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清肠汤;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2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81-02
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往往容易并发术后吻合口炎,常见癌性便血、腹泻、便秘、腹胀、疼痛、肠梗阻、发热、肛门坠胀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其生存期有较大影响。笔者运用清肠汤直肠滴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7例患者为本院肿瘤科2005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炎的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年龄48~72岁,平均63.2岁;结肠癌39例,包括管状腺癌24例、黏液腺癌9例、乳头状腺癌6例;直肠癌38例,包括管状腺癌29例、黏液腺癌7例、乳头状腺癌2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年5个月,平均11个月;并发吻合口炎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年3个月,平均6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学、内窥镜确诊为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的患者,症见便血、腹泻、便秘、腹胀、疼痛、肠梗阻、发热、肛门坠胀等症状,肠镜下见结直肠黏膜慢性炎,有或无肉芽组织形成及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②有病案记载。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⑤KPS评分≥60分。⑥未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或接受其他病情改善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中断用药30 d以上。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者。②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儿童、精神病患者。③有心、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严重损害者。④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⑤拒绝使用中药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予清肠汤直肠滴注,14 d为1个疗程,连续滴注2个疗程。药物组成:黄芩20 g,黄连20 g,黄柏20 g,苦参20 g,侧柏炭20 g,马鞭草15 g,马齿苋30 g,虎杖30 g,槐花20 g,山土瓜15 g,木香10 g。浓煎100 mL直肠滴注。滴注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根据肿瘤部位将肛管插入10~40 cm,滴入清肠汤浓煎剂100 mL,每日1次,保留时间1~6 h;根据结直肠生理走向,于药液滴入后另患者采取抬高臀部仰卧位、左侧卧位、臀膝位、右侧卧位等不同体位,使肠黏膜与药液充分接触,药液充分到达病变部位并吸收。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黏膜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痉挛减轻后,可嘱患者适当活动[1]。
注意事项:①直肠滴注前抬高臀部10 cm;②肛管细软,润滑充分,操作轻柔;③药液适量,温度适宜(37~40 ℃);④插入要深,压力要低,注入速度要缓慢均匀;⑤直肠滴注后尽量保持各个体位各30 min。
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禁食油腻、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为主,戒烟、戒酒。与患者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心理负担,调整心情,保持愉快乐观,劳逸结合。加强康复指导,定期随访,并详细记录。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疗效性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症状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变化,主要症状包括癌性便血、腹泻、便秘、腹胀、疼痛、肠梗阻、肛门坠胀,根据轻重程度分级量化,分别计为0、2、4、6 分;次要症状包括消瘦、乏力、口干苦、发热、盗汗、纳少、眠差,根据轻重程度分级量化,分别计为0、1、2、3 分。症状总积分为所有症状评分的总和。同时观察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肿瘤标记物及KPS评分[3]变化情况。
2.2.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2.3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4]中的有关内容,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临床痊愈:吻合口炎的症状、体征消失,肠镜检查吻合口炎症消退。显效:吻合口炎的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吻合口轻度炎症反应,证候积分下降≥2/3者。有效:吻合口炎的症状有所改善,病灶稳定1个月以上,证候积分下降≥1/3,<2/3者。无效:吻合口炎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或仅有短期改善,而又迅速恶化,证候积分下降<1/3者。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3 结果
77例患者中临床痊愈8例(10.4%),显效18例(23.3%),有效42例(54.5%),无效9例(11.7%),近期有效率为88.3%。观察结果显示,清肠汤直肠滴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无论在缓解临床症状,还是在吻合口局部炎症消退时间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淋巴细胞、肿瘤标记物、KP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观察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及血、尿、大便常规均未出现异常。
4 讨论
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肠道因长期接触污物,术后吻合口往往容易出现炎症并且不易消除,便血、腹泻、腹胀、疼痛、肛门坠胀等症状持续存在,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存在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常把吻合口炎作为观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一项重要指标[5]。
清肠汤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斯文教授自创方,以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侧柏炭凉血止血;马鞭草、马齿苋、虎杖清热解毒;槐花凉血止血、润肠通便;山土瓜健脾除湿;木香健脾行气止痛。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燥湿解毒、行气止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等药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变态反应等作用[6],对改善吻合口炎症、缩小瘤体、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期、抗复发防转移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中晚期癌症患者脾胃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常有不明原因的厌食、恶心,而口服药又常常加重上消化道负担,令患者对治疗产生惧怕,不愿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直肠滴注安全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长期治疗,为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提供了新的方法。
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术后并发吻合口炎的治疗仍然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医对结直肠癌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及其发病特点,应用中药进行直肠滴注,积极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使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使结直肠癌患者得到最大获益。通过此法治疗能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免疫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晓霞,王俊荣,邓伟力.化疗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直肠癌术后45例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1):44,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126-130.
[3] 郑玉玲,韩新巍.中西医肿瘤诊疗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8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 1995:122-125.
[5] 李斯文,张亮.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中医药治疗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97.
[6]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7-115,150-151, 268-269,292-293,339-342.
