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面向新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们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也应该从传统教学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转到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能力上来。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材的字、词、句、段、篇和语法、逻辑、修辞等知识,还要以点带面,以课内带课外,相互比较,由此及彼,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其次,要解决语文教学的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而新的教学方法则不但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体验、鉴赏,而且强调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方面的实际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结果的检验是以考分为标准,新的教学方法则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作为检测的重要内容。
  再者,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目前在我们兵团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团场学校,电化教育装备还未形成规模,有些教师尚未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电教媒体和科学的教法还未能很好地组合,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创新的障碍。
  奠定学生创新的基础。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这是创新的基本技能。否则,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关键在于教者要挖掘教材,积极引导。如教《项链》一文时,启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如何,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为文章续写结尾。
  二是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要尽量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者采用启发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和规律,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教师必须予以点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三是创建民主教学氛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轻松又愉悦的学习环境。我们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变“独讲”为“多讲”,变“一言堂”为“众人说”,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蓝天中自由翱翔,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培养自身创新能力,肩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
其他文献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从而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艺术上的成就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但就《雷雨》创作而言,其人物形象就更值得我们去考究。《雷雨》在戏剧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各个跃然于纸上,栩栩如生。如冷酷、凶残、专横、虚伪的
期刊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建立有利于有效教学的现代教学环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走进了校园。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网络为教学创设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扩展。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和实践机会,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值得我
期刊
我所主持的“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课题研究,是镇江市规划课题,它的研究范围可以涵盖所有学科,它所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和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因素是指向于课程目标而又本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本质特征是师生间思维的对话,思维活动的介质是问题,载体是活动。  “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课题研究,以问题性思维和问题教学为理论基础,把教学内容转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
期刊
在高考这个竞技场上,几百万人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道作文题,要想使你的“作品”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夺人眼球,首尾短短的几行文字不可小觑。明代谢榛云“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倩丽,“猪肚”指文章的主干饱满充实;“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结实有力,色彩斑斓,卒章显志,启人深思。那么,如何巧铸“凤头”和“豹尾”,让阅卷者迅速
期刊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学习应该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对这种教学关系的最好诠释。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在不断探索中,我们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
期刊
几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一直困惑着:到底该如何上好作文课呢?   传统的作文课堂上,多是教者滔滔不绝的作文技巧的讲解,教师讲解得激情洋溢,学生听得专心无比,学生说起写作技巧来也是头头是道,可就是下笔作文时依旧抓耳挠腮,就是咬破了笔尖也很难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作文来。这些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课弊病的表现。   那么传统的作文教学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偏重于写作理论知识的指导  传统的作文课过于注重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是最基本不过的事。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这种劳动就是将自己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观察到的特定物像引发思想深处的意味、激动、痛苦、振憾、憎恶等等,然后诉之笔墨,而这一系列心理、情绪活动幻化成形的过程一定会伴着联想、想象、感悟来展开的,离开了联想、想象与感悟的文章,立意就难以突显,理性的光芒更是难以展露。因此,如能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经常性地,
期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得最多、最响的一个话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期刊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避免枯燥乏味,吸引学生回归文本的重要途径。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恐怕尚非易事。种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就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除不断改革的课堂模式化,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尤为重要。  一、好的课堂语言,应做到“五讲”“四美”  1.讲实际,要言之有物。“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
期刊
在语文新课程实践中,如何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语文课的教学之中,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实现这一点。  一、拓展合作空间,改变合作方式的单一化、形式化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意在教学过程渗透这一理念,但合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