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说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30-0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可现如今,小说教学却忽视了小说的人文性,造成情感分析单一,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教学手段陈旧的局面。这样就使得小说教学变成纯文本的解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能让小说教学更生动,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潜心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笔者作了大胆的尝试,首先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解读课文,整合信息,自主探究、创新,从而掌握小说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其次,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构建,实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发展。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激趣很重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上这样提问:“如果可能,你会娶黛玉、宝钗、王熙凤谁为妻?”问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林黛玉好,因为她美若西子,真情至上。随后又有人反驳:身体如此怯弱不堪,又如此小心眼,娶她为妻哪还有好日子过?有人认为薛宝钗好,大方得体。这时又有学生反驳道:“宝钗太工于心计,谙于世故。”也有学生认为王熙凤是个持家能手。话音未落批判声一片:太凶、太狠、太可怕,笑得令人毛骨悚然。在争论声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升华,开始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文学作品中常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如果注重建立“情绪潮”,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弥漫着和谐、融洽的气氛。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个巧妙的切入口,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作者直接交流。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认识文本
1.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在“到底娶谁为妻”的问题下,学生看到了王熙凤夸张的笑、不同一般的演技,以及见风使舵的谄媚;也想到了“木石前盟”的真情和“金玉良缘”的功利;还看到了贾母慈祥面目背后封建家长的真实面目。他们为“宝黛初逢”纯真的感情所动容,为封建家长、封建礼教对真情的摧毁而感叹……
2.对文本的理解方式多种多样,画画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拿起笔来画出自己的疑问和愿望:有的画宝黛初逢的场景,不理解真情为什么不被认可;有的画面目慈祥的贾母,却突出了象征封建家长威严的手杖;有的画王熙凤的吊梢眼、柳叶眉;更有甚者画了不同版本的林黛玉,但不管哪种都在细节上体现了黛玉的特点。画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了人物形象。
3.音乐最令人动容,它能引发无限的联想。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了音乐:在安静的课堂上放一曲《枉凝眉》,再配以讲解“木石前盟”的故事;放一曲《葬花吟》,让学生感受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放一曲《聪明累》,谈一谈王熙凤的为人处事等。音乐帮助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使学生能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联想。
三、绝对不能忽略课堂在课外的延伸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笔者特别注意课外的延伸,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多种解读。通过课前激趣、课内讨论,使学生真正地对文本产生兴趣,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他们有的去研究文章个性化的语言;有的去研究文中诗词的特色和作用;有的研究人物名字与人物命运;有的则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仅扩大了课堂的外延,使得学生理解了作品,还“研究”和“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
《林黛玉进贾府》的创新教学改变了笔者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小说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这样极具人文性的教材,只要转变一下教学方式就能使学生爱上小说学习,从而让小说教学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30-0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可现如今,小说教学却忽视了小说的人文性,造成情感分析单一,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教学手段陈旧的局面。这样就使得小说教学变成纯文本的解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能让小说教学更生动,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潜心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笔者作了大胆的尝试,首先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解读课文,整合信息,自主探究、创新,从而掌握小说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其次,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构建,实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发展。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激趣很重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上这样提问:“如果可能,你会娶黛玉、宝钗、王熙凤谁为妻?”问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林黛玉好,因为她美若西子,真情至上。随后又有人反驳:身体如此怯弱不堪,又如此小心眼,娶她为妻哪还有好日子过?有人认为薛宝钗好,大方得体。这时又有学生反驳道:“宝钗太工于心计,谙于世故。”也有学生认为王熙凤是个持家能手。话音未落批判声一片:太凶、太狠、太可怕,笑得令人毛骨悚然。在争论声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升华,开始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文学作品中常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如果注重建立“情绪潮”,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弥漫着和谐、融洽的气氛。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一个巧妙的切入口,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作者直接交流。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认识文本
1.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在“到底娶谁为妻”的问题下,学生看到了王熙凤夸张的笑、不同一般的演技,以及见风使舵的谄媚;也想到了“木石前盟”的真情和“金玉良缘”的功利;还看到了贾母慈祥面目背后封建家长的真实面目。他们为“宝黛初逢”纯真的感情所动容,为封建家长、封建礼教对真情的摧毁而感叹……
2.对文本的理解方式多种多样,画画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拿起笔来画出自己的疑问和愿望:有的画宝黛初逢的场景,不理解真情为什么不被认可;有的画面目慈祥的贾母,却突出了象征封建家长威严的手杖;有的画王熙凤的吊梢眼、柳叶眉;更有甚者画了不同版本的林黛玉,但不管哪种都在细节上体现了黛玉的特点。画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了人物形象。
3.音乐最令人动容,它能引发无限的联想。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了音乐:在安静的课堂上放一曲《枉凝眉》,再配以讲解“木石前盟”的故事;放一曲《葬花吟》,让学生感受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放一曲《聪明累》,谈一谈王熙凤的为人处事等。音乐帮助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使学生能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联想。
三、绝对不能忽略课堂在课外的延伸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笔者特别注意课外的延伸,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多种解读。通过课前激趣、课内讨论,使学生真正地对文本产生兴趣,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他们有的去研究文章个性化的语言;有的去研究文中诗词的特色和作用;有的研究人物名字与人物命运;有的则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仅扩大了课堂的外延,使得学生理解了作品,还“研究”和“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
《林黛玉进贾府》的创新教学改变了笔者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小说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这样极具人文性的教材,只要转变一下教学方式就能使学生爱上小说学习,从而让小说教学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