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威]写作一本具有当下现场感的小说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预期时间提早一些抵达约定的咖啡馆,推门而入,见王聪威已坐在店内静谧一隅,未经犹豫就往那方向走去。甫坐定,见桌上摊着药包,三款形状色泽不一的药丸子分别装袋。“感冒药吗?”我问。“不是,治喉咙痛的。”他说。他一边慢慢取出药丸,佐着白开水吞下。随后解释道,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需要保养嗓子的人。
  这些日子,他为了新出版的小说《师身》频频受访,加上文艺营讲课、校园巡讲接连而来,时常得滔滔不绝地说,说得喉咙都疼了。新书尚未正式上市,媒体邀访就源源而来,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景况,而这也说明,他真正地成为一个受到瞩目的作家了。
  台湾老牌文学杂志《联合文学》五月号封面主题为“二十位四十岁以下最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王聪威亦名列其中。
  相信自己是能写的
  毕业于台大哲学系、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的王聪威,说起自己的求学背景,却以“老派”来形容。他从中学时代就一心向往成为作家,在他心目中,作为一个文人,应当文、史、哲都要精通。大学念了哲学系,研究所则专攻艺术史,主修陶瓷鉴赏。该学门强调对于美丽事物的赏析,“在艺术史里面最好的训练,就是怎么去看一个东西的细节,这是对写作有直接影响的。”而这般对于历史对象及其细节的考掘,于其以双亲出生之所——哈玛星、旗津——作为出发点的地志风土小说《复岛》、《滨线女儿》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研究所毕业后,王聪威先是服役两年,待退伍进入社会之际,已届28岁。笃定倚靠写作维生的他,做了两年的SOHO族,零星接稿,终因收入不稳,老担心下个案子在哪里,而选择进入彼时由小说家袁哲生任主编的时尚杂志《FHM》担任编辑。往后数年,王聪威皆浸淫于时尚杂志,相继当上台湾《明报周刊》副总编辑、《Marie Claire》执行副总编辑、《FHM》副总编辑,直至2009年,接任《联合文学》总编辑,与文学又更靠拢了一步。
  王聪威从国一时开始写作,事实上,近年以小说家之姿窜起的他,最初写的是诗,而非小说。第一篇小说习作则写于高二,名为《异国之恋》,讲述美国知名女歌手Debbie Gibson来台开演唱会,爱上一个高雄中学男孩的故事。此篇小说有如电影《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的通俗情节,如今回想起,王聪威自己都不由得哑然失笑。
  从那之后,王聪威在创作上,诗与小说并行,最后一首诗写于2007年,是为诗人廖之韵的婚礼而献上的祝福。王聪威坦言,诗的创作向来比较私人,多与恋爱情思攸关。大学时期一度蓄意经营出好的诗作,往后则多属直觉式的抒发。出社会后,写作重心转为小说,陆续出版《稍纵即逝的印象》、《复岛》、《滨线女儿》、《恋人曾经飞过》以及最新长篇《师身》等著作。
  年轻时候,王聪威渴望成为三毛、成为张爱玲。他中学时期,三毛的名声甚嚣尘上,他说,其走红程度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若三毛举办一场公开演讲,恐怕连体育馆这样大的场地都要挤爆。当时台湾犹处于戒严时期,社会风气闭锁,男生在当兵前甚至不准出境,而三毛冶游四方的流浪见闻与浪漫爱情故事自然引人注目,鼓动着岛屿之人对于远方的想象。三毛迷离的传奇于岛上疯狂地传散,彼时,作家一职往往连结着孤独、流浪等意象,王聪威亦作如是想,便向家人宣称:“我也要当三毛。”
