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坡在《留候论》中如此评价张良: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于强者而言,就大事不只在于行其所能,更在于忍其所必忍。
孔子在攻击季平子时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同忍也!”这就是圣人之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且世上一切的忍耐都是有底线的,总有一些东西我们不会忍,总有一些东西我们不必忍!在我看来,只有毫无道德坚持之人,才会毫无愤怒与攻击。中国历代有很多自我堕落的小文人,没有了良知与正义感,把麻木当成修养,却又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明哲保身,表面是忍让而实际是一味的懦弱,丝毫不知行其所能,终而成為行动上的弱者。但是对待一切的事情,不论大小,皆“行其所能”,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亦不可称之为“勇”,这便像是东坡笔下粗鲁的“匹夫”,“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完美地塑造了他人眼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形象,遇事直道而行,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如此外强中干,终而导致了面对打击后的一蹶不振,最后依旧是精神上的弱者。
相比于弱者的逞一时口舌之快,“忍”并非是将仇恨的种子深埋士壤,不再问津,而是待自己力量足够强大后再去与人一较高下,厚积而薄发。修昔底德曾言:“弱者行其所能,强者忍其所必忍。”面对函谷关攻陷后繁华的咸阳城,正是因为张良的忠言逆耳:“夫君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刘邦幡然醒悟,自己所需要的并不只是钱财美女,而是整个天下,唯有忍其所忍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行其所能来换取百姓的信任,养精蓄锐,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张良是一位强者,懂得何为“忍其所忍”,且知道自己的目标,一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利益而使尊严屈服让步,成为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只是,他们通过“忍”所达到的目标仅仅停留于“物”,为了功利,为了世俗低下了头。而我更加遵从为自己的“心”而忍,为了对自我的坚守。
不禁想到孔子的“六十而耳顺”: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他人的意见;听到顺耳之言不再沾沾自喜,明白真正的自己;听完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我的立场。似他所言“恶言不闻于耳”,并非对恶言的充耳不闻,闭目塞听,而是不论听到什么都没有忤逆不顺之感,将别人的话当作“耳旁风”。这样的忍更多是为了“心”,为了行其所能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就如那些被流放于宁古塔的文人,默默地忍受随行官吏的鞭挞与折磨,将灵魂寄托于一篇篇地方物志中,使自己千疮百孔的心灵忙碌而充实,而那本厚厚的《宁古塔志》似一朵朵白莲绽放于戈壁沙漠之中,绽放于他们心间。这更是一种境界,不受别人干扰,不被他人误导,不在乎他人看法。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成大事,完善自己的人生。
老庄曾笑谈:“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忍”是对自我的坚持,更是出自宗教般的宽容和悲悯,只有在“忍其所必忍”之时坚守住真正的自己,才可以为苍生行其所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教师点评:
文章论证思路有条不紊,思维缜密,层层推进,是一大亮点。此文在层层分析中递进与深化,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丰富深广,思想深刻厚重。
(指导教师:蔡丹姬)
孔子在攻击季平子时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同忍也!”这就是圣人之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且世上一切的忍耐都是有底线的,总有一些东西我们不会忍,总有一些东西我们不必忍!在我看来,只有毫无道德坚持之人,才会毫无愤怒与攻击。中国历代有很多自我堕落的小文人,没有了良知与正义感,把麻木当成修养,却又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明哲保身,表面是忍让而实际是一味的懦弱,丝毫不知行其所能,终而成為行动上的弱者。但是对待一切的事情,不论大小,皆“行其所能”,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亦不可称之为“勇”,这便像是东坡笔下粗鲁的“匹夫”,“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完美地塑造了他人眼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形象,遇事直道而行,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如此外强中干,终而导致了面对打击后的一蹶不振,最后依旧是精神上的弱者。
相比于弱者的逞一时口舌之快,“忍”并非是将仇恨的种子深埋士壤,不再问津,而是待自己力量足够强大后再去与人一较高下,厚积而薄发。修昔底德曾言:“弱者行其所能,强者忍其所必忍。”面对函谷关攻陷后繁华的咸阳城,正是因为张良的忠言逆耳:“夫君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刘邦幡然醒悟,自己所需要的并不只是钱财美女,而是整个天下,唯有忍其所忍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行其所能来换取百姓的信任,养精蓄锐,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张良是一位强者,懂得何为“忍其所忍”,且知道自己的目标,一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利益而使尊严屈服让步,成为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只是,他们通过“忍”所达到的目标仅仅停留于“物”,为了功利,为了世俗低下了头。而我更加遵从为自己的“心”而忍,为了对自我的坚守。
不禁想到孔子的“六十而耳顺”: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他人的意见;听到顺耳之言不再沾沾自喜,明白真正的自己;听完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我的立场。似他所言“恶言不闻于耳”,并非对恶言的充耳不闻,闭目塞听,而是不论听到什么都没有忤逆不顺之感,将别人的话当作“耳旁风”。这样的忍更多是为了“心”,为了行其所能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就如那些被流放于宁古塔的文人,默默地忍受随行官吏的鞭挞与折磨,将灵魂寄托于一篇篇地方物志中,使自己千疮百孔的心灵忙碌而充实,而那本厚厚的《宁古塔志》似一朵朵白莲绽放于戈壁沙漠之中,绽放于他们心间。这更是一种境界,不受别人干扰,不被他人误导,不在乎他人看法。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成大事,完善自己的人生。
老庄曾笑谈:“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忍”是对自我的坚持,更是出自宗教般的宽容和悲悯,只有在“忍其所必忍”之时坚守住真正的自己,才可以为苍生行其所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教师点评:
文章论证思路有条不紊,思维缜密,层层推进,是一大亮点。此文在层层分析中递进与深化,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丰富深广,思想深刻厚重。
(指导教师:蔡丹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