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营造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 物质层面需求的提高,简单形式的文化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充实自己的要求。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载体,意在通过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的营造, 品味书籍设计的魅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起到了弘扬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五官感受;营造;二十四节气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一、“五感”的基本概念
  (一)“五感”的含义
  人类感知事物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五官来进行感受,这是人与身边事物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眼睛通过观看形成视觉感受,身体通过和事物接触形成触觉感受,鼻子通过嗅到的气味形成嗅觉感受,耳朵通过对声音的接收形成听觉感受,舌头通过对味觉的分析形成味觉感受。人们通过五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感知,通过大脑传递给意识,然后形成审美感受。
  (二)“五感”与现代书籍的关系
  在人们的生活中书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书籍与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杉浦康先生认为,一本书拿在手中,开始阅读翻动书页时,用心领悟所读到的知识时,五官的感受就已经开始。他还提出书籍设计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书籍设计是将信息视、触、听、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复杂宇宙”。从而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
  二、书籍设计的五官感受
  (一)书籍设计的“视觉”感受之二十四节气
  五感中最重要的是视觉,它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感受,视觉在一本书的阅读中,带来的感受最具分量,并影响着其他感官带来的反应。通过眼睛可以对书籍有个框架式的了解,对我们陌生的概念进行了解和认知。二十四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籍上的配图就是通过重点字眼的提取与归纳,使读者可以通过视觉快速准确地了解二十四节气。视觉美感推动读者对书籍的观看兴趣,文字大小、颜色的深浅、图形的配比三者相辅相成,直接影响者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书籍设计的“触觉”感受之二十四节气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依靠视觉,其次就是触觉。通过触觉人们可以感知物体的体感与质感,与视觉相互配合增强事物的准确性。一部书的重量、体积、材料用得是否考究,会给读者带来直接的感受和心理上的影响。纸张是书籍制作中使用量最多的材料,纸张质感的优劣,颜色配比的程度,都在读者触碰到的一瞬间,带给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纸张的整体效果能够融入读者对书籍的整体感受。
  以二十四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籍设计为例,该书籍以中国传统纸质材料为基调进行线装,与二十四节气内容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节都向人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这样有触感的书籍会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并推动读者有兴趣的阅读。材料具备与人沟通的神奇能力,在翻动图书的时候,触觉美是人们切实体会到的感觉。
  (三)书籍设计的“嗅觉”感受之二十四节气
  “书香”从古至今一直用来形容书籍特有的气质,一部书籍在翻阅中,作者可以嗅到油墨的香味和纸张的味道。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籍中提到在小满节气时,田间耕作的场景跃然纸上,人们在田野里说笑,纸张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气息,香气绵长不绝,给人以节气应特有的民俗气息,将二十四节气的意境展现再读者面前,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气味的美好,给人们的想象力充分发挥的空间,带来不同的思想感觉,会使整个阅读和谐而甜美。
  在这个时代,书籍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五感感受的营造,为了制造更多适合书籍的香味,设计师会在书中放一些带香味的书卡或者在印刷的笔墨中掺杂一些香料,每种纸张都会有其特殊的香味,种类繁多却不妖艳。五种感觉带给人们时间印象最为长远的就是嗅觉,不同的物质芬香,会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像人使用不同味道的香水一样,一部好的书籍设计也有自己独特的香气。
  (四)书籍设计的“听觉”感受之二十四节气
  听觉是对事物情感的直接表达,当我们翻动书页时纸张会随着书页的翻动与空气进行接触摩擦,或者是纸张与纸张进行摩擦而产生不同的声音。字典纸的声音是哗啦的尖声,而宣纸的声音程度较微弱如同积雪发出的沙沙声。所以不同材质的书籍在翻动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声音给读者的感觉更加真实且深刻。除了翻动书籍产生的声音外,还有联想所产生的听觉感受。当读者翻阅二十四节气时令歌曲书籍时,你是否可以感受到,那优美的歌声已经在耳畔响起。就好像我们看见歌曲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就会很自然地响起。这就是书籍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听觉感受。
  (五)书籍设计的“味觉”感受之二十四节气
  味道的产生需要通过舌头上的味蕾与实物接触而产生,我们在进行书籍阅读时味觉器官不与书籍直接接触,那我们又是如何感受书籍设计的味觉感受呢?这个命题的真假暂时还无法考究,既然味觉的获得与书籍设计无法直接地论述,那我们就采用间接的联想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书籍设计与食品的属性在一起进行联想类比。比如我们看见一个绿色的橘子,我们并没有品尝就已经开始想象它的味道可能是酸涩的。味觉的感受不一定要味觉器官和味觉对象的直接接触。拿中国汉字来说,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通过文字向我们表达的味道,我们也可以读出书籍的味道。例如:我们中国的一句成语“望梅止渴”就是一个含有味道的词汇。当我们阅读二十四节气书籍时,可以通过文字所描述的时节食物中品尝二十四节气的味道,也是书籍的味道。我们可以用这种类比想象的方法来体会书籍设计的味觉感受。
  三、结语
  随着世界每日快速的变化,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发生着不知不觉的改变,书籍设计也完成了从简单的书籍装帧向书籍整体设计的转变,从简单知识的传播转变成艺术品的收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籍的创新设计亦是如此,文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也从原始的指导农业耕作转变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那么仅凭视觉形象来进行信息传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书籍更多感官的刺激与精神体验的诉求了。人们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感官的审美享受。审美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官是外界感受向审美过渡的“窗口”。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营造,同样是书籍设计向阅读者展示美的新角度、新窗口。
  注:本文为刘微主持的2014年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传统文化要素的可视化及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C201421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关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13DB085。
  参考文献:
  [1]周梅.书籍设计中的触觉——从钱钟书的通感到山浦康平的五感说[J].文艺争鸣·艺术地理,2010(4).
