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乡愁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吃一块猪肉,记一整年。
  现在日子好过了,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花,想吃什么都买得起,想穿什么都买得到,只要你想到的,市场上都有。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极度满足,但心里却总是特别怀念小时候那些平凡的岁月。那样的岁月,简单、艰难,但却始终留存在心底,挥之不去。我想,大概越是平凡的日子越见生活真味,越是简单的快乐越显人性的纯粹,越是遥远的故乡越是心中的牵挂。越是远离家乡,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反而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乡愁于我是进村的那条路,那是离家最近的一条路。第一次离开家乡,就是站在这条路上,一步三回头,看着父母不舍地送我出村口。他们一辈子辛劳,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在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挥汗如雨,经历着春天播种的艰辛,也享受着秋天收获的喜悦。他们从年富力强的壮年,到头发花白的老年,始终坚守在故乡的土地。他们虽难舍故土,却拼尽全力把我送出村庄,淳朴的他们始终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们安于自己的命运,但他们希望我有更好的前程。
  第一次告别家乡时,我看到父母不舍的泪花里有骄傲的光芒在闪烁。老实巴交的父母,和进村的这条小路一样,没有拐弯,简单、直接,但我仍能从他们闪烁的泪花里读懂他们内心的不舍和喜悦。此后的日子再回故乡,每次走在这条进村小路上,我都伫立在当年转头回望父母向我挥手的那个地方。在这里,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初心,看到当年那个怀揣着梦想踏上求学之路的热血沸腾的自己,看到少小离家的自己对未知世界的那种带着些许恐惧的渴望。多少年过去了,那种因为有梦想而无所畏惧的勇气,始终是我前进的鼓励。
  农村的房子多是红砖黛瓦,房子上顶天,下着地,或依山势而建,或在田边平坦开阔的地块上。房子不高,但屋内通透光亮,冬暖夏凉。一户连着一户,开门声吱呀吱呀作响。就是在屋里,听到开门声,也知道邻居家的人下地干活儿回来了。每到夜幕降下,劳作一天的农人赶回家里,开始一天最重要的晚餐,家家户户屋顶的烟囱开始冒出缕缕炊烟,那是浓浓的生活滋味,真真切切的生活气息。如若你家的炊烟冒得晚了,晚饭过后,定有邻里来串门,问问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耽搁了吃饭,或是打趣地说些乡野笑话。通过袅袅的炊烟,就知道这家人今天的生活状况——谁家炊烟早早升起,就是比较得闲,谁家很晚才冒炊烟,不是干活儿耽搁了就是瞎逛偷懒了。和炊烟一同升起的,还有各家烧菜的味道。谁家今天炒腊肉,谁家今天焖五花肉,谁家今天煮鸡汤,都是闻得出来的。
  那时候,谁家烧肉,那都是轰动邻里的,仿佛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味,也等同于自己吃到了肉一样解馋。要是真能吃上一顿肉,嘴里留香可以持续好长一阵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欲望极易得到满足,哪怕只是吃一顿肉,就觉得生活无比幸福了。故乡瓦房上的袅袅炊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农村景象,也是那个时代独特的邻里情怀和乡土人文,更是小时候幸福记忆的承载。
  乡愁是母亲手中的那根细线,被母亲用巧手缝在棉被上、书包上、衣袖上、裤腿上、袜子上,缝在洗脸的面巾上,或密密地斜織,或交叉做出蜘蛛网状,或缝成小蜜蜂、蜻蜓、青蛙等可爱的图案。记得,我过年新买的一条裤子刚穿没几次,就因为不小心摔跤而擦破了膝盖处。回到家,我一直用手捂着裤子烂洞的地方,生怕母亲看见了责怪。新裤子破了洞,我所有的不悦都写在了脸上,母亲从我脸上看出了问题,又从我的动作洞察到了问题所在。她从床头的小盒子里掏出针线包,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揭开后,里面整齐地放着几根缝衣针和一些细线。母亲选择了与我裤子颜色相近的丝线,借着昏黄的煤油灯,一针一针地缝补起来,煤油灯闪烁的亮光映照着母亲慈祥的脸庞,我就那么看着,看着母亲用一双巧手在裤子烂洞的地方绣出一只青蛙,青蛙的神态和动作,都很逼真传神,仿佛是裤子的生产商专门绣上去的,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违和感。记得那时,母亲对我说,好的东西会变坏,但坏的东西也可以变好,只要用心去创造。母亲手中的丝线,缝缝补补让贫寒的家庭生出花一样的美好,让处在困难时期的我们养成勤俭朴素的习惯。
  乡愁就是家乡上空的明月,特别的圆,特别的大,能看见月官里的玉兔和嫦娥——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为蜀郡守,于灌县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是为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史书中,对都江堰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行,然而,这轻飘的笔墨间,一脉江水浩浩荡荡,顺人意流淌,浇灌出巴蜀之地两千年的繁华。  今日的都江堰已是成都著名景点,闾阎扑地,人头攒动,一派热闹
期刊
