢?
  提示:分别给五条直线标号1、2、3、4、5。
  交流:先确定1号直线,找到2号直线是它的平行线,3号也是它的平行线,还有4号直线和5号直线都是它的平行线。
  追问:所以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结论?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追问:还可以怎么找?
  交流:先确定2号直线,……
  提问: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呢?你能找给同桌看一看吗?
  同桌交流(举着物品,边指边说):先确定……找到……是它的平行线。
  指名交流、补充,然后进行评价。
  四、创作平行:如何使方法更具多样化?
  【教学回放】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工具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绝大多数呈现的是方格纸中的横向平行线、竖向平行线,少有斜向平行线,用直尺画的不多,画出两组平行线的更少。   师(追问):还有吗?
  生面面相觑……
  【教学效果】
  创作平行线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局限于应用同一种工具,如直尺或方格纸等进行操作,而且满足于画完一组平行线就停止了思考。工具单一、方法单一、结论单一,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横向平行与竖向平行的思维不能过渡到“斜向平行”的话,学生就难以避免“这就会造成平行线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错误印象”。
  【反思评价】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画平行线时方法与工具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不妨先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独立画一画,1~2分钟后,收半成品资源开展交流,进行鼓励,或给予学生言语暗示:“有同学画了一种,还在想第二种方法呢。”此时学生半成品资源的呈现,必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多角度思考,形成头脑风暴。通过这样的过程介入,再结合足够的操作时间和空间,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放手中形成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构】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想办法画出几组平行线吗?(1~2分钟后)
  过程介入:有的同学画完一种,还在想另外一种呢,而且还用了不同的工具。
  投影两种半成品资源:方格纸中斜向的、使用直尺以外工具的。
  提出要求: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谁用的工具丰富。
  全班通过实物投影主要交流两项内容: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同种工具不同的画法。
  “认识平行”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认识垂线”基础上的深入理解,从分类开始,有序有度拓展,重在方法的提升,依次经历了“认识平行”“寻找平行”“创作平行”的过程,对平行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也不断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结构上的通融性和结构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重建,预设各个环节的教学推进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小学数学教材要厘清逻辑顺序——谈平行与平移[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1-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213034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213034)
其他文献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教材的“梯形的认识”一课展开教学实践,由浅入深,前有蕴伏把脉认知规律,中有突破厚实探究活动,后有发展渗透思想为主要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丰富学材、层次反馈、多元运动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信息技术 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体——儿童,关注儿童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儿童数学”赋予了数学、数学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在理解与接纳中,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它回归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儿童生活出发,引导儿童自主地学习;它基于儿童的成长特点,让儿童从自我经验出发,经历体验过程,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的本质。 
第三届全国“儿童发展与游戏精神”论坛于2018年5月11~12日在成都举行。“儿童发展与游戏精神”论坛,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振宇教授率领的游戏研究团队一年一度召开的工作论坛。这个团队在研究安吉游戏对我国幼教改革的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幼儿园游戏所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际困境,对传统游戏理论提出大胆的质疑和解构。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是“幼儿园游戏课程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400多位
【摘要】新西兰O—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在健康、归属感、贡献、交流和探索五大领域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保障婴幼儿的基本权利,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合理组织一日生活,构建适宜的身心环境,倡导形成式的评价方式。借鉴新西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框架的经验,我国在构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时应当以学习品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尊重婴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利,发挥教师与环境的支持作用,以期更好
【摘要】本研究基于儿童一成人互动与儿童一同伴互动的比较视角,从言语倾向水平、言语行动水平和言语变通水平三个方面对4~5岁儿童语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儿童言语倾向类型和言语行动类型的使用偏好受互动对象的影响,儿童与成人互动时较多使用问题和回答等言语形式表达交流倾向,与同伴互动时较多使用陈述和建议等言语形式表达交流倾向。据此,建议幼儿园教师在促进儿童语用行为发展时应当注重发挥成人的引导作用,重视同伴的支
【摘要】新西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与其全国性的早期教育课程——《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密不可分。作为一套开放的课程体系,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包括四大教育原则、五大发展线索及其具体发展目标。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多元灵活性,这些特点值得借鉴。  【关键词】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
[摘要]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家庭作为儿童接受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教育要求成人化、教养态度不一致、教育内容片面化、教育方式极端化四种现象。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看。造成这四种现象的原因有家庭结构的变化、教养观念的偏差、教育氛围的影响及儿童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
【摘 要】《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7-8合刊上文章丰富,更有不少值得一读的文章,将文章从课堂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角度进行分类,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可以借鉴的经验,开展新课堂教学研究。  【关键词】智慧课堂;平板课堂;教学优化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7-8合刊(以下简称“本刊”)的“本期话题”指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大数据技术让教
春天,万物复苏,它的颜色是什么呢?   春天的顏色是绿色。你看!山坡上的小草从土里冒出了嫩绿色的小脑袋,在春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柳树抽出翠绿色的芽儿,正和春姑娘热情地打招呼呢!   春天的颜色是蓝色。你看!一场蒙蒙的春雨过后,灰蒙蒙的天空像被施了魔法,不见了,瞬间变得一碧如洗,像微凉的清泉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清澈透明。   春天的颜色是棕色。你看!田野里刚刚撒满了棕色的种子。种子和土地,都是
如何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上好一节练习课,这一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因而在平常的练习设计时,比较常见的是重复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的题目,练习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针对这一内容作了深入的思考,主要通过对数学内涵的挖掘,对练习内容作了一定的拓展。现把教学的简要过程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教学实录】  一、基本练习  (一)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