  [2]梁伟.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刍议中国出版,2011(2).
  [3]朱建高.书籍设计五议——与吕敬人先生商榷[J].艺术与设计[J].理论,2007(12).
  作者简介:尹婷婷,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2011级本科生;刘微,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东北局成立招待处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迅猛发展,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为此,党中央业已着手筹划建国大计。9月间,周恩来初步拟定了一批准备参加新政协的爱国民主人士名单,并要求上海、香港等地的地下党组织在秋冬时节将他们安全护送到位于东北和华北等地的解放区内。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市是接待这些民主人士的主要集结地之一。周恩来曾电示东北局,要求给这些陆续到达的民主人士“安排最好的住所,要
编者按:早在2003年,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就开始了心理课程基地的建设探索。十几年来,学校潜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以青春文化成长课程基地为载体,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2016年,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摘 要】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以学校青春文化成长课程基地为载体,深入思考,探索、实践出一条有效助
【关键词】倾听;体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4-0030-04  【作者简介】杜佳,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210029)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不少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存在多说少听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倾听品质是促进学生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学生倾听品质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用积极
家庭系統是家庭成员、家庭规则、家庭权利分配等要素联结而成的复杂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另一个要素,同时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运作与平衡状态。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问题,会发现每个症状或问题的形成和维持,都与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或规则密不可分。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方式,与其他心理咨询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对象是一个家庭,在系统观的视域下,挖掘症状背
蒙古族,孛儿只斤(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现任新华通讯社《环球》杂志首席摄影,美术编辑学专家,长期从事新闻视觉传播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在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等主管主办的报纸、期刊、网站、电视栏目,参与并主持视觉改版、图片拍摄、版式编排、图表制作、插图绘画、广告设计及重大选题的封面創意,其中包括《中国新闻出版报》《瞭望新闻周刊
【摘 要】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把握心理学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整合心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模块,开发“心理 ”融合课程,形成“动心”课程群落。实践中,制定“新解读、新力量、新可能”的融合目标,注意模块的优势分工,内容设计力图真实、有用,学习过程注重创新发展。  【关键词】心理 ;融合课程;中学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15-04  
【关键词】友谊;理解;平等;宽容;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75-04  【作者简介】胡红云,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盐城,224400)教师,中级讲师。  【设计理念】  00后的学生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过多,缺乏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再加上生活习惯、个性差异等原因,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困惑,
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问中国,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重大转折。这个转折不是突然发生的。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会谈时曾说:“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二十二年总是谈不拢,现在的来往从打乒乓球算起只有十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有两年多了。”毛主席这里所说的“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指的是1970年初中美两国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35次大使级会谈中,不
【关键词】赞美;同伴关系;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58-04  【作者简介】符月梅,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1)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三年级学生渴望友情,但缺乏技巧和经验,帮助他们获得同伴交往的技巧,提升同伴交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紧扣“赞美”这一主题,通过活动让
【关键词】羞耻感;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定义羞耻为内在心理体验(感觉或信仰),即自认为在某方面有缺憾,不值得被某人接受,或不值得属于特定群体。它是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或者你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礼记·中庸》中有“知耻近乎勇”的说法,将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让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本次班会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海报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知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