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035
一、主题背景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第一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上较(2001版)改革比较大,在原有的音乐范畴多元化以及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标准,关注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这对高中开展钢琴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钢琴课堂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体悟音乐之情,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独立品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二、情景描述
《瑶族长鼓舞》作为教材《钢琴基础教程1》中初级的钢琴曲目,不仅旋律动听,还为刚进入高中钢琴学习的初级学生将来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教学《瑶族长鼓舞》时,我采取了常规教学,即通过示范,细教乐曲技巧,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与这首乐曲之间的联系还只停留在表面的技术性分析,未有更多体验。那么该如何引发学生的对音乐的体验,让他们把习得的情感体验融汇到自身的演奏表现中去呢?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下,把钢琴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具体化。
由此,我认为,本课教学将如何提高学生演奏表现力的理念很好地融汇到自身的发展中去呢?
三、问题探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本课新的设计中,注重推动学生与音乐的产生背景、环境、意境的体验,确定以“感受、模仿、理解、想象、表现”作为课堂的教学结构。
(一)感受音乐之美
人们在音乐创作时,就为音乐赋予了适当的形态、个性、思想和情感,故音乐诞生之初即有其特有的音乐内涵。而音乐也有其美——律动呼吸,教学过程如能指出旋律的呼吸断句,那么学生理解旋律之美就有了指向。我把断句的标准提炼为:1.连线与连线之间的断句;2.段与段的停顿;3.旋律的起伏感受;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这3点为抓手,尝试调整旋律的呼吸以及伴奏的律动,让音乐旋律流动起来,增强音乐律动感以及音乐美感。
(二)适当的示范,领悟音乐之情
有了旋律呼吸、律动的基础,加上教师的示范,学生对旋律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而弹奏过程中,却还没有体悟音乐之情。此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力度记号的提示,把感受诗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感初步的表现。
(三)理解、融汇音乐之思
虽然此时该学生对旋律和作曲家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还没有把作曲家所表达的音乐灵魂融汇到自己的弹奏中去。该如何实现学生的认识与作曲家思想交汇?于是,我会跟她介绍音乐作品产生背景以及音乐产生环境,以及音乐的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的特点,为接下来的表现奠定基础。这种结合故事的方式深受学生喜欢。
(四)虚拟情境、引导想象,让音乐“活”起来
《瑶族长鼓舞》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乐曲,左手的音型表现长鼓的节奏,右手的旋律以级进、三度、五度为主发展,旋律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跟学生描述音乐塑造的是在繁星闪烁、和风拂柳的山村夜晚,瑶族青年男女,围绕篝火欢度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初步判断音乐的结构为ABA,说到A段,可以分为两句,引导学生说出两句的关系,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八度重复。这时我会问学生作曲家的意图,“为什么作曲家要把第二句高八度,而且力度也由第一句的 mf,变为p?”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再学生通过思考、联想、回答之后,再给出一些原因的可能性,可能是表达在山上劳作的瑶族壮年与山下劳作的女子在劳作时对唱的场景;还有可能A段是表现瑶族男女跳起长鼓舞,第一句描绘壮年矫健、坚实的舞步,第二句表达的是女性轻巧、灵活的脚步,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想象来表现音乐,让音乐更具有灵魂。
四、案例评析
(一)课堂建构运用音乐体验、感受的理念,用体验教学理念,统领课堂教学结构。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来统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上则呈现不一样的效果。但平日我们教学在课堂异构时,大多从教学模式着手,虽然呈现的形式不同,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方面都大同小异。这次我尝试先确定感受性教学理念,进而在体验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目标,再确定课堂的教学结构、甄选教学思路。
(二)备课要有个性,用专业眼光,发掘个性。
(三)引导要有引导学生理解意识,用换位思考,实现音乐表现的提升。每一段音乐,背后都有着一些故事或者是给出一些想象的引导与体验。作曲家表达的思想不仅需要被弹奏,更需要被理解与体会。每被体会一次,文本所透出的感受就更深刻,音乐的表现也就更自然,更加符合作曲家的意图。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该仅满足于对曲谱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使曲谱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被认识、被理解、体会。看谱,除了通过乐谱自身的音符、音乐术语所赋予的艺术特色外,还需要通过立体地认识音乐背后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
(四)激發学生想象,提升音乐表现力。平日课堂主要以教师个人的体会和演奏经验串联,而忽略学生声音的课往往是不接地气的。表面上看内容翔实饱满,但实际操作起来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理解演奏的机会很少。一堂课下来,演奏还是浮于表面,没有成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一部分。至于探索的内容,虽然深刻,但常是教师讲完,自己是觉得深刻了,但学生还在云里雾里。长此以往,学生精神缺少激荡和交汇,自然觉得课堂无聊。浅薄的表扬并不能满足已经听腻了赞美的高中生,而真诚的赞美则恰恰满足了许多学生渐趋封闭却又渴望被关注、渴望张扬自我的需要。
一、主题背景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第一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上较(2001版)改革比较大,在原有的音乐范畴多元化以及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标准,关注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这对高中开展钢琴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钢琴课堂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体悟音乐之情,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独立品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二、情景描述
《瑶族长鼓舞》作为教材《钢琴基础教程1》中初级的钢琴曲目,不仅旋律动听,还为刚进入高中钢琴学习的初级学生将来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教学《瑶族长鼓舞》时,我采取了常规教学,即通过示范,细教乐曲技巧,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与这首乐曲之间的联系还只停留在表面的技术性分析,未有更多体验。那么该如何引发学生的对音乐的体验,让他们把习得的情感体验融汇到自身的演奏表现中去呢?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下,把钢琴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具体化。
由此,我认为,本课教学将如何提高学生演奏表现力的理念很好地融汇到自身的发展中去呢?
