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s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学者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也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一、设计课前预习,培养自主意识
  
  教师有目地的有计划地设计好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自学、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自学能力,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做好铺垫。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以待新授课时与师生共同探讨。
  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教师可设导语:“今天由同学们考老师,你随便说出任意一个数,老师能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给老师出题。之后,老师启发说:“刚才老师之所以能很快做出判断,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个秘密。同学们,你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那就请你自学一下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明天把你知道的秘密告诉老师好吗?”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自学课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课前预习中。
  
  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讲究导入艺术,可采用游戏、故事、图画、谜语、激情、悬念、设疑等导入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切豆腐块,数一数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进而引出“有些物体不能切割,怎么办?”的问题。此时可启发学生:科学家遇到问题时,都会大胆设想,然后沿着设想不断研究、探索,进而证实某种结论,得出伟大的科研成果。那么,今天,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当一次小科学家,你自己设想一下,不能切割的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这样的设疑引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构思出不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筛选出最佳合理设想,进而确定探索目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轨道。
  
  三、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一)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设计出图案美观、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形象直观地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丰富想象,渲染气氛,活跃课堂,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最优环境。
  (二)直观入手,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中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中自觉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来,从而获得理解。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在学生明确了要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目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你能摆成几种就几种,继而让学生自己探索:1.摆成的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体积单位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个量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哪个量?3.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答的过程中自己获得了计算公式,从而获得新知——让学生自己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
  
  四、提问讲究艺术,促进自主思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学生积极思维的条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讲究艺术,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因素,通过精妙之问,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如,教学“一个商店运进了4箱炉具,每箱8个,每个炉具卖10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道两步乘法应用题,而对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如果我们一刀切,让全班同学都按书上的分析来思考,就会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可以利用分析法,也可以利用综合法,还可以用分析、综合并用的方法让学生灵活自主地思维,只有思路清晰,解决问题就是成功者。
  
  五、优选层次练习,提供自主空间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观点。教师应了解学生,既要面向全班,又要兼顾差异,使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发展。所以,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师要优选练习题,自主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优选层次练习题应注意三个梯度:一是设计基本练习题。二是设计综合练习题,即具有灵活性的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求活学活用,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三是设计发展性练习题,即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主要供有余力的优等生练习,这是知识的优化、深化过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后进生可以选做全部基本题和部分综合题。中等生可以选做全部基本题和综合题。优等生则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只做部分基本题和综合题,节省时间做一些发展性练习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日月积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讲解和学生书面练习,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口头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阅读素质的提高。有的同学阅读课文结结巴巴,简单语句都读破了;有的同学阅读课文声音太小,别人无法听清;有的同学唱读课文,把握不住阅读的重音和节奏。我们知道,指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有几点拙见:    一、培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要使儿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必须从小就给他机会,不仅让他有机会自己判断,允许他犯错误。而且还要让他自己评价这些选择和判断的结果。在学校和家庭里依赖他人评价的学生,很可能要么是始终习惯于依赖他人而显得不成熟,要么是全然反抗所有外部的评价和判断。”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学习的主人)评价的时空权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
<正>近期,我对我校学生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选取了二、四、六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29名。其中,二年级45名,四年级40名,六年级44名。调查以学生一个星期的
观察是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思维、想象、理解、表达、创造等诸种能力的基础。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右铭。所有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就是观察。因此,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极其重要。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真诚互动,培养乐此不疲的观察心态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它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选择性,是有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思维活动及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真正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它应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激发情感    1.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寓情于教,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让学生情感激荡。在课堂上,教师和蔼
每个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都会遇到学生的差异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样的高度。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使得我们必须直面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开放的、弹性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好、中、差三类学生同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在操作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陶艺教学以心旷神怡的动手体验成了我们追求的一抹和煦的阳光,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引领着孩子们愉快地感受着,幸福地享受着,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我们
新课标实施以来,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成了一线教师热心关注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有了民主就没了常规,课堂就乱了套,因此把民主和常规放在了两个对立面,似乎水火不兼容;也有的人认为,课堂上实行民主固然是好,但怎样去营造,一时摸不着头脑。在课堂上,面对活泼好动、“无法无天”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的患上了恐惧症,既怕抓紧常规会扼制学生的个性,又怕实施了民主而使课堂乱糟糟。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