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学习不仅仅在学校课堂上,也不仅仅在专业的学习班,而学习音乐的对象更不仅限于没有毕业的学生,没有地点和年龄的限制。社区音乐作为新兴的音乐爱好者聚集地,它向各界各层各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方便有利的学习地点和氛围,在这里不收学费、不分等级,对于传播音乐魅力具有无限的空间。
【关键词】音乐学习;社区音乐;社交
社区音乐概念很广泛,从《丰富多彩的社区音乐:国际社区音乐期刊中文增刊版》这本书中,视社区音乐为“有别于传统音乐机构(例如大学的音乐系,公立学校,音乐学院)的互动音乐教学及记录,又或是与传统机构相关的音乐教育学互动活动及记录”。也可以归为一句话“人与音乐同在”。这里面有几层内涵:第一,社区音乐,从字面上理解,说明了活动单位不是一群、不是组合、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社区的音乐,它是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分时间场合,只要符合每个参与者的条件,都可以进行音乐互动。这一观点突出领导者与参与者,但是在社区音乐活动里,没有等级、权利等的约束,组织者是领导者与参与者划分出来的标准。第二,在社区音乐中,没有领导者,大家都是参与者,以交流沟通为目的,把音乐当作爱好,吸取他人优点,取长补短,可以视为社交互动。第三,社区音乐也可以看作小的学习天地,是非正规的教与学情况,有音乐教育家对参与者进行音乐指导教学,打破了学在课堂的局限性,强调终身学习。
音乐没有国界、不分言语,欣赏和学习音乐也不分人群与等级,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社区音乐正是秉承这些理念,正在兴起的非正规音乐教育。萌芽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经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认可,由社区音乐专委会专业研究,他们声明:音乐是平等的,应当被每个人所拥有并学习;社区音乐的教育要规范;有权利学习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接受世界各地音乐。因为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大,而享用音乐却是缩短人们距离的桥梁,社区音乐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社区音乐的参与者可以是小孩或以至老人,在这里的音乐教育不仅涵盖了音乐各方面的理论及实践,也包括社会文化活动,把音乐从学校课桌的束缚解放到世界各个地方,让每个人都享受音乐的洗礼,感受音乐的美妙。社区音乐渲染了人们单调的生活,增加了音乐知识,提升人格魅力,广泛吸收艺术、教育、文化生活、经济等众多元素。
社区音乐在国外很盛行,中国很少见到这种有关音乐的渗透人们生活当中的组织活动,我们经常看到晚上会有人跳广场舞,偶尔在也能听到几个人围坐着,有人伴奏,有人演唱,而这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社区音乐家的指导,如果把这些音乐业余爱好者汇集起来加以培训,音乐自身价值的传播就会增值了,人们的素质也会提高。
有些人认为社区音乐既没有专业性,也没有规范性,参与这种活动毫无意义。其实不然,社区音乐的精髓在与过程,每个成员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向音乐教育家请教来填补自身不足,不与利益挂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活动。
作为早已出现却还未被我们所倡导的社区音乐,在社会中正在寻找生长的夹缝,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要将一切有益于人们音乐发展的活动现象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让大家共同学习,体会音乐精神。
社区音乐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有参与者,无论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比如:合唱团、乐队、社区唱诗班、业余歌舞团等等,只要有音乐的活动,都可以组织起来。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乐理知识、乐器教学、歌唱、合唱……只要与音乐相关,都可以作为内容,就算没有音乐,口头上的一些交流也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甚至没有教与学,只要参与者通过互动,有收获,并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就达到社区音乐的核心目的了。
在中国,很少开展社区音乐的活动,为什么在国外起源并盛行,国内却一度降温?原因有很多。第一,社区音乐的初始在国外,中国借鉴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水平,当学习并借鉴过来时可能已经把本土化的东西改变了。第二,在二战时期,人们缺乏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音乐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开始崭露头角,而中国的文化习俗悠远,与国外经历不同,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第三,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艰辛的历程,教育相对落后,尤其是音乐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比较薄弱,以至于音乐教学水平很滞后,国民素质不高,社区音乐需要组织者与参与者,在这之前没有很好的范本和经验,开展起来困难重重。第四,参与社区音乐者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开展的一大难点,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程。第五,缺乏自由活动场所。我们现在见到的音乐活动,就算是学校正规的音乐活动,现在仍然还没有建立规范的音乐教室,没有可利用的乐器,更不用说非正规的社区音乐。最多只是在花园、广场等空旷地方只进行有限的音乐活动,比如唱歌、唱戏。最后一点,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社区音乐在中国没有普及,很多人认为这只是老年人的活动,年轻人进行音乐活动时也是为了表演、演出,不是纯碎的出于热爱音乐,直接地说,就是中国人对音乐的热情太低了,没有深层次的了解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
总而言之,社区音乐还没有在中国找到正确的引导和归宿,我们要真正的把它根植于生活中,让它与思想一体,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质。