三、问题探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本课新的设计中,注重推动学生与音乐的产生背景、环境、意境的体验,确定以“感受、模仿、理解、想象、表现”作为课堂的教学结构。
(一)感受音乐之美
人们在音乐创作时,就为音乐赋予了适当的形态、个性、思想和情感,故音乐诞生之初即有其特有的音乐内涵。而音乐也有其美——律动呼吸,教学过程如能指出旋律的呼吸断句,那么学生理解旋律之美就有了指向。我把断句的标准提炼为:1.连线与连线之间的断句;2.段与段的停顿;3.旋律的起伏感受;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这3点为抓手,尝试调整旋律的呼吸以及伴奏的律动,让音乐旋律流动起来,增强音乐律动感以及音乐美感。
(二)适当的示范,领悟音乐之情
有了旋律呼吸、律动的基础,加上教师的示范,学生对旋律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而弹奏过程中,却还没有体悟音乐之情。此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力度记号的提示,把感受诗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感初步的表现。
(三)理解、融汇音乐之思
虽然此时该学生对旋律和作曲家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还没有把作曲家所表达的音乐灵魂融汇到自己的弹奏中去。该如何实现学生的认识与作曲家思想交汇?于是,我会跟她介绍音乐作品产生背景以及音乐产生环境,以及音乐的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的特点,为接下来的表现奠定基础。这种结合故事的方式深受学生喜欢。
(四)虚拟情境、引导想象,让音乐“活”起来
《瑶族长鼓舞》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乐曲,左手的音型表现长鼓的节奏,右手的旋律以级进、三度、五度为主发展,旋律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跟学生描述音乐塑造的是在繁星闪烁、和风拂柳的山村夜晚,瑶族青年男女,围绕篝火欢度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初步判断音乐的结构为ABA,说到A段,可以分为两句,引导学生说出两句的关系,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八度重复。这时我会问学生作曲家的意图,“为什么作曲家要把第二句高八度,而且力度也由第一句的 mf,变为p?”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再学生通过思考、联想、回答之后,再给出一些原因的可能性,可能是表达在山上劳作的瑶族壮年与山下劳作的女子在劳作时对唱的场景;还有可能A段是表现瑶族男女跳起长鼓舞,第一句描绘壮年矫健、坚实的舞步,第二句表达的是女性轻巧、灵活的脚步,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想象来表现音乐,让音乐更具有灵魂。
四、案例评析
(一)课堂建构运用音乐体验、感受的理念,用体验教学理念,统领课堂教学结构。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来统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上则呈现不一样的效果。但平日我们教学在课堂异构时,大多从教学模式着手,虽然呈现的形式不同,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方面都大同小异。这次我尝试先确定感受性教学理念,进而在体验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目标,再确定课堂的教学结构、甄选教学思路。
(二)备课要有个性,用专业眼光,发掘个性。
(三)引导要有引导学生理解意识,用换位思考,实现音乐表现的提升。每一段音乐,背后都有着一些故事或者是给出一些想象的引导与体验。作曲家表达的思想不仅需要被弹奏,更需要被理解与体会。每被体会一次,文本所透出的感受就更深刻,音乐的表现也就更自然,更加符合作曲家的意图。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该仅满足于对曲谱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使曲谱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被认识、被理解、体会。看谱,除了通过乐谱自身的音符、音乐术语所赋予的艺术特色外,还需要通过立体地认识音乐背后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
(四)激發学生想象,提升音乐表现力。平日课堂主要以教师个人的体会和演奏经验串联,而忽略学生声音的课往往是不接地气的。表面上看内容翔实饱满,但实际操作起来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理解演奏的机会很少。一堂课下来,演奏还是浮于表面,没有成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一部分。至于探索的内容,虽然深刻,但常是教师讲完,自己是觉得深刻了,但学生还在云里雾里。长此以往,学生精神缺少激荡和交汇,自然觉得课堂无聊。浅薄的表扬并不能满足已经听腻了赞美的高中生,而真诚的赞美则恰恰满足了许多学生渐趋封闭却又渴望被关注、渴望张扬自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