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作为教学的范畴,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渗透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和教育,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重视体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配合不仅可以更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品德方面,也是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体育课 德育教育 注意 问题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体育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具有突出的作用: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的提高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身教胜于言教。无论是传统体育教育还是现代体育教育都强调教师示范作用,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见到部分教师在公众场合下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说话不文明、行为不端正,对人生品评失公正,这些都在不断地“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学生的年龄愈小教师本身的形象就愈高大,其影响就愈深刻。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体育课要像体育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在观看一些体育竞赛课后,让我明显的感觉到体育课在变味:体育课上拉来了一车大南瓜,体育课变身音乐课……这些为迎合形式而情景化、德育化的体育课放弃体育课本质的东西。难道,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為了德育而情景,为了德育而德育?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应以渗透为主,应充分反映体育教学的特点,防止把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避免体育、德育、生活脱节的现象。
3.用“心”关爱学生
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士语、方言和粗话;当学生犯错时,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学生,并给予帮助;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教授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想教育的能力,而且要用“心”去关爱学生才能把思想教育更好地寓于体育教学之中。
4.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选择优化德育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同时也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采用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贯彻德育教学时,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5.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是以适宜身体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材。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队列练习、活动性游戏、球类、接力等。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类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如通过队列练习,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活动性游戏、集体项目和球类教材等,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则和集体配合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爱护集体、尊守纪律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坚毅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授武术时选用英雄模范人物、爱国将领的先进事迹来激趣、引趣,并教育学生以英雄人物、爱国将领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学习不断端正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态度,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当然,也不能将教材处理简单化,如上耐久跑、越野跑的教材,就告诉学生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上跳高、“山羊”课这类的教材时,则教育学生勇敢、果断、树立信心等,不能因为教学中要融入德育教育而引入一些空洞的思想教育,而应启发、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大胆跳越,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端正学习态度,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抓好课的常规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体育课教学 常规是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所采用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过程。有目的地加强组织教法,能更好地提高课中思想教育的效果。组织越严密,教法越得当,学生在课中所受的教育就越深刻。如通过检查上课服装、器械及进行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快速集队,并清查人数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器材的发放使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通过轮值领取器材,课后协助收回器材,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勤.《当代体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007(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3]李俊.《中国学校体育》双月刊.
[4]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5]冷月.《体育教学应渗透美育》中学体育网.
[6]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体育课 德育教育 注意 问题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体育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具有突出的作用: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的提高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身教胜于言教。无论是传统体育教育还是现代体育教育都强调教师示范作用,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见到部分教师在公众场合下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说话不文明、行为不端正,对人生品评失公正,这些都在不断地“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学生的年龄愈小教师本身的形象就愈高大,其影响就愈深刻。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体育课要像体育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在观看一些体育竞赛课后,让我明显的感觉到体育课在变味:体育课上拉来了一车大南瓜,体育课变身音乐课……这些为迎合形式而情景化、德育化的体育课放弃体育课本质的东西。难道,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為了德育而情景,为了德育而德育?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应以渗透为主,应充分反映体育教学的特点,防止把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避免体育、德育、生活脱节的现象。
3.用“心”关爱学生
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士语、方言和粗话;当学生犯错时,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学生,并给予帮助;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教授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想教育的能力,而且要用“心”去关爱学生才能把思想教育更好地寓于体育教学之中。
4.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选择优化德育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同时也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采用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贯彻德育教学时,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5.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是以适宜身体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材。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队列练习、活动性游戏、球类、接力等。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类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如通过队列练习,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活动性游戏、集体项目和球类教材等,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则和集体配合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爱护集体、尊守纪律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坚毅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授武术时选用英雄模范人物、爱国将领的先进事迹来激趣、引趣,并教育学生以英雄人物、爱国将领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学习不断端正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态度,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当然,也不能将教材处理简单化,如上耐久跑、越野跑的教材,就告诉学生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上跳高、“山羊”课这类的教材时,则教育学生勇敢、果断、树立信心等,不能因为教学中要融入德育教育而引入一些空洞的思想教育,而应启发、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大胆跳越,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端正学习态度,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抓好课的常规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体育课教学 常规是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所采用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过程。有目的地加强组织教法,能更好地提高课中思想教育的效果。组织越严密,教法越得当,学生在课中所受的教育就越深刻。如通过检查上课服装、器械及进行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快速集队,并清查人数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器材的发放使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通过轮值领取器材,课后协助收回器材,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勤.《当代体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007(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3]李俊.《中国学校体育》双月刊.
[4]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5]冷月.《体育教学应渗透美育》中学体育网.
[6]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