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如何变成英国的“dragon”?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六年十二月报载:由于“龙”字在英文中通常译为“dragon”,而在西方文化里,后一“动物”通常具有邪恶的意涵,所以有关当局为免外人误解,为和“世界接轨”,已责成上海某大学以专题计划的方式研究,拟放弃以龙为民族与国家图腾的历史常态,转而另觅其他吉祥物以代之。公布以来,这件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而媒体向来喜欢耸人听闻,于是有报纸马上联想到侯德建的名曲,斗大的标题谓:中国人可能“不当龙的传人”了。
  阅报之当下,我对此“计划”但觉不可思议,更有骨鲠在喉之感。不过因生性不喜凑热闹,所以当时看了就罢。待心绪稍微沉淀,骨鲠之感又起,觉得应提笔至少为“龙”字的“翻译过程”稍吐管见。何况此一问题几年来也常在脑海打转,眼前还有学生随我撰写相关的学位论文。坦白说,“龙”字应该如何英译,我并无成竹在胸的答案。然而相关的译事纠葛并非始自今日,我则略知一二: 明季耶稣会士入华传教,龙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庞然,他们不能视若无睹,要如何欧译就曾困扰过其人。明思宗崇祯年间,艾儒略在福建传教;十一年七月五日,有中国信徒尝以“雨由龙致”的传说就教于他。艾氏信口则回问龙的真实性:“中邦之龙可得而见乎?抑徒出之载籍传闻也?”这位名唤李九标(其香)的信徒答得老实,内容不言而喻:“载而传者多,若目则未之见也。”毋庸置疑,中国坟典不乏龙的故事,而且从远古龟甲上即可窥见。不过龙和麒麟一样,都是传说或根本就是神话动物,李九标或在他之前的中国古人哪曾见过?龙那似蟒而又复杂过之的形体,十之八九乃先民想象形成,再于有唐一代经佛教增丽,从而在帝王的联系之外,又变成民族与国家的图腾。
  上文所谓“似蟒而又复杂过之”一语,我乃简略其说。中华文化中人没有不知龙为鳞介,识见高于我者比比皆是,详情可略。艾儒略和李九标的对答见明末刊刻的《口铎日抄》,可知艾氏压根儿不信世之有龙,而我们可以更准确的为之再详:龙乃中国文化特有,西方传统并无是类动物。因此之故,《口铎日抄》中艾氏故代欧人二度回道:“中邦之言龙也,谓其能屈伸变化,诧为神物。敝邦向无斯说,故不敢妄对耳。”设使常人闻之,必觉艾儒略这里的话奇甚,因为英文“dragon”一字,英汉词典就以“龙”字对译,即使“龙王致雨”或“龙麟蓄水”一类旧说不必信以为真?是的,艾儒略也不相信“应龙化雨”等故谭,更甭说“五龙王”一类的佛教神话,回李九标时故而尽以欧洲当时的气象新知覆之。这一点,比艾儒略更早入华的另一耶稣会士高一志也曾说过,而且也不信“龙”果真存在,事载所著《空际格物》一书。
  在欧洲,“龙”之为物也,多半两其翼而身似蜥蜴、皮如鳄鱼,有的还会吐火喷毒,故以邪恶之兆闻世,和中国龙的意涵及品类都截然有异,根本就是“两种”动物。德国《尼伯龙根之歌》里齐格飞或英国与西班牙中古传说中圣乔治所屠之“龙”,绝非你我在佛寺道观柱上或壁上可见翱翔于水天云际的如蟒麟介。如就字源再看,英文“龙”字可以溯至希腊古音“drkn”,渊源所出固和古典文学、宗教有关,但严格说来,其今义迟至《新约》方才见重于世,关乎《启示录》中的“古龙”、“蛇”、“魔鬼”与“撒旦”等邪恶概念,彼此甚至可以一体相连。易言之,在我们熟知的雅典全盛时期的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文化或神话中并无《圣经》或今日西人所指的“恶龙”。神话故事确有伊何宋寻找金羊毛一则,其中提到“龙牙”,而这位希腊英雄也必须通过忠心看守金羊毛的一条龙——也有人称之为“蛇”——的考验,方能达成任务。同一神话在欧里庇得斯的名剧《美狄亚》中亦得到发挥,而且令人动容:美狄亚遭伊何宋遗弃后,她报仇雪恨,并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人神同悲。不过在剧尾,欧里庇得斯安排了一条黑色的“drkn”,令其拖着战车破空而去,带美狄亚跳出无常又无情的人世。对美狄亚说来,这条希腊龙无疑是条“救命之龙”,和看守金羊毛的龙——据《牛津英文词典》的提示——俱含“神圣”之意。
