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责任与使命扛在肩上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知秋教授名片:1953年9月出生,江西师大物理系毕业,1976年至今一直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任教。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主任,江西省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电子专业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当林知秋教授获得全国教学名师的喜讯传到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时,全校师生奔走相告,都以他而自豪。作为江西省两名入选者之一,收获如此殊荣,他却对此看得很淡。他对记者说,荣誉属于大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蕴藏他胸中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意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有华教授高度评价林知秋教授:敬业精神非常强,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永不疲倦的领跑者
  
  林知秋教授的课堂总是像一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2008电信01班廖贵州同学是这样描述林教授上课的:“林老师讲课喜欢举例。在上“电路分析基础”时,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原理,启发我们的思维,激起我们的学习欲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林教授课堂上的精彩来自厚积薄发。他认为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训经验,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因而他常年坚持钻研业务。
  深厚的专业素养,也为他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来,他主持省级课题3项、院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登载6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3篇。
  林知秋教授既是学校里教学科研的领跑者,也是个“勇立潮头唱大风”的人。他主动请缨,率先在全校推进全系的教学改革。他多次在会上与教师们交流思想: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机电系的教学改革方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现代‘中国制造’”,精品课程建设是改革的突破口。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林知秋教授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头戏。“只有建立了一支团结协作、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他说。
  为此他在全系大力推行“四双制”,即双导师制,在学校和企业都设立导师,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双轮岗制,每一位教师都要到教学岗位和企业员工岗位去轮岗;双竞赛制,开展教学和生产两种竞赛;双达标制,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和生产技能上达标。“四双制”实行以后,机电系出现了“企业进校园,专家上讲台,能工巧匠指导实训;专兼结合,分工协作,校企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喜人局面。
  从关键的环节抓起,林教授抓教学团队建设抓出了成效,他领跑的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荣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林知秋教授不断推进专业建设。他带领全系教师,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职业能力达标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该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98%。
  林知秋教授还把开展学生业余科技活动纳入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在全系范围内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促赛”活动,使学生“兴趣提升为能力,特长发展成职业”。他亲自指导学生参加的省级电子科技竞赛,荣获一等奖三次。近三年来,机电系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5人,二等奖51人,为江西职教增了光。
  “2004年,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时,为了赶材料,课程组全体成员都在加班。晚上12点多,大家都有点饿了,林老师专门给我们去买夜宵。累了,很多人都不回家,有人睡在凳子上,有人干脆睡在地上。早上6点多,林老师又开始起来做事。其他老师看到他都起来了,不好意思老睡,只得起来干活。记得当时他常挂嘴上的一句话: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学院办公室王鹏老师回忆了这样一个片断。
  在林教授的影响和带动下,机电系的教师个个都成了“拼命三郎”,精品课程建设也成效凸显,课堂教学实现了作品与产品的合一、课堂与车间的合一、学生与员工的合一,机电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保持了在全院的领先水平。
  
  新编教材的领头羊
  
  近年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机电系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成果丰硕。在林知秋教授的领衔主持下,全系教师共主编校企合作高职高专教材18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5部,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3部。林知秋教授主编的《电路基础》获第二届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电气智能综合实训》也受到好评。
  2003年,林知秋教授受命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电路基础》。“当时学生使用的教材是以单元知识为结构体系的,而新教材必须解构原来的知识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综合性教材体系,我当时深感自己肩上担子很重。”林知秋教授说。
  为此,林教授呕心沥血,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当时他正值知天命的壮年,既担负了繁重教学任务,每天要上4节课以上,还要处理系里的许多行政事务,编写教材只能靠挤时间。
  为使新编教材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特点,他与赣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他经常深入企业去了解工作过程,以把握生产过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
  林教授每天像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忙个不停。他常常是每天早上6点半钟起床,然后坐校车赶往新校区,上一个上午的课,下午处理行政事务,晚上从7点半钟开始,辅导学生两个小时,回到家里已是10点钟。一阵简单的洗涮之后就开始编教材,到晚上两三点钟睡觉是常事。他告诉记者,那时无论工作多忙,都必须保证每天有4个小时编教材。
  “那时候,电脑速度慢、容量小,又没有U盘,自己打字也慢,一分钟只能打20个,别说多耗时间,我真是急,但还是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坚持下来。我到南昌去出差,都是当天晚上赶回来,因为时间不等人啊!”林知秋教授与时间赛跑。
  凭着一种精神,林教授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组织交给他新编教材的任务。他的妻子介绍说,编完教材时,林知秋掉了一身肉,人明显的瘦了一圈。
  