大姐大我八岁,是男子汉的代名词。  家里交不起学费,大姐读到初三上半年就辍学了。虽说那是1980年,但在我们黔北老家还是集体时代,要靠劳力挣得工分。大姐年龄太小,只能挣得一半工分,心里不服输,凡是大人能做的事,她都不落下,比如背粪、担粪。后来,队里看到她勤快吃苦,将工分加到大人的水平。  1981年春天,父亲劳动时不小心把脚给崴着了,不能行走。正是春耕时节,家里三分自留地无人耕种。母亲说去请人帮忙
期刊
我就是这个像满天星一样的女孩儿。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上学期,我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朋友A。但后来,我又认识了另一个朋友B。刚开始,我和朋友A因为有些不习惯B的加入,而偷偷溜出去玩。后来,她俩在同一个托管上课,关系变得越来越好。没想到有一天,她们都想和我绝交,当我问她们為什么时,B却说,我什么都不懂,连一些基本的网上用语都不会。当我试图和别人一块儿玩时,B却让所有人都不要和我玩,我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耍。 
期刊
自从1月24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没有出门以来,已经整整一月有余。  这段时间,我完成了《阿拜诗集》的翻译,也写了小说、诗歌。但是,在这一切之余,闲暇时间该怎样度过?应当有一种临危不惧的休闲生活。  休闲其实是一种心态。设若把你送到一座美丽的海岛,望着碧水蓝天,一道道洁白的浪花扑面而来,而你却心事重重,总是拗不开那些曾经的得失。你可能熟视无睹,看不见蓝天与碧海,陷于内心苦闷的一隅,不能自拔。這些可不是
期刊
清明回家,我打算给父母立碑。  按老家风俗,老人去世三年后的忌日都要“过事”(待客)的,我们没有,因为弟弟觉得他光景不如人,不愿过。今年是父亲去世十周年,父母含辛茹苦一世,我想借着立碑了却一段心愿,告慰双亲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让他们不要牵挂。  父母过世后,我们很少回去了,村里原来的景象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广场,那棵长在沟湾的老槐树,也被保护起来了。当年,我们家的土窑洞就在沟湾下面,下大
期刊
我那时候小,只有四五岁,最喜欢去乡下的外婆家。  一个暑假,外公外婆划着小船带我去抓鱼。河水清凌凌的,能望见河底的淤泥和小龙虾。我坐在船尾,把手伸进水里,清凉的河水不断从我的指缝间溜走,形成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来到了河中央,外婆帮外公撒下网后,开始编起了竹篮,她编的竹篮总是那么的结实,外公在她一旁躺下,眯着眼抽起了烟。过了许久,敏感的外婆感觉到了船身的晃动,抱住了我,推了推旁边的外公:“老头子,
期刊
我家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大人生吃嘎(肉),娃儿生挨打。”每当妈妈似笑非笑地说:“有个娃儿要挨打了!”我就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日子要到了。  农历四月二十六,妈妈都会为我过一个隆重的生日。  过生日,是我最喜欢的仪式。妈妈帮我穿上干净的衣服,拥着我来到灶台边,揭开厚实的木锅盖,一股久违的香味扑进鼻子,萦绕在破旧灶屋的每一个角落。我立刻踮起脚尖,朝锅里望去,一个圆溜溜的鸡蛋正在水里翻腾,此时,
期刊
那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年代,小学各班级每天上下午首堂课前,都要合唱课前歌。爱唱歌的常予平同学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升入初中,我与她分到了74五班。但遗憾的是,她不久后转到了74四班。  中学期间,随着学校“舞台”的拓展,她成为校宣传队的“台柱子”,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舞蹈也好,表演天赋极高,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成为学生中的“名人”,学校的“公众人物”。我只是远远地关注着她,时常能听到同学们对她的各种好
期刊
新中国成立前十个月,我出生在哈尔滨,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记得,读高中时,学校为迎国庆十五周年征文比赛,题目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我得了一等奖,奖品是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单行本。也许正是同龄,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扣,有阳光明媚,也有疾风暴雨,国家的转折常常改变个人的命运。回想一生经历,最重大的转折是国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而我在走出校门十年之后,也终于赶上了恢复高考的人生
期刊
一根刺扎进我的手心,当时我并没在意。每天接触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尖锐的,凹凸不平的,难免与其碰撞,导致身体某个部位偶尔疼痛,正常。一般情况,我能熬就熬过去,能挺就挺过去。我常想,生活中的难事并非件件都有解决的办法,而且,越紧张,越难办,更难解决。何况一根小小的刺,远不足以令我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我打算忽略它。  刺在右手手心,稍稍握拳即有痛感。随着握拳次数的增加,这小小的刺似乎还有往手心深处钻进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