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个人素养的多样性要求,本文从教师的人格、学识、个性、形象、语言五个方面阐述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方法,并进一步从教育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学科特点、课堂特点入手对各种素养的培养方法做了具体详实的论述。
关键字:教师;个人素养;培养
个人魅力又名个人素养顾名思義就是个人独有的能吸引他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新的教育改革问课堂要质量,而课堂质量的提高与教师个人的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对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的要求会更高,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学生的年龄特点:00后的青少年喜奇好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二是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内容涉及广泛,道德、心理、法律、社会等等。
一、人格魅力
重言传、重身教,用渗透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教育崇尚的目标。中学道法教师面对的是12、13岁的孩子,从年龄角度讲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教育角度讲,道法老师站在讲台为孩子们讲授的是道德楷模的伟大和遵纪守法的高尚,她本身就是孩子们的一面道德旗帜。这就决定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正直、善良、仁爱、宽容、诚信、勤劳、智慧……等道德模范所具有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高尚的人格受到孩子们更多的爱戴进而爱上你的课,那么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必然的。人性有趋善的特点,教师人格当中的光华有一种强大的自然吸附能力,让孩子不自觉的聚集到教师的身边,这正是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具体体现。
二、学识魅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所有课程中涉及知识面最广的学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对于中学道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产生更多的好奇,有了更多的疑问,学科教师必须以饱满的激情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广泛网罗知识,为孩子们提供、解读最新最快的信息。你能用你渊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多几分用心,更多了一份崇拜,课堂效率也就有了保证。事实证明,学生对老师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广博的知识,而广博的知识也是最容易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的原因之一。教师学识的魅力的展现不仅造福了学生也体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
三、个性魅力
教师的个性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和方法上。经调查95%以上的学生愿意与热情、开朗、包容、有亲和力的老师交流和相处。12、13岁的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内心的彷徨和无助需要教师用热情和包容为其化解。而这种热情和包容又不同成人之间的相处,倾听接纳即可。他们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热情下的指导和包容下的修正,亦师亦友的关系体现在课堂就是平等与尊重。
四、形象魅力
让学习充满乐趣,固然需要有内心的驱动力,也还需要外部的刺激,教师的形象就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授课老师一成不变的形象对于12、13岁的孩子来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具有一定理论性的课程特点,导致课堂缺乏活力的情况较为普遍。干练整洁又不乏时尚元素的教师形象和积极的状态无疑会给课堂增加活力。这不仅能满足中学生审美多元的需求,也能让孩子们感受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无形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五、语言魅力
教育是行为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幽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幽默也能轻松化解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在一次下午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孩子犯困,几次将头磕在桌子上,我看了又生气又好笑。训斥难免会影响课堂氛围,也耽误课堂时间。急中生智的我笑着说:某某某同学,你感谢老师的心意老师心领了,但千万不用老给老师磕头,老师也受不起呀!全班同学齐刷刷的看向那位同学,并哄堂大笑。那位同学立刻清醒了,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既调节了课堂氛围也及时制止了不符合课堂要求行为的发生。教师幽默风趣的表达不仅给孩子们和老师本人在课堂多了很多乐趣,同时也把一种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传达给了学生。
形象生动的表达也是教师语言魅力的体现。中学部分道法课程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难免有些抽象,需要授课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抽丝剥茧,用孩子们听到过的或是见到过的形态展示出来。例如把“宪法”比喻成法律家族中的家长;把“法律”的作用比喻成一根绳子和一把伞。当你不遵守法律时,法律就会变成一根绳子,约束你;当有人侵犯你的权利时,法律又会变成一把伞,保护你。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对法律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就在授课教师的只字片语中实现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赋予了教育如此神圣的职责,作为教育的最直接的实施者的我们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必要不遗余力以趋之。
参考文献:
[1]宁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庄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2]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思理路[J].詹鹏,王崎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关键字:教师;个人素养;培养
个人魅力又名个人素养顾名思義就是个人独有的能吸引他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新的教育改革问课堂要质量,而课堂质量的提高与教师个人的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对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的要求会更高,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学生的年龄特点:00后的青少年喜奇好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二是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内容涉及广泛,道德、心理、法律、社会等等。
一、人格魅力
重言传、重身教,用渗透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教育崇尚的目标。中学道法教师面对的是12、13岁的孩子,从年龄角度讲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教育角度讲,道法老师站在讲台为孩子们讲授的是道德楷模的伟大和遵纪守法的高尚,她本身就是孩子们的一面道德旗帜。这就决定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正直、善良、仁爱、宽容、诚信、勤劳、智慧……等道德模范所具有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高尚的人格受到孩子们更多的爱戴进而爱上你的课,那么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必然的。人性有趋善的特点,教师人格当中的光华有一种强大的自然吸附能力,让孩子不自觉的聚集到教师的身边,这正是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具体体现。
二、学识魅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所有课程中涉及知识面最广的学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对于中学道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产生更多的好奇,有了更多的疑问,学科教师必须以饱满的激情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广泛网罗知识,为孩子们提供、解读最新最快的信息。你能用你渊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多几分用心,更多了一份崇拜,课堂效率也就有了保证。事实证明,学生对老师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广博的知识,而广博的知识也是最容易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的原因之一。教师学识的魅力的展现不仅造福了学生也体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
三、个性魅力
教师的个性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和方法上。经调查95%以上的学生愿意与热情、开朗、包容、有亲和力的老师交流和相处。12、13岁的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内心的彷徨和无助需要教师用热情和包容为其化解。而这种热情和包容又不同成人之间的相处,倾听接纳即可。他们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热情下的指导和包容下的修正,亦师亦友的关系体现在课堂就是平等与尊重。
四、形象魅力
让学习充满乐趣,固然需要有内心的驱动力,也还需要外部的刺激,教师的形象就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授课老师一成不变的形象对于12、13岁的孩子来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具有一定理论性的课程特点,导致课堂缺乏活力的情况较为普遍。干练整洁又不乏时尚元素的教师形象和积极的状态无疑会给课堂增加活力。这不仅能满足中学生审美多元的需求,也能让孩子们感受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无形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五、语言魅力
教育是行为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幽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幽默也能轻松化解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在一次下午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孩子犯困,几次将头磕在桌子上,我看了又生气又好笑。训斥难免会影响课堂氛围,也耽误课堂时间。急中生智的我笑着说:某某某同学,你感谢老师的心意老师心领了,但千万不用老给老师磕头,老师也受不起呀!全班同学齐刷刷的看向那位同学,并哄堂大笑。那位同学立刻清醒了,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既调节了课堂氛围也及时制止了不符合课堂要求行为的发生。教师幽默风趣的表达不仅给孩子们和老师本人在课堂多了很多乐趣,同时也把一种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传达给了学生。
形象生动的表达也是教师语言魅力的体现。中学部分道法课程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难免有些抽象,需要授课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抽丝剥茧,用孩子们听到过的或是见到过的形态展示出来。例如把“宪法”比喻成法律家族中的家长;把“法律”的作用比喻成一根绳子和一把伞。当你不遵守法律时,法律就会变成一根绳子,约束你;当有人侵犯你的权利时,法律又会变成一把伞,保护你。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对法律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就在授课教师的只字片语中实现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赋予了教育如此神圣的职责,作为教育的最直接的实施者的我们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必要不遗余力以趋之。
参考文献:
[1]宁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庄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2]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思理路[J].詹鹏,王崎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