  升上高中后,他在报纸上读了一篇张爱玲在16岁写就的小说《霸王别姬》,惊为天人,对于年纪轻轻即可写出这样的小说而深感赞叹。同样16岁,自认很厉害且已着手写小说的他,顿生觉悟:“没想到张爱玲更厉害!难怪她能够说成名要趁早。”后来他模仿张爱玲写了一篇小说,荣获雄中青年文学奖首奖,让他从此坚信:自己是能写的。
  以“新乡土小说”站稳立足点
  写作多年,直到2008年《滨线女儿》出版,才算真正奠定王聪威作为小说家的身份。此前,他曾出版《中山北路行七摆》、《稍纵即逝的印象》等书,然,就像所有年轻作家的际遇一般,书籍悄然无声地上市了,像一只孤绝的飞鱼于广袤的海上纵身一跃,其姿态勇猛,然观望者几稀。不太有人知道他出了这书,遑论将之视为作家。未能在重大文学奖上有所斩获,缺乏知名作家的背书,默默无名似乎是必然的。
  尔后,《滨线女儿》陆续拿了几项大奖,包括《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巫永福文学大奖,入围金鼎奖与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并获德国法兰克福书展选书。像是摩西一举擘开红海似的,划出鲜明的结界,他在文坛上终于有了立足之地,“落差很大,不太像你慢慢累积什么,所以成功了,而是忽然之间,你的世界变得跟过去不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件,但是你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在什么地方裂开来了。这世界已经裂成不一样的地盘,我站在这边,过去在那边。”
  王聪威笑言,从此之后,他被唤为“作家”的机会增加许多。
  事实上,《滨线女儿》的连袂之作《复岛》的出版要早于此,尽管圈内评价不错,但在媒体上却相当不被注意,没有访问、没有书介,就像一个静寂的幽灵,在文学的海上痴痴盘桓,始终无从着陆。未久,《滨线女儿》紧接着出版,出版前后亦是杳无声息。至此,王聪威的信心已然毁坏,心想,纯文学的境遇大抵如此,出版社愿意出版就该心存感激了。他回忆道,因《滨线女儿》获得长篇小说创作发表项目补助,故出版之际,曾于《联合报》大楼地下室召开一场记者会,但媒体反应仍颇为冷淡。
  除《滨线女儿》获奖连连,随后《复岛》亦进入台北书展大奖决审。一年之内,相继囊括各大书奖,王聪威作为小说家的身份渐渐打响了。台湾文学研究学者陈芳明将这两本小说定位为“新乡土小说”,则益发清晰凸显了王聪威的创作面目。
  大学时代,王聪威初次尝试以家族纪事为题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回娘家》,此后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他不再写这方面的题材,而致力于小说形式与技术的试炼。2003年,因一位叔叔忽然中风过世,他才再度涌现书写家族史小说的冲动。《复岛》、《滨线女儿》分别奠基于他父母亲的故乡,除取材自双亲幼时见闻外,他亦至现址进行考察,搜集古地图、旧照等相关田调资料,以此为本,实虚交错地写。
  《复岛》集结四则中短篇小说,叙写高雄旗津一家三代的迁徙流变,自1940年代娓娓道来,横跨数十载,于空间景致及人的幽柔情思反复琢磨、窥探,手法上寓虚于实,在记忆与想象间漂泊来去。知名文化评论者南方朔为《复岛》所作之推荐序中更大加赞誉:“这本《复岛》,出手不凡,虽则只是写小小的地方,小小的地方没落世家,但一路写来自有他对家族感情的固执和时代风貌的喟叹……单单这四个故事在当今年轻辈作者里就已有它足观的位置,我们期望看到他的下次出手!”   贴近现实低空飞行
