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所指的“绿色化”,就是让纯真年龄的孩子写纯真的文章。使小学生作文反映真实的生活,使学生学做真人。学校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探索,首先,让学生明确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心,是表达交流的需要;其次,让学生感受生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解决积累素材的问题;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上使学生习作升华、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绿色”作文课题研究的提出与研究
在“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大语文观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重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十几年的落实与实践,也使教师们发现了学生的确是有话可说了,五六百字的作文也是能够在一节课内一气呵成。但是教师越来越发现,学生笔下的作文都会似曾相识,大同小异、放之哪里皆可以的语句段很多。很难发现学生真实的、个性化的内容。究其原因,一是与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有很大关系,教师依据教材上作文要求进行指导,提出的要求越细,框框就越多,再加上必须要有的什么样的开头、结尾、点题的话语等等,学生们还没有写文章,便先被限制了思维。二是学生读书多了,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为了得高分,一些学生就不得不胡编乱造,以至于各类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手法过早地被熟练运用和掌握。这样的结果,束缚了真正的作文创作,抑制了学生真性情的表达,将他们引领至不能创新以及不会创新的边缘。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在2008年提出并进行了“新课程下小学生绿色作文的研究”这一课题。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只有使学生有了可写的素材,才会有话可说,于是学校又提出“绿色积累——写作的奠基石”这一子课题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是重在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随时观察生活,随时写下所见所闻所感。学校有意识地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学校设立了学生“绿色积累库”,让学生把各种形式的体验、学校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及观察的现象、心得体会还有假日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等写下来。“绿色”积累库里有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情境化作文的开展
正当学校进行“积累写作的奠基石”的实践时,偶遇了随笔化写作。随笔写作,是研究如何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热情,重塑他们的言语人生,实现学生们生存写作和生命写作的双赢,这与学校的课题研究不谋而合。
学校充分研读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充分认识情景作文的六种课型,包括情境随笔课、读书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并对几种课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情境随笔课的实践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首先铺开情境随笔课,以《红草莓,蓝草莓》教材为主,以学校活动、教师自创活动为契机,在全校展开情境随笔课,每学期每班都会进行随笔展示课,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在实践中形成了基本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师生活动—交流体验—师生同写。这一过程既注重了激发兴趣,又注重了方法指点,既注重阅读积累,又注重自主发展。随笔写作教学是学生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无序的写与有序的指导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们和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情境随笔课。每次作文课不再是学生畏惧的,而是盼望的了。师生在神秘、快乐、自我成功的习作之路上成长。
在情境随笔课实践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也体会到情境随笔课是一种提供写作前提的基础课。当教师把课堂上的激动转化成有形文字后,笔者发现这种原生态的文章异彩纷呈,真情流露。但同时也发现原生态的文章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可能有时是中心不太明确,有时可能是条理不够清晰,有时是详略处理不当……这就需要及时加以评改。于是学校又扩展到情境随笔课的延伸——随笔评议课与随笔展示课。
随笔评议课与随笔展示课相辅相成 在学生第一时间写完随笔后,随笔评议课基本的教学步骤是读、评、改、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对于每篇文章教师和台下的学生都会对其提出一两点建议或是表扬,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在展示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独特的视觉要呵护鼓励。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扩展,改题目、改题旨、改语言,一篇小的随笔习作就变成了一篇比较规范的文章了。在课堂上教师不仅点评学生的作品,有时也可以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让学生评头论足,借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同时学校也很重视家长的参与,很多家长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一对一的交流,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很好的帮助。课下学校又调动家长积极性,利用家庭资源,亲子互改。“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精益求精的修改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写作优势,从而增强了对写作的自信与兴趣,而且在修改中,他们还学会了学习别人、尊重别人,与别人合作。“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要写成一篇佳作,必须煞费苦心的修改。佳作一出时的爽快与满足,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之感,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如果随笔课是激动时的下笔,评议课就是冷静时的修改,展示课就是自信时的展示。在随笔展示课上,教师以激励为主,张扬个性。课上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对习作的喜爱。
