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花石樓

来源 :青岛画报·今日青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於青島第二海水浴場東端的岬角上,有一座臨海的古堡式的建築,地勢突兀,三面臨海,氣勢恢宏,那是著名的花石樓。它雖沒有迎賓館的富麗華貴,卻又比康有為故居顯得精緻細膩,是八大關中最著名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相傳解放前蔣介石曾經於1946年和1949年兩次避難於此,因此也有青島人稱之為“蔣介石公館”。
  百年來,它的美麗和神秘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前去觀賞和探索,花石樓是誰建的?蔣介石真的在這裡住過嗎?
  揭開花石樓主人之謎
  據青島市檔案館宣教處處長周兆利考證,花石樓最早建成於1931年9月,而非1914年之前的德國總督歇腳樓。花石樓的業主是俄國僑民涞比池(Lembich),但涞比池的真實身份卻沒有人說得清,有人說涞比池是僑居青島的俄國公爵,擁有萬貫家財,住肥城路上,經營進出口貿易,開辦俄國學校;也有人說涞比池是青島的報人。實際上,根據青島市檔案館所藏的檔案,花石樓的主人涞比池是上海俄僑中一位著名的報業大亨,是俄文報紙“柴拉”報系的開創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哈爾濱、天津非常有名,是報界叱吒風雲的人物,被譽為“遠東俄僑報業的巨頭”和“遠東俄僑報界的北巖”。
  青島檔案館的地政檔案顯示,花石樓當時所在地塊是黃海路11、12號,原是美國傳教士門之爾和中國人姚勤務的共有地塊。1929年8月,在上海的涑比池委託一位名叫韋維廉(W.M.Cornwell)的美國商人、從這兩個人的手裡購得这塊地皮,用於建築消夏別墅。
  花石樓雖是典型的俄式風格建築,但設計師和建築商都是中國人。花石樓是分期分批建成的,工程前後分兩期,主樓由劉耀宸設計,王雲飛建築施工,於1930年11月開始建造,1931年9月17日竣工;平房、院牆、花房、木柵則經多人之手,最後採納了建築師王義明的設計,施工同樣由王雲飛完成。王雲飛是濟南人、是在青島註冊的建築師,不但在青島經營东亞建築洋行,買賣房地產,同時還兼任英國駐青島領事館的秘書,與外國人關係良好。後來、涑比池的很多事情都委託他來辦理。
  1932年11月19日,涑比池感染急性肺炎在上海突然病逝,也就是說他還未來得及在花石樓居住,就去世了。涑比池死後,一直沒有支付王雲飛二期工程的建築費,由此發生了王雲飛與涑比池的妻子沃維。涞比池的索賠官司。當時的青島地方法院和上海的法院均介入了這場官司。
  王雲飛在上訴時稱,“涞比池常住上海霞飛路551號,1931年11月6日結算開具清單郵寄至滬請其支付欠款,未見回復”,這也證明了涞比池並非住在青島。沃維。涑比池忙於經營報紙,無暇顧及青島的房產,就授權青島的著名俄國建築師尤力甫作為她的代理人,全權處理逭一房產。1936年5月,花石樓以4萬多元賣給了埃非哈裡司,一個在青島的英國保險商人。從此這一別墅就成了埃非哈裡司的私人住宅,產權人再未變動,一直到1949年青島解放後,由人民政府出資購買。有一段時間,花石樓曾經被誤傳為“凶宅”,也是以訛傳訛。
  蔣介石曾下榻過?