  由是观之,“drkn”“邪恶”的今义,确自犹太与天主教传统的《创世记》萌芽,再经《新约》铸出,然后化为拉丁音里的“drac”,终而演变成为现代各种欧语中“龙”的共同词根。从罗曼语组到低地日耳曼语组,无一不是如此。这个词根所成就的词,故此包括意大利文的“drago”,葡萄牙文的“drago”或德文的“Drache”等等。法文“龙”一词的发音和英文不同,但两种语言的拼法如一。所谓“dragon”,抑且是“英国龙”的词源所出。“Dragon”的异音因此万系同源,其形貌或有地域之别,但贬义则一,从天主教上古乃至文艺复兴时期以还,欧洲各国率皆如此视之。
  由是反观,艾儒略在明季可谓一语中的,深知中国龙乃自成一格,而我们从翻译实务的角度看,艾氏言下也有中国龙根本不能以欧语说之之意。尽管如此,英语如今依然把“龙”译成“dragon”,是何道理?我们振叶寻根,说来却非英汉词典或汉英词典所造之孽。这笔“账”,我看还是得算到耶稣会去,而且要算到比艾儒略更早入华的利玛窦和罗明坚两人去。他们和艾儒略、高一志一样,出身都是意大利。不过因为当时葡萄牙帝国崛起有年,罗马教会的保教权落在葡人手里,耶稣会士自西徂东之前,多得到葡国高因伯大学进修,再从里斯本放洋东来。职是之故,利玛窦和罗明坚都通晓葡文,而从一五八三至一五八八年间,两人在广东肇庆传教,也都曾为学习中文而共编《葡汉字典》。这本书实为残稿,近年来才影印传世。其编译之始也,据研究系由罗明坚主笔,利玛窦助理之。他们当时所虑者并非意大利文,而是保教国所用的葡萄牙文。《葡汉字典》先依字母顺序罗列葡文词,继之以基本上是意大利文系统的罗马注音,最后才写出汉字或其词语的解释。从语音史的角度看,我们倘可不论奥斯定会士十六世纪中叶在菲律宾所编的闽南语词汇表(已佚),《葡汉字典》应该是后世中文拉丁化最早的系统雏形,而从“龙”字欧译的历史看,我们倘亦可不论前此可能系伪作的《马可·波罗游记》或平托等人真假参半的所谓“游记”,则《葡汉字典》应该也是“龙”字最早的欧语说明。
  利玛窦晚年用意文另行撰就《中国传教史》,其中有章节反映出他了解“巨龙”(dragone)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也深知其系帝王及祥瑞的共同表征。然而就《葡汉字典》编纂当时而言,利玛窦和罗明坚显然都为这种“动物”困惑不已,这点可从“龙”字当页编写上的混乱看出。利、罗二公当然找不到“龙”的葡文对等词,懵懂下只好从许慎《说文解字》而粗略将之归于“虫”(bicho/bichinho)属,然后再依前此西班牙人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里的听闻,加上“蛇”(serpens)字以为说明,最后形成的是一个复合字“虫蛇”或——照我的学生的译法——“如蛇之大虫”(bicha-serpens)。这个名词,乃信史可见欧人首次以欧语成就的“中国龙”的译法。如此翻译,在某一意义上实则亦显示利、罗二公有如艾儒略,深知欧洲于“龙”之为物也,“向无斯说”,否则他们也不会左支右绌而在传译上手拙至此。话说回来,中国人的“龙”演化自“巨蛇”或“蟒”的概念,某一意义上其实也和《新约》一致,因为《启示录》在“撒旦”或“魔鬼”之外,其实也视“蛇”与“龙”为一体,故而才会说“撒旦”这条“古蛇”就是“巨龙”。此外,中国传统向来“蛟”、“龙”并用,而“蛟”之为物——请注意其部首系“虫”——说来亦龙之属,虽然另有文献指出龙之无角者方可称“蛟”。有趣的,《葡汉字典》解释“蛟”字,居然和今人译“龙”一致,几乎毫不迟疑就以“drago”对之,大有向“drkn”这万系之源倾斜的态势。这种译法当然显示出利玛窦和罗明坚自我矛盾,竟以不同葡文词汇以欧译品类并无不同的中国“神物”。两人此刻之困惑,显然!