为随笔化研究营造氛围,提供保障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改都离不开管理行为的改革。为使学校随笔化教学研究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常规教学中严格落实好随笔化教学工作。每学期每个年级组要举行两节随笔化作文展示课的听评课活动,从教师的随笔化教案中评选出精品教案编辑成集供大家学习参考。对每班选出的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量化,并筛选出好的习作结集,在各班轮流传阅。班内要求教师把每次的随笔化精品作品张贴在班级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另外学校还在楼内大厅设置了随笔化优秀习作展板,张贴各班学生的优秀随笔习作。同时,各班都开辟了随笔化习作展示专栏,校刊《成长》和各年级的文学社报也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取得的初步效果
学生习作水平显著提高 教师们的热情引领,使学生明显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他们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许多学生自己主动写随笔,随笔写作课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有的学生能在二三十分钟内写出八九百字甚至是近千字的文章,而且文从字顺,亮点频出,这显然比课改前一节课的效率都高。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陆续开展,古诗诵读擂台赛、成语转转转、我说你猜等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得到拓展与巩固,更是为学生又一次提供了随笔写作的机会。学生现在已经可以自然地抓住学校内开展的各种活动随笔写作了。
每次校刊征稿,学校都会收到各班大量的稿件,每一期编委都要从五六百份稿件中选取六七十篇入编。学生们不仅抓住学校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更是积极向外投稿,参加各级别、各类的习作大赛。三年级任若宇小小年纪已经多次在《小学生语文报》上发表文章;孙记冉才上五年级,就已经连续三次在《少年文萃》上发表文章了。学校在连续两次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校园文学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与习作热情,有21人次获特等奖,214人次获一等奖,216人次获二等奖,194人次获三等奖。教师有44人次荣获辅导奖、一二等奖项。
随笔化写作教学调动了教师们的研究工作热情 教师们在随笔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热情不仅仅是表现在听评课活动的积极参与上,有些教师还在用心地记录下自己的研究历程。李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用她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幼稚单纯,童心未泯,喜欢异想天开”,所以她与学生们疯玩到了一起,她边玩边想边写,一学期下来,积累了很多东西。如今,她的随笔作文已经能够从创设情境活动的课内走向了随时随地随遇随历的课外了。
一路走来,有成功的喜悦,有困惑的迷茫,为了使写作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让学生们实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范附属小仍将奋力前行在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师范附属小学)
“绿色”作文课题研究的提出与研究
在“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大语文观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重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十几年的落实与实践,也使教师们发现了学生的确是有话可说了,五六百字的作文也是能够在一节课内一气呵成。但是教师越来越发现,学生笔下的作文都会似曾相识,大同小异、放之哪里皆可以的语句段很多。很难发现学生真实的、个性化的内容。究其原因,一是与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有很大关系,教师依据教材上作文要求进行指导,提出的要求越细,框框就越多,再加上必须要有的什么样的开头、结尾、点题的话语等等,学生们还没有写文章,便先被限制了思维。二是学生读书多了,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为了得高分,一些学生就不得不胡编乱造,以至于各类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手法过早地被熟练运用和掌握。这样的结果,束缚了真正的作文创作,抑制了学生真性情的表达,将他们引领至不能创新以及不会创新的边缘。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在2008年提出并进行了“新课程下小学生绿色作文的研究”这一课题。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只有使学生有了可写的素材,才会有话可说,于是学校又提出“绿色积累——写作的奠基石”这一子课题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是重在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随时观察生活,随时写下所见所闻所感。学校有意识地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学校设立了学生“绿色积累库”,让学生把各种形式的体验、学校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及观察的现象、心得体会还有假日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等写下来。“绿色”积累库里有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
情境化作文的开展
正当学校进行“积累写作的奠基石”的实践时,偶遇了随笔化写作。随笔写作,是研究如何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热情,重塑他们的言语人生,实现学生们生存写作和生命写作的双赢,这与学校的课题研究不谋而合。
