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把课堂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是教学工作者一直以来关注的课题。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作者基本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教学模式,即“121”导学式教学模式,利用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流程“121”导学式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实施了“121”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果良好,广受师生好评。“121”模式就是授课时间的分配,1=10分钟,2=20分钟,即前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10分钟进行随堂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前
1.老师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设计、随堂检测和学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老师需付出很多劳动。
2.学生在自习课上预习所学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规范的书写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中
1.自主学习(10分钟)。这一环节授课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展开自评,对哪些单词、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功能了解清楚,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留待下环节合作解决。
2.合作探究(20分钟)。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一般6-8人为一组,每小组有组长,组长主要负责组织讨论,还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小组成员轮流承担),主要向老师提出小组共同存在的问题。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梳理展示的能力,并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化、提高,也是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阶段:
(1)进行分层讨论:讨论先进行“一对一讨论”,再进行集体讨论。先让同层次学生A与A,B与B进行讨论,再让A教B,然后让A进行拓展分层述说知识概念和学习理念,最后讨论不会的问题,然后由中心发言人将疑难反馈给老师,老师将其留给全班讨论展示,老师最后归纳总结。
(2)讨论要做好笔记,并总结一些语言现象、知识规律,共同探讨方法,找出问题、出错的原因及突破口。
(3)点评:这一层面分学生点评和老师点评。
①学生点评:由组长指派A或B点评,点评展示的规范性、准确性;提出小组讨论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并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②老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展示,表扬好的步骤、方法,指出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对模棱两可的问题,作出肯定的答复,并指出正确的答题方法;根据各小组和点评的情况,准确评价小组,做到小组评价激励到位,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老师的点评要语言简练,直入重点,讲方法、讲规律,强调重点、难点点拨到位。
3.课堂检测(10分钟)。这一环节有5-6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试题,试题要有层次,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老师在台下巡视,看对于哪些试题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然后做集中讲解,力争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三、课后
1.老师反思总结。总结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有哪些亮点值得肯定,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例如过程设计、方法点拨等,力争做到每节课多有所获,少留遗憾,反思总结最好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和同行探讨分享。
2.学生巩固复习,查找不足。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时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查找不足,进行完善补救,力争使所学知识烂熟于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值得推行,但要成功地进行,老师在课前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必须精心编写导学案,把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及思想都融入到导学案中,而且要有高质量的课时作业做支撑,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流程“121”导学式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实施了“121”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果良好,广受师生好评。“121”模式就是授课时间的分配,1=10分钟,2=20分钟,即前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10分钟进行随堂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前
1.老师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设计、随堂检测和学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老师需付出很多劳动。
2.学生在自习课上预习所学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规范的书写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中
1.自主学习(10分钟)。这一环节授课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展开自评,对哪些单词、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功能了解清楚,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留待下环节合作解决。
2.合作探究(20分钟)。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一般6-8人为一组,每小组有组长,组长主要负责组织讨论,还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小组成员轮流承担),主要向老师提出小组共同存在的问题。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梳理展示的能力,并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化、提高,也是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阶段:
(1)进行分层讨论:讨论先进行“一对一讨论”,再进行集体讨论。先让同层次学生A与A,B与B进行讨论,再让A教B,然后让A进行拓展分层述说知识概念和学习理念,最后讨论不会的问题,然后由中心发言人将疑难反馈给老师,老师将其留给全班讨论展示,老师最后归纳总结。
(2)讨论要做好笔记,并总结一些语言现象、知识规律,共同探讨方法,找出问题、出错的原因及突破口。
(3)点评:这一层面分学生点评和老师点评。
①学生点评:由组长指派A或B点评,点评展示的规范性、准确性;提出小组讨论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并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②老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展示,表扬好的步骤、方法,指出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对模棱两可的问题,作出肯定的答复,并指出正确的答题方法;根据各小组和点评的情况,准确评价小组,做到小组评价激励到位,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老师的点评要语言简练,直入重点,讲方法、讲规律,强调重点、难点点拨到位。
3.课堂检测(10分钟)。这一环节有5-6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试题,试题要有层次,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老师在台下巡视,看对于哪些试题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然后做集中讲解,力争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三、课后
1.老师反思总结。总结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有哪些亮点值得肯定,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例如过程设计、方法点拨等,力争做到每节课多有所获,少留遗憾,反思总结最好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和同行探讨分享。
2.学生巩固复习,查找不足。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时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查找不足,进行完善补救,力争使所学知识烂熟于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值得推行,但要成功地进行,老师在课前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必须精心编写导学案,把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及思想都融入到导学案中,而且要有高质量的课时作业做支撑,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