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朱维铮教授的《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nb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史学史,何谓史学?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问。而梁启超先生也曾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梁启超;史学研究
  看到题目,单从字面上的字就能看出他的著作都与中国史学有关。《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朱维铮先生的上课讲义稿。而这本书,是其学生廖梅和姜鹏在朱教授故去后整理而成。关于作者,也许他没有像梁启超先生那样的史学家“人人皆知”,但是,朱维铮教授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依旧给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维锋,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和梁启超有着“血缘关系”,两位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但是如果从学术史脉络说,朱维铮是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再传弟子,也是章太炎、梁启超、陈寅恪学术传人。也就不难理解在《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中可以看到梁启超的一些观点。
  朱先生在其1979年制定的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就曾说明:“中国史学史这门课的设置,便是为了帮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有个简单而系统的认识。对于少数有志与从事中国史学遗产研究的学生,则起到了引导入门的作用。”这就是朱先生上这门课的目的,也是让读者看完这本书而解决的一个问题,让我们知道中国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国史学史,何谓史学?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问。而梁启超先生也曾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朱教授讲中国史学史,他侧重考察史著、体裁、史学意识与社会存在和统治思想的关系,从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经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来关照中国史学史,着重揭示意识形态对史学编纂形式和历史观念的影响。一本书就好像一个故事,而这本书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过的新故事,你会充满着好奇心,我想,阅读它就是被这个新故事吸引所开始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著作当属《春秋》,他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史书。除了编年史,以后的几千年间相继出现了很多新的编写历史的方式,比如:断代史、国别史等等。中国历史的编纂形式多样,也能体现出我国古人的智慧,也是我们中华的上千年来的文明的体现。而中国的编纂史将告诉你,我们的先辈处理“历史怎么写”的故事。从殷周青铜器铭文的产生和最早的历史档案的发现,到出现了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此后的各种史书曾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百花争鸣、百家齐放,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复杂变化,也引起了思想界的活跃,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庄子、孔子、韩非子等等。每一个大家都对历史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论是老子的矛盾论、孔子的定数论,还是孟轲的循环轮或者韩非子的权利论等等,他们对史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自此,中国史学兴起,史学的兴起,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而每一家每一派都出现了自己的著作,《周礼》、《春秋》、《国语》等等。而这些著作,也成为了后代史学家编纂史书的范例,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可以认为,史学家关于史学的功能信念,反应了中国史学的精神本质和优良传统。司马迁因为敢直面批评帝王而获罪,迫使许多史官不敢说实话,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官方史学,史官们写什么怎么写都要经过帝王的审核或者奉承达观权贵,这就会造成史实失实,从而丧失史书的价值。通过司马迁的例子,关于史家史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史家的个人角色是什么?史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这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史官必须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及时记载,另一方面也对各级贵族进行了约束。但是史家的角色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改变了原始的初衷,司馬迁因为直面批评统治者而获罪,以后很多“史官”都变成了统治者的“史官”,而不是人民的“史官”。“作为一名史官,史家的社会责任重大于天。史家的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无疑要影响中国史学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所发展的趋向”。正因如此,司马迁开创了中世纪史学重视“实录”的新传统。从此,“实录”应该成为历史著作家的职守和责任的首要准则,这是司马迁对中世纪史学的一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学在“实录”的原则上发展,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杜佑的《通典》,还有《通志》、《文献通考》、《通鉴纪事本末》等等,就总体而言,每一部书都是力求真实之作。“实事求是”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而“实事求是”也是历代史学家力求做到的一点。梁启超评价司马迁:“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而梁启超也对史家应具备的史学修养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四长”,“四长”指史德、史学、史识、史才,这是梁启超对司马迁思想的继承和变革。史德"指史家要心术端正。应务实、公正、客观,杜绝主观色彩的夸张、附会、武断。要能做到“鉴空衡平”,即对于所叙述的史迹,采用客观的态度,像镜子和天平一样,照出事物本来的模样,称出事物本身的重量。“史学”主张治史者“贵专精而不贵杂博”。先集中精力,钻研一个问题,弄透后再旁及其他,所谓兼顾涉精。“史识”指史家的观察能力,要敏锐,“旁人所不能观察的,我可以观察得出来”,这是史家治史的基本条件。另外,史家不能为传统的思想及个人的成见所蔽。“史才”指史家著史的技能,包括如何剪裁史料,组合内容,使文章更简洁、生动,富于文采。从梁启超提出史学家应具备的史学休养中就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梁启超在中国除了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还是一名优秀的屈指可数的史学家。