  经师与人师合一的典范
  
  林教授是福建人,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就留在江西,他深爱着这片红土地,感恩于党的教育和培养,感恩于领导、同事的支持帮助,时刻牢记一个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他告诉记者,他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农村锻炼四年。这四年的农村生活让他经受了风吹雨打,同时也让他更了解了中国国情,以及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于是他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学为经师,行为示范。
  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林教授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青年教师都是高学历,100%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但如果缺少实践操作能力,那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林知秋教授说。机电系副主任江路明老师介绍:“林老师在培养青年教师时,很有自己的一套。一般他会先摸清这个老师的特长、喜好和打算,然后根据工作要求,作出让这些老师比较满意的安排。他还要求每一个年轻教师都要有一个主攻方向,不但在理论课教学中有自己的强项,在实践操作中也必须有自己过硬的技能,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青年教师到学院来工作的第一关就是去企业“补火”,要在企业普通员工岗位上工作半年左右。有些新来乍到的青年教师不愿意,特别是有些青年女教师认为:“这是工人干的活,我可是硕士生,太掉价啊!”林知秋教授理解新教师的心情,他耐心做新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转过弯来。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他在全系开展教师结对帮带活动,以老带新,并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邬金萍老师是林教授的“徒弟”,她介绍说:“来学校、来机电系工作五年,我觉得自己相比以前,最大的进步是做事细致许多、严谨许多。我这个变化,得感谢我的领导、师傅林老师。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林老师叫我做一份材料。我在电脑前弄了大概20来分钟,做完后交给他。他一行一行审查,足足看了20来分钟,然后把我叫到跟前,从报告的内容、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一一指出问题。后来,我修改了三遍,他才放过。”
  邬金萍老师说:“他对我们这些年青老师的着装、言谈等要求很严格。常说,作为一个老师,你不光站在课堂上是老师,只要在校园、只要在学生面前,你都是一个老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机电系副主任江路明老师说:“学校一直明确要求,老师上课不能接打手机,林老师总是带头遵守。”
  林教授总是这样言传身教,并全力推进机电系的“传、帮、带”工作,青年教师们成长进步得很快,张建荣等4名青年教师,获得了技师资格证书,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实践工作中崭露头角,成为“双师合一”教师,有的已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顶梁柱。
  林知秋教授时常教育学生,要成才先成人。把对学生的爱融化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之中。
  廖贵州同学说,林教授纠正学生一些不好的习惯,一般不直接批评,往往先生动举例,说明这些习惯的不好,让他们心悦诚服。
  如春风化雨,学生在林教授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而他自己则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他把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学养丰厚的林教授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从“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服务”到“服务于中国创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越来越准确。随着江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林教授又提出“服务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他带领他的团队充分利用机电系省级示范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4所职业院校实现了资源共享,为赣州市下岗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及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达1200余人次。
  使命在肩,林知秋教授说,他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其他文献
一看到美国哲学家丹尼尔·科顿姆的著作《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不禁吓了一跳。这是对我教育思想的一次根本性的颠覆。“这是不可能的。”我下意识地说。可是,分明有几种声音同时在我耳边响起。“为什么很多教育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为什么教育是受争议最多的一种职业?”这难道不正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吗?  虽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随意塑造。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律师、医生、科学家、
期刊
穿过一个甲子的岁月,历经6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由新中国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题写刊名、我省第一份面世的期刊《江西教育》迎来60华诞,可喜可贺,我谨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江西教育期刊社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江西教育》来说,却是风雨兼程、成绩斐然的60年。从无到有,从一个版本到三个版本,从一种期刊发展到六种期刊;从创办到停刊,从停刊到复刊
期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在行动上落实不够,教育始终未能真正摆上“战略重点”的位置。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摆脱“先经济后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  有些同志一直把教育看作是非生产性的消费事业,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教育是软任务
期刊
核心提示:我省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9月15日,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昌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主持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作工作报告,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作会议小结,团省委书记王少玄出席会议
期刊
我校学生党建工作卓有成效。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校本部学生党员比例在六月份高峰时一般达到15%左右,全国多家媒体曾多次介绍我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及其做法。  学生公寓管理由难点变亮点。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生宿舍(公寓)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获“全国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二等奖”。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
期刊
我校在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上,成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和主任,使其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大思政”教师互通立交桥,组建了一支思政课专职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校党团干部、学生政工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上,早在2003年,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期刊
我院坚持以苏区精神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积极推进赣南红色资源“三进”工作,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导力,推进红色资源进课本和红色资源进课堂。  把赣南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大学生映山红合唱团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以及红色歌曲演唱活动。以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瑞金、兴国、于都三县县名,在每届新生班级中开展“班级命名”和
期刊
我校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我校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推动红色资源进入教育教学,确立红色资源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念,确立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理念。  开发校本课程,将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布置大型展览,对大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将大学课堂从校内扩展到社会。推行研究式教学,让师生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参与教学演出,使演戏看戏都成必修课。2004
期刊
为进一步凸显高职特色,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我院在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基上下工夫。为此,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了一个横看成片、纵看成线的育人网络;健全了一系列思想动态分析跟踪反应机制,开展了有效的思政研究工作,为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完善教育工作体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突出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期刊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结合民办高校特点,我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主任,有关部门和各系书记参加的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委员会,把各部门有关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力量组织协调起来,把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党、团、工会、学生会组织的工作衔接起来,把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健全起来,形成了全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指挥系统、工作机制和强大合力。  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