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特级教师江和平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感慨颇多。课堂里教师和学生自自然然,率性随意。共同构建了一个快乐、自由的“师和生的园子”。
一、自然随意地“聊”
师: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不够大。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是回忆的语气,慢慢地说。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这园子里样样都有,可热闹了,可好玩了。我们接着往下读,换一个方式。江老师读前一句,你们跟着我读后一句。
师:“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生:“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我戴一顶小草帽。”师:“祖父栽花。”生:“我就栽花。”师:“祖父拔草。”生:“我就拔草。”师:“祖父到哪儿。”生:“我就到哪儿。”师:“祖父干什么。”生:“我就干什么。”师:“祖父在劳动。”生:“我也在劳动。”师:“是吗?你是在劳动吗?”生:“我也是在劳动啊!”师:“真的吗?那我们来看看课文怎么写的。小萧红在园子里干嘛呢?说真话。”
以上师生共聊的是课文第2~12自然段的内容,教学中,江老师没有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巧妙地集“复习旧知、整体感知、引入情境、指导朗读”于“聊”一体,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貌似零散,实则有“魂”。因为是“聊”,师生没有上下之别,高低之分;因为是“聊”,学生没有一般课堂上不时“被问”的逼迫感和紧张感,自然随意,轻轻松松地走向“未知的旅程。”
二、自在率真地“闹”
江老师让学生们用儿童的眼光捕捉到了这几处“我”的“瞎闹”,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几个场景的时候,江老师说了一段一般教师在课堂上不会说也不愿说的话:“读到这儿,我真想和小萧红一起大声地喊一喊,但江老师年龄大了,不怎么好意思喊。你们都处在童年,有着和小萧红一样的天真、烂漫,现在你们就和文中的‘我’一起去喊、去瞎闹、去踢飞菜种、去追逐蜻蜒吧!”“玩”是孩子的天性,“闹”是儿童的生活常态,有了老师的鼓动和支持,全班学生“哗”的一声闹腾开了,有的边做动作边读,有的模仿文中“我”的样子,拼尽力气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他们用儿童的天性翻版了文中“我”的个性,他们用儿童的“瞎闹”复制了“我”的童年生活,文中文外的儿童共同放飞着共属于他们的快乐。同样是指导感情朗读,然而江老师的指导别具一格,她把握了儿童的特点,遵循着儿童的天性,让学生们自在地读,率真地“闹”,读得酣畅淋漓,“闹”得不亦乐乎。所谓“大道至简”,这是一种达到极致的指导。
三、自愿快乐地“帮”
在许多课堂上,学生说得热热闹闹,读得声情并茂,很少见到学生静静写的场景。看看江老师是怎么让学生写的。“这就是童年,蹦蹦跳跳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在我家的大园子里,不仅装着许多可爱的小昆虫,漂亮的花朵,各种蔬菜,还装着很多很多像这样的童年往事。你能帮萧红再写一件吗?”一个“帮”字巧妙地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不是老师给你们下任务,而是你们的小伙伴小萧红请求你们帮她一个忙。面对一个这么率性、淘气的小伙伴,作为同龄人岂有不帮之理?于是,每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地拿起了笔,快快乐乐地“帮忙”了,在他们的笔下就流淌出了最真、最美的语言:“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并不把果子放在筐里,而是三口两口把它私吞了。”“祖父摘菜,我也摘菜,一把抢过篮子,拼命地往篮子里放菜,也不管蔬菜长没长成熟。有些菜没长成熟,反而被我给摘了。”“祖父插花,我也插花。不过我不往花篮里插,而是插在祖父的头上。”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着自己的杰作,你不能不感慨一个“帮”字所折射出的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的艺术。
学习是一个体验过程,而体验往往要在原生态、自然状态下才能真切。“自然”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很难企及的高境界,“自然课堂”应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高境界的理想课堂。“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童年的天堂,那自然的课堂就是学生童年的天堂,是“师和生的园子”。
一、自然随意地“聊”
师: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不够大。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是回忆的语气,慢慢地说。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这园子里样样都有,可热闹了,可好玩了。我们接着往下读,换一个方式。江老师读前一句,你们跟着我读后一句。
师:“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生:“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我戴一顶小草帽。”师:“祖父栽花。”生:“我就栽花。”师:“祖父拔草。”生:“我就拔草。”师:“祖父到哪儿。”生:“我就到哪儿。”师:“祖父干什么。”生:“我就干什么。”师:“祖父在劳动。”生:“我也在劳动。”师:“是吗?你是在劳动吗?”生:“我也是在劳动啊!”师:“真的吗?那我们来看看课文怎么写的。小萧红在园子里干嘛呢?说真话。”
以上师生共聊的是课文第2~12自然段的内容,教学中,江老师没有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巧妙地集“复习旧知、整体感知、引入情境、指导朗读”于“聊”一体,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貌似零散,实则有“魂”。因为是“聊”,师生没有上下之别,高低之分;因为是“聊”,学生没有一般课堂上不时“被问”的逼迫感和紧张感,自然随意,轻轻松松地走向“未知的旅程。”
二、自在率真地“闹”
江老师让学生们用儿童的眼光捕捉到了这几处“我”的“瞎闹”,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几个场景的时候,江老师说了一段一般教师在课堂上不会说也不愿说的话:“读到这儿,我真想和小萧红一起大声地喊一喊,但江老师年龄大了,不怎么好意思喊。你们都处在童年,有着和小萧红一样的天真、烂漫,现在你们就和文中的‘我’一起去喊、去瞎闹、去踢飞菜种、去追逐蜻蜒吧!”“玩”是孩子的天性,“闹”是儿童的生活常态,有了老师的鼓动和支持,全班学生“哗”的一声闹腾开了,有的边做动作边读,有的模仿文中“我”的样子,拼尽力气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他们用儿童的天性翻版了文中“我”的个性,他们用儿童的“瞎闹”复制了“我”的童年生活,文中文外的儿童共同放飞着共属于他们的快乐。同样是指导感情朗读,然而江老师的指导别具一格,她把握了儿童的特点,遵循着儿童的天性,让学生们自在地读,率真地“闹”,读得酣畅淋漓,“闹”得不亦乐乎。所谓“大道至简”,这是一种达到极致的指导。
三、自愿快乐地“帮”
在许多课堂上,学生说得热热闹闹,读得声情并茂,很少见到学生静静写的场景。看看江老师是怎么让学生写的。“这就是童年,蹦蹦跳跳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在我家的大园子里,不仅装着许多可爱的小昆虫,漂亮的花朵,各种蔬菜,还装着很多很多像这样的童年往事。你能帮萧红再写一件吗?”一个“帮”字巧妙地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不是老师给你们下任务,而是你们的小伙伴小萧红请求你们帮她一个忙。面对一个这么率性、淘气的小伙伴,作为同龄人岂有不帮之理?于是,每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地拿起了笔,快快乐乐地“帮忙”了,在他们的笔下就流淌出了最真、最美的语言:“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并不把果子放在筐里,而是三口两口把它私吞了。”“祖父摘菜,我也摘菜,一把抢过篮子,拼命地往篮子里放菜,也不管蔬菜长没长成熟。有些菜没长成熟,反而被我给摘了。”“祖父插花,我也插花。不过我不往花篮里插,而是插在祖父的头上。”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着自己的杰作,你不能不感慨一个“帮”字所折射出的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的艺术。
学习是一个体验过程,而体验往往要在原生态、自然状态下才能真切。“自然”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很难企及的高境界,“自然课堂”应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高境界的理想课堂。“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童年的天堂,那自然的课堂就是学生童年的天堂,是“师和生的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