其他文献
相对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东方美术的美学特征较少变化,始终徜徉在古典和谐美的范围内,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较为单纯。而西方美术的美学特征从古典的和谐美,到近代的崇高美,再到现代的“以丑为美”,其间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其美术的艺术风格也是不断花样翻新的,它驳杂斑斓、波诡云谲,常常给人复杂、散乱、难以把握之感。有感于此,英国的萨日·考纳尔女士撰写了《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一书,描述出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到二十世
在《曹禺传》的全书之首,作者提到曹禹曾对他说:你要写我的传,应该把我的心情苦闷写出来。读完这本传记掩卷以后,确实感到:曹禺似乎生来就是一颗苦闷的种子。苦闷(不是愤怒,不是忧伤),好象是曹禺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个人情感特征。身世的苦闷,家庭的苦闷,社会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在曹禺胸中郁结,躁动,遇有罅隙,便会奔泻而出。不论是郁热闷燥的雷雨天气,还是阴沉黑暗的日出之前,那使人透不过气来的官宦世家,那黑压压
毋庸讳言,写在副标题中的“心理积存”这四个字,是从我老师所谓“心理积淀”的提法中变化而来的,而且,我们选用此类大同小异的说法,都是意在指涉理性或其他心理内容渗入并塑造感性的过程;由此也就可以说,我们都对人类的情感本性采取了历史主义的态度,都认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反应,有可能在时间中得到生成和迁移。  不过,两代人之间仍有基本的分歧。李泽厚老师利用“心理积淀”的说法,主要是来描绘他所谓“心理
一  在西安走访陕西省博物馆,由正门大厅沿着台阶进入地下层,参观唐代壁画珍品馆,隐隐约约感到,自己正穿越时空,走入了地下的墓室。可以想象,在秦汉帝陵的黄土地下,过去的盗墓贼打了坑道,进入墓室的时候,提心吊胆,移动着忐忑的脚步,怕触动了机关,牵动从暗处射出的毒箭,或是坠入满布毒蒺藜的陷坑,那种夹杂着危险的兴奋,接近金银财宝的诱惑,在黑暗中散发不可告人的邪恶,已经重复上演不知多少次了。  壁画珍品馆最
看完既不是小说、又不属报告文学的《绿洲笔记》(艾青著,四川人民版),感到在书中似乎过于平铺直叙的描写中,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无以名之,姑称为“返朴归真”。真实,能使军垦战士在《绿洲笔记》里看到了自己——不是那些扭扭捏捏,加上了作家的各种异样的感情而变了态的“自己”。在这里需要的是心心相印,一些多余的点缀,反到会引起隔膜以至反感。  作者不愧为诗人。他能把普通的人生酿造成一杯醉人的红葡萄酒,使这似
〔摘要〕小学师生冲突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现象。本文探讨的冲突主要发生在校内,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冲突性质主要有良性冲突和恶性冲突,冲突形式主要有情绪冲突、语言冲突、肢体冲突。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原因从大脑发育的层面看,主要是因为学生大脑发育不完全,大脑尚不能整合运作。师生冲突是一个问题和危机,如果引导得当,必将成为儿童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从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共情力的发展三方面探讨消解
〔摘要〕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遵循“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张扬个性、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發点和立足点,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该校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的工作路线,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高质量的培训学习,创造性地整合多种教育方法,发动全体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心灵按摩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教育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态;团体辅导;青春期;初中生  【设计理念】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孩子要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痛苦,才能真正长大。青春期,是孩子的烦恼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思想上要独立,经济上又独立不了;充满对异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闭;理想与现实经常冲突……此团体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改变认知方式,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提升生命质量。  【设计方法】以心理剧引
〔关键词〕隐喻辅导;故事;心理辅导  一、隐喻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最初指把某物“运走”或者“转移”。在交流中,它是指把一个形象或概念转换成另一种形象或概念。亚里斯多德将它定位为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与明喻有所不同,在字面意思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和内心体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与思维中,它源于生动而鲜活的生活素材,满足了人们对内在的情感体
〔摘要〕学生作为教与学的关键参与者,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资源。但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心理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本文将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比较传授知识与运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生成性课程资源使用的注意事项与对策三个方面,来谈谈初中心理课中运用学生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生成性课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