  一心寻求创新的王聪威,在备受好评的《复岛》和《滨线女儿》之后,暂且舍下新乡土小说的再创置,转为耕耘都会爱情小说。继仿若恋人絮语的私小说《恋人曾经飞过》,甫于近期推出的最新长篇《师身》则是试着揣摩自身以外的情感世界。其创作灵感源于一起曾喧腾一时的真实社会事件,叙述一段不容于世的师生恋。一位37岁的女老师爱上15岁的国中生,注定要被诋毁的不伦之恋。
  一日,跟某出版社主编提到近日采访了王聪威,因着《师身》这本即将问世的长篇小说,顺带简介了下小说的内容。她不无激动地说,那起社会新闻中的女教师正是她一位友人的高中同学。我听了诧异,然世界正是这样的,这样的小,人捱着人,藏不住私隐地过活。
  她对于这起案例的始末倒是颇了然于胸,且自有一番评价与建言。正是这样的,每个观看着事件进展的人都参与其中,自动自发成为故事的编剧或是不大高明的评论者,而这些人,本该是局外者。那些在大众媒体上不断曝晒而显得过分苍白的人生,那些在世俗的道德注视下而萎谢的情事,是如此言不由衷。
  如果说《恋人曾经飞过》是透着浪漫唯美,飞翔在梦境之上的都会爱情故事;那么,力求写实的《师身》就像是蓄意保持低空飞行的姿态,甚至就这么贴着地面,摩擦着粗砺的地表前行。
  着迷于法国新小说派的王聪威,从大学时代起就对写实小说带有反感,相较于写实性和故事的营造,他更乐于追求小说上的技巧演示,“让小说有最大的容量,讲最多的事情,不管是知识、理论或呈现诗意”。譬如在《滨线女儿》中,叙事忽而抒情,忽而坚硬,并置着异质的肌理;又或者是,他向来习于写漂亮且精练的句子。而这些,都是他在创作《师身》这样“一本具有当下现场感的小说”时必须舍弃的。
  他尝试向现实感靠近,却又非严格定义下的写实主义小说。“对我来说,必须维持一个比较粗糙的感觉,比较接近现实的,在语言上没有那么精心修整的。”于是,他大量大量地写,未经反刍,任粗糙而直觉式的语词泛滥一地,其中近乎泰半最终都派不上用场。
  他逼迫自己放弃各种娴熟的幻觉与魔术,用相当直白且没有防备的方式写作。这过程带给他强大的痛苦与不安。因着这起师生恋而骚动不已的媒体与社会大众、乃至尝试爬梳探讨女性情欲的《师身》这部小说,本质上都透着不安。不晓得王聪威在写作上的不安,有多少渗透入了小说的底蕴,或许那股深沉的不安、焦虑与冲动恰好就潜伏在小说人物身上也不一定。
  为贴近现实,在角色的塑造上,他有意让角色不那么文艺美好,无论讲话方式、生活样态或品味都属一般层级。像国中男孩小初相貌一般,也没有太深层的思考,平时喜欢打篮球、打电动、看一点恐怖小说;女教师琇尹亦非美女,尽管读了一点书,也没能反映在其谈吐上;美玲则是一个在感情上晓得拿捏算计的粗俗女人;至于阿平喜欢的爵士乐,不过是市面上风行的曲目,一点也不精深冷僻。
  “当代小说中这样的人物愈来愈少,年轻作家塑造的人物都愈来愈漂亮,包括人格、情感、语言上都具有一种高度的意识和自觉。”王聪威说,这样的人物型塑自然就远离了现实感,所以他在《师身》中戮力刻划普罗阶级的人物,希望读者“看了这小说之后,在捷运上,不禁怀疑旁边的这个人就是里面的一个角色”。
  因为理解,所以同情
  《师身》的创作乃从新闻事件出发,基本上依循着这样的故事轴线,再动用想象力去揣摩人物的动机,恢复媒体再现中贫血的情感。
  新闻事件中,与未成年孩子发生性关系的女教师已经接受法律制裁,社会上却仍旧一片舆论挞伐。只因她在审判中坚持不认错——她仍然爱着男孩。没有任何条文能够审判爱情,最终只得诉诸道德审判以狩猎魔女。
  一开始,王聪威确实怀抱着讨厌道德审判的心情来写这本小说,写着写着,却逐渐对这些角色萌生同情,转而认为无聊脆弱的道德审判不值一写。他不提供教训,不辨明是非,不去批判或捍卫什么,而是选择进一步寻思女人面对情欲的整体困境,“小说里对我个人真正具有意义的探索是:女人必须使用哪些必要手段,才能在古老的、漫长的、显然性别歧视没什么改变的情欲折磨中,不让自己的身心四分五裂,从而在现实世界里‘正常’地生存下来?”