学校充分研读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充分认识情景作文的六种课型,包括情境随笔课、读书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并对几种课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情境随笔课的实践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首先铺开情境随笔课,以《红草莓,蓝草莓》教材为主,以学校活动、教师自创活动为契机,在全校展开情境随笔课,每学期每班都会进行随笔展示课,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在实践中形成了基本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师生活动—交流体验—师生同写。这一过程既注重了激发兴趣,又注重了方法指点,既注重阅读积累,又注重自主发展。随笔写作教学是学生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无序的写与有序的指导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们和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情境随笔课。每次作文课不再是学生畏惧的,而是盼望的了。师生在神秘、快乐、自我成功的习作之路上成长。
在情境随笔课实践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也体会到情境随笔课是一种提供写作前提的基础课。当教师把课堂上的激动转化成有形文字后,笔者发现这种原生态的文章异彩纷呈,真情流露。但同时也发现原生态的文章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可能有时是中心不太明确,有时可能是条理不够清晰,有时是详略处理不当……这就需要及时加以评改。于是学校又扩展到情境随笔课的延伸——随笔评议课与随笔展示课。
随笔评议课与随笔展示课相辅相成 在学生第一时间写完随笔后,随笔评议课基本的教学步骤是读、评、改、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对于每篇文章教师和台下的学生都会对其提出一两点建议或是表扬,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在展示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独特的视觉要呵护鼓励。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扩展,改题目、改题旨、改语言,一篇小的随笔习作就变成了一篇比较规范的文章了。在课堂上教师不仅点评学生的作品,有时也可以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让学生评头论足,借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同时学校也很重视家长的参与,很多家长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一对一的交流,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很好的帮助。课下学校又调动家长积极性,利用家庭资源,亲子互改。“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精益求精的修改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写作优势,从而增强了对写作的自信与兴趣,而且在修改中,他们还学会了学习别人、尊重别人,与别人合作。“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要写成一篇佳作,必须煞费苦心的修改。佳作一出时的爽快与满足,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之感,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如果随笔课是激动时的下笔,评议课就是冷静时的修改,展示课就是自信时的展示。在随笔展示课上,教师以激励为主,张扬个性。课上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对习作的喜爱。
为随笔化研究营造氛围,提供保障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改都离不开管理行为的改革。为使学校随笔化教学研究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常规教学中严格落实好随笔化教学工作。每学期每个年级组要举行两节随笔化作文展示课的听评课活动,从教师的随笔化教案中评选出精品教案编辑成集供大家学习参考。对每班选出的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量化,并筛选出好的习作结集,在各班轮流传阅。班内要求教师把每次的随笔化精品作品张贴在班级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另外学校还在楼内大厅设置了随笔化优秀习作展板,张贴各班学生的优秀随笔习作。同时,各班都开辟了随笔化习作展示专栏,校刊《成长》和各年级的文学社报也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取得的初步效果
学生习作水平显著提高 教师们的热情引领,使学生明显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他们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许多学生自己主动写随笔,随笔写作课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有的学生能在二三十分钟内写出八九百字甚至是近千字的文章,而且文从字顺,亮点频出,这显然比课改前一节课的效率都高。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陆续开展,古诗诵读擂台赛、成语转转转、我说你猜等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得到拓展与巩固,更是为学生又一次提供了随笔写作的机会。学生现在已经可以自然地抓住学校内开展的各种活动随笔写作了。
每次校刊征稿,学校都会收到各班大量的稿件,每一期编委都要从五六百份稿件中选取六七十篇入编。学生们不仅抓住学校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更是积极向外投稿,参加各级别、各类的习作大赛。三年级任若宇小小年纪已经多次在《小学生语文报》上发表文章;孙记冉才上五年级,就已经连续三次在《少年文萃》上发表文章了。学校在连续两次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校园文学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与习作热情,有21人次获特等奖,214人次获一等奖,216人次获二等奖,194人次获三等奖。教师有44人次荣获辅导奖、一二等奖项。
随笔化写作教学调动了教师们的研究工作热情 教师们在随笔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热情不仅仅是表现在听评课活动的积极参与上,有些教师还在用心地记录下自己的研究历程。李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用她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幼稚单纯,童心未泯,喜欢异想天开”,所以她与学生们疯玩到了一起,她边玩边想边写,一学期下来,积累了很多东西。如今,她的随笔作文已经能够从创设情境活动的课内走向了随时随地随遇随历的课外了。
一路走来,有成功的喜悦,有困惑的迷茫,为了使写作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让学生们实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范附属小仍将奋力前行在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