(收稿日期:2011-10-17,编辑:蔡德英)
中图分类号:R2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81-02
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往往容易并发术后吻合口炎,常见癌性便血、腹泻、便秘、腹胀、疼痛、肠梗阻、发热、肛门坠胀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其生存期有较大影响。笔者运用清肠汤直肠滴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7例患者为本院肿瘤科2005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炎的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年龄48~72岁,平均63.2岁;结肠癌39例,包括管状腺癌24例、黏液腺癌9例、乳头状腺癌6例;直肠癌38例,包括管状腺癌29例、黏液腺癌7例、乳头状腺癌2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年5个月,平均11个月;并发吻合口炎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年3个月,平均6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学、内窥镜确诊为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的患者,症见便血、腹泻、便秘、腹胀、疼痛、肠梗阻、发热、肛门坠胀等症状,肠镜下见结直肠黏膜慢性炎,有或无肉芽组织形成及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②有病案记载。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⑤KPS评分≥60分。⑥未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或接受其他病情改善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中断用药30 d以上。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者。②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儿童、精神病患者。③有心、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严重损害者。④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⑤拒绝使用中药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予清肠汤直肠滴注,14 d为1个疗程,连续滴注2个疗程。药物组成:黄芩20 g,黄连20 g,黄柏20 g,苦参20 g,侧柏炭20 g,马鞭草15 g,马齿苋30 g,虎杖30 g,槐花20 g,山土瓜15 g,木香10 g。浓煎100 mL直肠滴注。滴注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根据肿瘤部位将肛管插入10~40 cm,滴入清肠汤浓煎剂100 mL,每日1次,保留时间1~6 h;根据结直肠生理走向,于药液滴入后另患者采取抬高臀部仰卧位、左侧卧位、臀膝位、右侧卧位等不同体位,使肠黏膜与药液充分接触,药液充分到达病变部位并吸收。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黏膜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痉挛减轻后,可嘱患者适当活动[1]。
注意事项:①直肠滴注前抬高臀部10 cm;②肛管细软,润滑充分,操作轻柔;③药液适量,温度适宜(37~40 ℃);④插入要深,压力要低,注入速度要缓慢均匀;⑤直肠滴注后尽量保持各个体位各30 min。
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禁食油腻、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为主,戒烟、戒酒。与患者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心理负担,调整心情,保持愉快乐观,劳逸结合。加强康复指导,定期随访,并详细记录。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 疗效性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症状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变化,主要症状包括癌性便血、腹泻、便秘、腹胀、疼痛、肠梗阻、肛门坠胀,根据轻重程度分级量化,分别计为0、2、4、6 分;次要症状包括消瘦、乏力、口干苦、发热、盗汗、纳少、眠差,根据轻重程度分级量化,分别计为0、1、2、3 分。症状总积分为所有症状评分的总和。同时观察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肿瘤标记物及KPS评分[3]变化情况。
2.2.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2.3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4]中的有关内容,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临床痊愈:吻合口炎的症状、体征消失,肠镜检查吻合口炎症消退。显效:吻合口炎的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吻合口轻度炎症反应,证候积分下降≥2/3者。有效:吻合口炎的症状有所改善,病灶稳定1个月以上,证候积分下降≥1/3,<2/3者。无效:吻合口炎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或仅有短期改善,而又迅速恶化,证候积分下降<1/3者。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77例患者中临床痊愈8例(10.4%),显效18例(23.3%),有效42例(54.5%),无效9例(11.7%),近期有效率为88.3%。观察结果显示,清肠汤直肠滴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无论在缓解临床症状,还是在吻合口局部炎症消退时间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淋巴细胞、肿瘤标记物、KP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观察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及血、尿、大便常规均未出现异常。
4 讨论
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肠道因长期接触污物,术后吻合口往往容易出现炎症并且不易消除,便血、腹泻、腹胀、疼痛、肛门坠胀等症状持续存在,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存在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常把吻合口炎作为观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一项重要指标[5]。
清肠汤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斯文教授自创方,以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侧柏炭凉血止血;马鞭草、马齿苋、虎杖清热解毒;槐花凉血止血、润肠通便;山土瓜健脾除湿;木香健脾行气止痛。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燥湿解毒、行气止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等药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变态反应等作用[6],对改善吻合口炎症、缩小瘤体、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期、抗复发防转移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中晚期癌症患者脾胃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常有不明原因的厌食、恶心,而口服药又常常加重上消化道负担,令患者对治疗产生惧怕,不愿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直肠滴注安全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长期治疗,为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提供了新的方法。
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术后并发吻合口炎的治疗仍然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医对结直肠癌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及其发病特点,应用中药进行直肠滴注,积极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使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使结直肠癌患者得到最大获益。通过此法治疗能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免疫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晓霞,王俊荣,邓伟力.化疗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直肠癌术后45例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1):44,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126-130.
[3] 郑玉玲,韩新巍.中西医肿瘤诊疗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8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 1995:122-125.
[5] 李斯文,张亮.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中医药治疗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97.
[6]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7-115,150-151, 268-269,292-293,339-342.
(收稿日期:2011-10-17,编辑:蔡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