  我国的史料如此丰富、著作数量之多、编撰的题材的不同,在世界史学界也是屈指可数的,可见我国史学的地位和价值。朱维铮教授的《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就像廖梅总结其史学研究特点:“从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经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来关照中国史学史”,他让我们在不同的研究方法、领域内去学习中国的史学史。
  参考文献:
  [1]张占红《朱维铮的经学史研究》2015年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3]瞿林东《中国史学通论》,武汉出版社,2006年。
  [4]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
  [5]宋福远《梁启超新史学简论》,《作家杂志》,2010年。
  [6]覃宏亮《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的几点认识》,《文史艺术》,2014年。
  [7]胡静静《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谈到“新史学”》,《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
  作者简介:孙保健(1992—),男,汉族,籍贯:天津,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学位: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以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介绍和歌曲伴奏分析为基础,对歌曲进行演唱分析。分析包括演唱歌曲时如何呼吸、如何获得理想的共鸣以及如何“字正腔圆”的演唱,在分析演唱技巧的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如何在舞台上演唱此曲。把演唱与实践相结合,更全面的阐述分析歌曲《嘉陵江上》。让演唱者在演唱此曲时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唱处理  (一)创作背景  1939年春末,端
期刊
【摘要】:蘩漪与美狄亚代表着中西方的叛逆女性形象,她们的性格是趋向极端的:不是爱便是恨。但蘩漪在复仇中表现出病态、妥协;美狄亚则更显得清醒与坚定。  【关键词】:蘩漪;美狄亚;比较;复仇  《雷雨》与《美狄亚》都属于家庭悲剧,剧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和美狄亚,都 代表着中西方复仇女性形象。她们是中、西方少有的,最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之一。从蘩漪的身上可以看到美狄亚的影子,性格中都有着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
期刊
【摘要】:苏轼,北宋“三苏”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书、画理论影响深远,本文围绕《寒食帖》以及谢赫六法论的观点和自我的习书画心得加以展开阐述。  【关键词】:苏轼;寒食帖;情感表达;书法理念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期刊
引言:我们总是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事实上,你也很平常很平凡。所以,在你趾高气昂时,记得提醒自己;在你忘乎所以时,注意自己的举止;在你骄傲放纵时,记得收敛自己的言行举止。  知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坐在大餐厅中一起吃。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内一个不被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寻不着时再跳出来。尴
期刊
【摘要】:莫泊桑先生的《我的叔叔于勒》特意截取了“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放大镜般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变穷时的不同表现。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态皆是心理,它折射出人物复杂的人生和人性。小说从“我”的外视角来叙述,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小说 ; 《我的叔叔于勒》;故事;心理  一、小说是故事  (一)叙述顺序,起波澜  从课文顺序上看: 盼于勒——赶于勒——赞
期刊
【摘要】:一直对北宋山水画很着迷,本文通过研究北宋山水画的流派,对三个主要流派进行了对比,梳理出三种不同的画风,加之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观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并行。  【关键词】:雄厚;压迫感;行旅  一.范宽其人  范宽(约950-1031)北宋山水画师,籍贯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因个性温厚,卓有大度,关中人习称性缓为宽,故名。其画初学李成(916-967)、荆浩(
期刊
【摘要】: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入罪化的一个根本前提,在于传统刑法无法满足此类行为的规范评价要求。就当前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现状而言,入罪化的迫切性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强烈。虽然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有极大差异性,但网络犯罪在现实中却具有映射性。网络增加了人的认识范围和活动领域,可网络空间的利益多数仍是现实空间中利益的延伸,差别只在于表现形式不同。可以说,传统刑法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适用并未陷入困
期刊
【摘要】:《跳舞的熊》出自盖伊·范德海格的短篇小说集《走下坡路的男人》(Man Descending)。本文根据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运用文化诗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分析文学本文中的社会存在,揭开《跳舞的熊》故事表象下复杂的社会权力关系网以及老年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跳舞的熊;社会权力;社会关系  《走下坡路的男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主角是一群走在人生道路的下坡路上的男人,“范德海
期刊
【摘要】:《重探摇滚》主要围绕种族二分法、风格特点,以及摇滚音乐与摇滚文化、政治、商业的关系等方面来讨论摇滚音乐,并与流行音乐进行对比,检视赋予其特有性格的表演者与作品。  【关键词】:通俗音乐;摇滚;原真性;商业性  《重探摇滚》(Keir Keightley)这篇文章以时间的脉络勾勒出摇滚文化的出现,以及它在发展和改变历程中所呈现的最鲜明特征。摇滚不仅是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摇滚的特点:严肃性
期刊
【摘要】:李云雷先生的《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系统地研究了新世纪文学中涌现的一支新兴文学潮流—“底层文学”,恰当地处理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立足实际,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李云雷;底层文学;中国故事  新世纪以来,新的“市场化”、“传媒化”、“大众化”潮流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化领域,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精神世界更是潜移默化地“被改变”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