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诚可贵,运用价更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myaccou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知识在于积累”,语文知识更是如此。重理轻文者说:语文靠的是基础,语文不用学。错!基础何来?不就是平常的积累吗?它就像岩浆在地下运行、积蓄,忽然爆发,喷出地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厚积薄发”。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积累。
   一是背记,直接的背诵记忆主要以教材为依托,兼顾一定的课外连接。例如,多背些教材文章的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或好的现代文,就能极大地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化为己有,运用时自然能脱口而出。
   二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一方法在高中生中较为普遍。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对学生的写作来说,积累也是很重要的。可以指导学生在高一阶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在高二阶段积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在高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
   三是朗读和品悟,这一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朗读是品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品悟又是形成语文素养、提高情感品质和欣赏水平的主要方法,所以,语文知识积累也要重朗读,重背诵,重品悟。这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四是在生活中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观察,多交流。走在街上,发现好的对联、广告语,随时记诵;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学会“说话”,久而久之,形成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可是积累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是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相互联系,进行新的知识构建的过程;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的具体联系,加以联想和想象,并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从而产生新认识,新感悟,才是有效的积累。否则,积累的“米”也就成了一堆“烂米”。积累的转化与输出非常重要。
   首先,将这种转化,有机地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来分析课文,提高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句式仿写、课前3分钟演讲以及让学生以课文为素材,对其中的人物或事件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其次,在写作中转化。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话题,坚持写成一篇作文。在写作训练中,本人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供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其写作水平。例如《冷香飞上语文》中的一段文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姆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刚开始,可以让学生仿写甚至抄袭,渐渐地知道什么样的材料用于什么样话题的作文中,久而久之,积累的材料便被激活了,内化为一种能力。
   再次,办手抄报、综合性学习中资料的整理与搜集,更会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转化成能力。学生分组轮流办手抄报,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高一时学了《沁园春.长沙》,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也是知识转化的有效途径。
   另外,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语文知识,诗词文赋顺手拈来,会让一个人魅力无穷。一群人来到泰山脚下,抬头仰望,泰山拔地而起,甚是高峻。一年轻人感叹:“啊……”众人洗耳恭听,以为他要吟诗诵赋了,结果他的下文是:“真高啊!”一老者从旁经过,顺口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人顿生仰慕之情。
   总之,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没有积累的语文学习是苍白的,没有运用的积累是毫无意义的。
其他文献
在学习与工作中,我们经常强调“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心不可二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我们应该“慢慢走,一路欣赏”,即使路边的野花也要采一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至于怎样“采”,采什么样的“花”,让我给你娓娓道来。   其一,从主题角度延伸   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么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期刊
高考“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考生只注意翻译文句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阅卷的得分点)。而试题的“采分点”又是阅卷老师特别看重和注意的地方,这样,文言翻译的得分自然而然就低了。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落实和突破“采分点”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湖南高考试题,结合实例与同学们谈谈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
期刊
诗歌鉴赏的分值在高考中为8分,这个题型对于学生来讲却相当具有难度。其实,要想稳拿六、七分,还是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我总结了下面的两种方法:    一、借助诗歌法    1.关注题目    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如陆游的《书愤》,从标题上就可推知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再
期刊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没有深度,表面看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是在随大流,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不讲场合、不讲梯度、不管对象而随意提问,肯定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下面根据本人多年
期刊
庄子:且夫水之积而不厚,则其负大翼而无力。   阿巴斯·阿卡德: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   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通过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我有如下做法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提高教师的阅读鉴赏水平   推荐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深刻解读。对于学生来说,读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教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后,课堂小组讨论无疑成了新宠。的确,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可一旦泛滥,或是讨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或是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马上进入讨论;或是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讲,其余盲从;或是问题指向不明,学生无从着手,只能瞎聊……“伪讨论”“伪巡视”现象使教学有效
期刊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人才,提高自己至关重要,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生命线 ”,它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成”与“败”,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否在莘莘学子身上得以传承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的素养究竟有哪些内涵呢?我认为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指南。教师应
期刊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收集,多积累,多记忆,博学而强记,才能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达成。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平时积累中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走生活化之路,才能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点滴时间抄语文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文就达不到一定的广度,更没有什么深度可言。对于
期刊
选择读卡夫卡的作品,最初是因为他的名头大,怀着好奇心,也有点想附庸风雅,但是永远是刚拿起又放下,后来硬着头皮去读,也经常是一头雾水,就像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里描述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一样,始终走不进他负责测量的城堡,不同的是,阻碍K的是拥有了控制一切权利的政府机构,阻碍我们阅读的是心态,是阅历,是对西方文学发展过程,西方文学特点的不了解。   文学评论家解读卡夫卡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表述:情节支离破
期刊
一、文题展示   有时,你觉得祖辈的俭朴几近于吝啬;有时,你觉得父辈的认真几近于迂腐;有时,你觉得长辈的严整踏实简直就是刻板怪癖。你觉得年轻的自己又慷慨,又洒脱,又开通,又自在。可是,你渐渐长大,渐渐懂事,于是,你想要说:我终于理解……   请以《我终于理解_______》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②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