  從外觀看、花石樓有旋轉式露臺、哥特式尖塔、拜占庭式的門廊、組合主體是巴羅克式的建築……整個花石樓是個格調與文化拼在一起的集中式建築。
  堅硬的花崗岩把整個別墅包圍,讓它顯得保守又厚重,這個特點似乎與海邊的清爽不太搭調。在俄羅斯的鄉間,古堡大部分就是這種類型,之所以建得這麼厚重是因為俄羅斯常年冰雪,厚重才能禦寒。這個建築放在俄羅斯就不會顯得厚重了。
  花石樓為什麼叫花石樓?據說就與這些“滑石”牆壁有關。原來、滑石(當時來自萊州的一種石材)在中國建築中少有採用,這座別墅裡面的牆壁卻鑲嵌有大量滑石,人們便將其稱之為“滑石樓”,後來覺得“滑石”二字不好聽,便取了與它諧音的“花石”。至於涞比池當初建設這座別墅時給它起了什麼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花石樓從造型上共有五層,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塔樓到五層,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一層是會客室、餐廳,二層是臥室,三層則是咖啡室和書房。特殊的建築、美麗的外表,都成為花石樓招徠遊客的閃光點,除此之外,還有一層神秘吸引大家前來探索,那就是據說蔣介石曾經在這裡住過。
  在花石樓的入口處掛有兩個宣傳牌,其中一個不銹鋼製作的宣傳牌最為顯眼,遊客駐足閱讀:花石樓又稱“蔣介石公館”,系西歐古典城堡式建築、是一幢珍貴的建築藝術品。
  這層歷史為花石樓增色不少,大家都想來看看,蔣介石住過的房子長什麼樣子。“蔣介石在這裡住過哦,進來看看吧。”“蔣介石當時住在哪一層?”工作人員回應:“住在第二層,但不對外開放。’二樓有三個房間,其中一個確實房門緊閉。
  蔣介石究竟何時在這住過?在一樓只有幾張陳毅元帥在花石樓居住時的照片,卻沒有蔣介石居住的痕跡。唯一的“證據”是牆上掛著的一塊更詳細的花石樓簡介板,上面明確標注:據傳1946年,東北戰事緊張,蔣介石秘密飛到青島研究對策,即住在花石樓一樓。
  據說,1998年5月29日原國民黨蔣介石警衛隊警宫重游花石樓時證實了這一說法。1949年d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一舉攻克南京,蔣介石最後一次下榻花石樓……正是因為這些,青島市民異口同聲稱花石樓為“蔣介石樓”或“蔣介石公館”。
  但這些年,花石樓和“蔣介石公館”之間的聯繫一直是文史學者爭相探究和討論的話題。迄今為止,多數文史學者從所掌握的資料對逭一歷史做出肯定:蔣介石並沒有在花石樓住過:“到現在並沒有發現蔣介石曾經在花石樓住過的相關文史資料,所以這個歷史是不存在的。蔣介石並沒有在花石樓住過。”
  不管怎樣,現在花石樓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矗立在黃海路18號,它成為新人拍婚紗照的浪漫殿堂、成為電影電視劇裡的拍攝場景、也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美景。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總協調員亨利先生來青島看这些建築時說:“这建築一看就是俄國建的。如果歷史建築能很好地保留下來,好好進行歷史原貌復原,就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遗產。”
其他文献
金秋時節,在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崂山港東漁碼頭,碧藍的海灣,海鷗紛飛,彩旗飄飄,大小漁船整裝待發。在經歷了四個月之久的封海之後,終於開海啦!在媽祖古廟上香,燃放鞭炮,祈求媽祖海神保佑漁民平安、豐收,在簡短的祭海儀式之後,漁船們在喜慶的鞭炮聲中出海嘍!  開海第一鮮,收穫滿滿,“我逭一船打了百八十斤”,漁民劉師傅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記者看到螃蟹、蝦虎、鯧魚、墨魚、白米子魚等各種鮮活的海鮮翻騰跳躍,
期刊
寒冷冬日裡、一場與好人的約會、讓人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1月24日晚,2016年度“感動青島”道德模範頒獎典禮在青島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十二個故事、十二份感動共同存入青島市檔案館,成為了這座城市永久的記憶。  細數2016年度的獲獎者,他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份付出為身邊人默默奉獻,逭其中有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也有千里迢迢來到青島的異鄉人。張學山曾是一位技校的退休教師,七十多歲的高齡依舊沒有擋住他義