  《师身》前后历经无数次修改,其中,琇尹的性格做了相当程度的调整。从读者可能对她心生厌恶,到能够进入其心境而生发同情。其实不只是琇尹,故事里的其它角色同样不堪,品味低俗、相互欺瞒、感情不专,人生在世,求的不过是生存,似乎没有更超然的志向了。而这恰恰就是王聪威的立意:“在几乎都是负面角色的情况下,这小说是不是还能够传达一定的感动?读了小说后,事实上,你并不讨厌这些人,可能还会对他们的处境感到同情、痛苦、不解或不安。”
  几本小说写下来,王聪威并不觉得自己的风格已然确立。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由衷地说:“我好想写不一样的东西。”也许哪一天,目光游移之间,又动了新的念头。这大概也是他何以在《师身》序言最末写道:“写出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无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小说家,都是非得要经历的‘往旁边走一步看看会怎么样’的阶段。”
  过去,王聪威总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说故事对他来说显得穷极无聊。他喜于翻读各式历史史料,那些从耆老口中迸发出来的故事往往精彩绝伦,远比虚构的要特出迷人。现在的他则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没有那么离奇,也可以说得津津有味,只是因为我们不太会说而已。”
  “我现在有一种比较热切的想要说故事的欲望。”王聪威说。讲一个好故事或将重新成为小说的重心,但不是全部。他可能终究不会变成一个侃侃而谈的说故事之人,在故事以外,他也许会安插一些吸睛的魔术或技俩,在迷离的幻术与梦境中,把故事变得更诱人。
其他文献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
期刊
全年20个新品,总发货码洋超过5000万,平均单品码洋250万,平均单品销量8万册,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业绩——这是80后出版人“一草”所带领的优阅图书编辑部(隶属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去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
期刊
有一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跟黄春明以及其他朋友聚会、聊天,说起自己现在正在写的剧本内容,黄春明马上讲了几个关于恒春、琼麻以及那个年代的细节趣事,都不怕被偷用。  好友尉天骢描述第一次跟黄春明见面的情形时说:那是《文学季刊》创办前一个多月,大家到姚一苇家中聚会。七等生说他有个朋友可以写作、很有潜力。黄春明见了面也不大说话,头低低的。后来大家聊开了,问黄春明,你在哪里读书?这一问不打紧,黄春
期刊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大田”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则取自希腊神话,意为“有知识的巨人”,寓意明确、深远。  大田成立初期的书籍主题多由大田总编辑、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庄培园亲手选定。彼时,大田的出版书系按内容分为三大块:“智慧田”,以小说、散文的纯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为主;“美丽田”,着重生活美学、品味、励志的大众书写;“许诺田”则以温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21
期刊
崇高与美之源起   作者:Edmund Burke 译者:林盛彬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18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人们开始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的感性探索。1757年出版的《崇高与美之源起》即强调了人的“感觉”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论品味”时提到:“我所说的品味(tas
期刊
这个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公部门一声令下的万物飞涨。石油涨、电费涨、学费涨、米饭涨……如果什么都涨,纸张焉能不涨?书本焉能不涨?如果什么都涨,只有薪水不涨,那些生活中的“非关生存必需品”当然第一个被从购买清单狠狠砍掉,最明显的就是高档精品除外的百货公司服饰业绩下滑,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书更是非关生存必需品,这种事不用多思考一秒钟。当然也有极少数值得尊敬的人认为书比柴米油盐重要,精神犹胜物质。  文化
期刊
2011年的万圣节,地球迎来了第70亿个人。短短100年,地球上多出了4倍的人口,而且人类的平均余命,从过去的不到30岁,飙升到超过60岁。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表面以来,不曾有过如此多的人同时存在于地球上。  英国资深记者福瑞德·皮尔斯,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全世界六十余个国家,除了从事本业,报道世界各国的环境与科技新闻之外,也从不间断地搜罗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料、研读人口学研究,最后终于写成了《人口大
期刊
《为了报仇看电影》的封底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细细读完这本书,并从更多角度了解了书的作者——韩松落之后,顿时觉得对于其人其文,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的注解。  韩松落,霸道冲动的狮子座,却也是细腻谨慎的A型血。或许通过星座或血型不足以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但韩松落个人档案中这两大先天关键词,也能让人窥见到,在他斯文白净的外表下,躲藏着一只猛虎,在静静品味着这个世界的杂陈五味
期刊
在云门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中,有一位双掌合十、杵立在台上90分钟的僧者,任由谷物随梵唱从天洒落,粒粒在头顶、掌尖碰击,坠落于地,直至金黄的谷物漫其身躯,纹丝不动。那一位表演者即是王荣裕,后来金枝演社的创办人。  曾是电脑工程师的王荣裕,于1989年加入优剧团,从此开启了表演生涯。优剧团由留美的戏剧工作者刘若瑀所创办,留学时她接受葛氏(Jerzy Grotowski)身体训练,受此影响颇深。创办优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