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没劲”、“真烦”,他们学不踏实,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不愉快的情绪让他们心烦意乱,但又无法解脱。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比仅仅要求他们学业的优秀更为重要。
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发生率为22%~3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和儿童中有超过30%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茫和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特别突出,从以下心理咨询中的案例里所反映出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没有小伙伴的孩子
小强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他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对这惟一的宝贝孙子,自然是百依百顺。稍有不满足的,他就大哭大闹,动手打人,大人们对他也无可奈何。上小学后,他还是那么任性,坏脾气还是没有改掉,要求同学们都必须让着他。在教室里,他未经过同意就乱翻同学的书包;在操场上玩游戏时他也不遵守规则,乱冲乱撞;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他马上挥手就是一拳。久而久之,他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小霸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告收效甚微。可是,最近小强敏感地察觉到,同学们渐渐地离他远去,在教室里很少和他说话,玩游戏时不叫他一起玩,就连放学也不和他一道回家了。为了接近和讨好同学,他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和有趣的书,可同学们还是躲着他,不欢迎他。没有朋友的滋味真不好受,他难过极了,从此闷闷不乐。可这是为什么呢?
评述:主要原因是后天教育不良和家长过于溺爱造成的。儿童的过度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是阻碍儿童人格完善的主要障碍,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矫治。
苦恼的月月
月月是个文静、懂事的小姑娘,圆圆的脸上一对明亮的大眼睛,特别有神。她的性格比较内向,成绩好,是班上的好学生,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可细心的班主任刘老师发现近一段时间她上课老是走神,成绩也有所下降,下课也不和同学们在一起玩了,有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悄悄抹眼泪。一天周末放学后,同班同学都走了,可刘老师看见月月低着头,呆呆地坐在操场的台阶上没有回家。于是她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询问,月月一开始沉默不语,可后来在老师和蔼的目光注视下,眼泪夺眶而出。
原来月月的爸爸妈妈因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最近在闹离婚。他们当着月月的面搜寻着最刻薄的语言攻击着对方,指责着对方的不足,吵得激烈时互相砸东西,家里总是一片狼藉。而此时,月月只有抱着头,惊恐地缩在一角,泪流满面。她不明白全家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跑到哪儿去了?于是她变得经常恶梦不断,情绪低落,时常感到压抑和孤独。
评述:父母如果不注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则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孩子如果在亲子互动中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反而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我不想读书了
小华今年读初一,他曾经是一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可现在从那一双空洞的眼神里,流露出与他年龄极不相符的茫然。小学的头三年小华的成绩很不错,可自从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不及格后,爸爸狠揍了他一顿,把他所有的课外读物全部没收,从此严加管教他。每天放学后就被爸爸妈妈关进小房间学习,除了课本,任何娱乐用品都没有。晚上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有大量的父母布置的参考题,这时,妈妈就会“陪读”在他的身边,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直到晚上10点多钟才能睡觉。到了周末,又是没完没了的各种补习班,提高班,连他最喜欢的踢足球和看电视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最后他也失去了兴趣,两年多来,每天都像上紧了发条似地连轴转,心里的感觉真累。
爸爸曾经不止一次对小华讲述他辉煌的创业史:他如何从一个小职员奋斗到今天的部门经理,如何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自学读完了大专和本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进过正规大学,他迫切希望小华能考进名牌大学,圆他的大学梦。渐渐地,小华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没有好朋友,笑容也在他的脸上消失了;成绩也越来越差,上课时无精打采,看见窗外树枝上的小鸟也会羡慕半天,毕竟小鸟比他更加自由、快乐。终于有一天,小华如火山爆发般对父母大吼一声:我不想读书了!
评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已获得的成就合二为一,融合成孩子的奋斗目标,一相情愿地把孩子当成自己成人梦的“复印机”,可这样不顾孩子的愿望和客观能力,就会有意无意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离家出走的女生
小佳是初三的学生,父母整天东奔西跑地忙于生意,留下她经常与保姆在一起。每天的日子就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在老师和父母的印象中,她是一个静悄悄的“乖乖女”,文静内秀,成绩在班上中等。她不大和同学往来,也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兴趣爱好也不多,生活中惟一的亮点就是听听音乐。
父母很少在家,在家时电话、来客不断,也难得与她说上几句话;保姆年龄大了,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有时候小佳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
本来小佳对中考抱有很大的希望,但考试失利了,在得知成绩的当天晚上,她离家出走了,深夜走累了就睡在立交桥下,后来被一对慈祥的老夫妇发现报了警,清晨警察才把她送回家,父母急得彻夜未眠。
她告诉心理咨询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只觉得心里很烦、很难过,但没有人可以述说,可以帮助自己,于是离开家漫无目的走着,后来走累了就睡着了。
评述:她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心理支持系统,这是由我们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组成的。小佳的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加上她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没有知心好友,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宣泄,当情绪跌落到低谷时无法控制,就出现极端过激的行为。
快乐为什么远离了孩子们
从以上的几则小故事不难看出,外界不利因素带给青少年许多沉重的压力。快乐、愉悦的情感正在远离孩子们,这种“幸福感”的缺失追踪其源,超过半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来自家庭,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感受权。
过分保护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孩子在这种家庭中养成了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一旦需求得不到就不择手段。
强制型的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过分处于保护和管制之下,当孩子独自面对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放任型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漠不关心,忽略孩子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孩子将来容易成为情感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快乐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它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条纽带;快乐也是一种动机力量,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快乐与成就是直接联系的,快乐中包括着力量和信心的体验,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是他们继续学习和做事的动力,所以说快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找回快乐、为孩子补充心理“维生素”
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指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情感投资”。孩子的情绪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父母的情感支持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轻松快乐的情绪也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为了使孩子拥有良好的快乐情绪体验,培养快乐的能力。父母应做到:
●尊重孩子的观点和看法。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减少“威严感”,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感觉你可亲可敬。
●要注意培养自身开朗乐观的个性品质,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要贬低孩子的能力。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出现骄傲自满情绪,往往把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无形中拉开了与父母的感情距离。
●期望值不要太高。望子成龙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一旦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与你格格不入的特征时,就强求改变像你一样,这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的良好发展,无形中扭曲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轨迹。
●参与孩子的活动,并分享快乐。经常陪孩子到公园、博物馆等,有意识丰富孩子的生活。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和他一起散步、游泳等来缓解;当孩子完成了一件较难的事情时,及时表扬并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