期刊
無論是蘿蔔,元宵,糖球會,還是一天賣4000根香油果子的浮山所文化山會,都與吃緊密相連。中國自古有立春“咬春”的習俗,而如今造舌尖上的民俗盛會愈加熱鬧、繁榮起來。  排隊買糖球、牛雜端起來、烤肉香滿街、雜耍舞起來、剪紙糖人耍起來……2月5日(正月初九),島城新春第一節蘿蔔·元宵·糖球會在青島市市北區海雲廣場揭開帷幕。本屆節會歷時8天,以“品味底蘊市北,共用民俗之樂”為主題。節會期間,還舉辦了蘿蔔雕
期刊
2月9日下午、英國劍橋大學、山東大學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在青島八大關賓館簽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在創新轉化領域開展具備引領性的深度合作,而這也是青島在引進高校、開展國際合作方面的又一次進展。據了解,今後山東大學還將多方開展與國外院校的合作。截止到目前,已有29所高校在青島簽約落地,已引進並運行的高校有13個,已簽署合作協定並正在推進的國內外高校(機構)有16個,其中有不少是國外院校。  科學技術的持續創
期刊
立秋於我也有著別樣的意味,因為逭個節氣讓我親近逭座城市,因為這個節氣讓我記住了一個如今已經消失的門牌,黄山路81號。  黃山路是一條小街,81號卻是個有著南北兩個相對二層,六個單元的樓座,這裡是曾經的園林管理處宿舍,大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的,該是最早的套房,一梯兩戶,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住戶們並未享受到這待遇。外婆家所在的一樓一戶,內有兩閭臥室,東邊的大臥室是外公外婆的。我們回來探親,也擠在这間,西向
期刊
在青島的山海之間,經常能看到瑜伽習練者的身影,他們在放鬆伸展中,唤醒內在的柔軟與力量,體味瑜伽帶來的安寧,讓靈性在自然中悠然漫步。記者採訪了中國瑜伽界的“神雕俠侶”——范思成與陳菲,為您講述一段瑜伽行者的故事。  Shiva Fan,范思成更願意人們稱呼他的英文名,16年的瑜伽研習、薩奇南達瑜伽流派(Saccidananda Yoga)的創辦人,授課時間20000多小時,美國瑜伽聯盟(RYT500
期刊
古老的祭祀儀式、盛大的祭海典禮、原始的三牲祭品展……青島即墨田橫祭海節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漁文化特色濃鬱、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我國北方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每年穀雨前後,漁民們在修船、添置漁具等生產準備工作就緒後、選個黃道吉日把漁網抬上船,便開始祭海,因此又稱“上網”。每年祭海前十幾天,田橫鎮的漁家媳婦們便開始忙著蒸面餿,每個重達三四斤左右,有壽桃、聖蟲、鬥等多種造型,寄託
期刊
他本可以當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卻偏偏要從頭再來,當“用自己雙手打拼”的“創二代”;他本可以留在美國,卻偏偏選擇學成歸國並師夷長技:他本可以是華爾街上風度翩翩的金融家,卻偏偏選擇一頭紮進烘焙領域,研究得如癡如醉……他就是青島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名譽會長、英派斯品牌創始人朱瑜明先生的兒子,青島和泉食品有限公司執行副總朱星憲。  “我要用自己的雙手打拼,通過自己的努力報效社會、實現自我的發展!”朱星
期刊
每個人都需要一座城,用來安放青春和歲月的褶皺;每個人都需要一座城,用來放飛那些天馬行空夢想和期許。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標籤,青島的藝術氣質洋溢在曼妙的音符裡。  小青島,似一把琴靜浮在海面上,與回瀾閣遙遙相望,又名“琴島”;早在德占時期,青島人就見識了西洋樂器小提琴的演奏;20世紀初,俄羅斯人在萊陽路上開辦了一座音樂學校,為青島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才、有外國青少年,也有中國青少年……青島的音樂底色中
期刊
隨著春季到來萬物復蘇,青岛也迎來了美味海鮮的豐收時節。四小海鮮齊聚,第一撥鲅魚駕到,海虹、蛤蜊、蝦虎、八帶等島城特色海鮮爭奇鬥豔。在小海鮮的烹飪手法上,最常見也最原始的就是清蒸和原汁了,但是巖池西餐廳的行政總廚Peter Zhao(赵毅)卻將小海鲜做出了格調和品味,“讓黃海之濱的青島小海鮮登上大雅之堂”是他的抱負和理想,  沒有波士頓龍蝦,也不必澳洲帶子,青島的小海虹、小八帶、小海螺一樣可以烹飪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