作者简介:司马聪(1991—), 女,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音乐学习;社区音乐;社交
社区音乐概念很广泛,从《丰富多彩的社区音乐:国际社区音乐期刊中文增刊版》这本书中,视社区音乐为“有别于传统音乐机构(例如大学的音乐系,公立学校,音乐学院)的互动音乐教学及记录,又或是与传统机构相关的音乐教育学互动活动及记录”。也可以归为一句话“人与音乐同在”。这里面有几层内涵:第一,社区音乐,从字面上理解,说明了活动单位不是一群、不是组合、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社区的音乐,它是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分时间场合,只要符合每个参与者的条件,都可以进行音乐互动。这一观点突出领导者与参与者,但是在社区音乐活动里,没有等级、权利等的约束,组织者是领导者与参与者划分出来的标准。第二,在社区音乐中,没有领导者,大家都是参与者,以交流沟通为目的,把音乐当作爱好,吸取他人优点,取长补短,可以视为社交互动。第三,社区音乐也可以看作小的学习天地,是非正规的教与学情况,有音乐教育家对参与者进行音乐指导教学,打破了学在课堂的局限性,强调终身学习。
音乐没有国界、不分言语,欣赏和学习音乐也不分人群与等级,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社区音乐正是秉承这些理念,正在兴起的非正规音乐教育。萌芽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经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认可,由社区音乐专委会专业研究,他们声明:音乐是平等的,应当被每个人所拥有并学习;社区音乐的教育要规范;有权利学习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接受世界各地音乐。因为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大,而享用音乐却是缩短人们距离的桥梁,社区音乐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社区音乐的参与者可以是小孩或以至老人,在这里的音乐教育不仅涵盖了音乐各方面的理论及实践,也包括社会文化活动,把音乐从学校课桌的束缚解放到世界各个地方,让每个人都享受音乐的洗礼,感受音乐的美妙。社区音乐渲染了人们单调的生活,增加了音乐知识,提升人格魅力,广泛吸收艺术、教育、文化生活、经济等众多元素。
社区音乐在国外很盛行,中国很少见到这种有关音乐的渗透人们生活当中的组织活动,我们经常看到晚上会有人跳广场舞,偶尔在也能听到几个人围坐着,有人伴奏,有人演唱,而这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社区音乐家的指导,如果把这些音乐业余爱好者汇集起来加以培训,音乐自身价值的传播就会增值了,人们的素质也会提高。
有些人认为社区音乐既没有专业性,也没有规范性,参与这种活动毫无意义。其实不然,社区音乐的精髓在与过程,每个成员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向音乐教育家请教来填补自身不足,不与利益挂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活动。
作为早已出现却还未被我们所倡导的社区音乐,在社会中正在寻找生长的夹缝,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要将一切有益于人们音乐发展的活动现象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让大家共同学习,体会音乐精神。
社区音乐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有参与者,无论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比如:合唱团、乐队、社区唱诗班、业余歌舞团等等,只要有音乐的活动,都可以组织起来。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乐理知识、乐器教学、歌唱、合唱……只要与音乐相关,都可以作为内容,就算没有音乐,口头上的一些交流也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甚至没有教与学,只要参与者通过互动,有收获,并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就达到社区音乐的核心目的了。
在中国,很少开展社区音乐的活动,为什么在国外起源并盛行,国内却一度降温?原因有很多。第一,社区音乐的初始在国外,中国借鉴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水平,当学习并借鉴过来时可能已经把本土化的东西改变了。第二,在二战时期,人们缺乏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音乐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开始崭露头角,而中国的文化习俗悠远,与国外经历不同,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第三,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艰辛的历程,教育相对落后,尤其是音乐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比较薄弱,以至于音乐教学水平很滞后,国民素质不高,社区音乐需要组织者与参与者,在这之前没有很好的范本和经验,开展起来困难重重。第四,参与社区音乐者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开展的一大难点,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程。第五,缺乏自由活动场所。我们现在见到的音乐活动,就算是学校正规的音乐活动,现在仍然还没有建立规范的音乐教室,没有可利用的乐器,更不用说非正规的社区音乐。最多只是在花园、广场等空旷地方只进行有限的音乐活动,比如唱歌、唱戏。最后一点,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社区音乐在中国没有普及,很多人认为这只是老年人的活动,年轻人进行音乐活动时也是为了表演、演出,不是纯碎的出于热爱音乐,直接地说,就是中国人对音乐的热情太低了,没有深层次的了解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
总而言之,社区音乐还没有在中国找到正确的引导和归宿,我们要真正的把它根植于生活中,让它与思想一体,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质。
作者简介:司马聪(1991—), 女,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