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改的中国探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是历史的召唤,2001年,当充满人文关怀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进学校时,人们除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外,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直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正式成为一个国家的执政理念,大家才恍然大悟——教育“面向未来”,实至名归!
  仿佛是时代的召唤,在20多年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任凭外围改革大刀阔斧,轰轰烈烈,课堂始终岿然不动,直到10年前,一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直接深入课堂,悄然改写教育的内涵。10年后,当“提升质量”成为下一个10年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时,在基础教育课堂领域已经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变革。
  仿佛是理想的召唤,上世纪90年代对于素质教育内涵的激烈争论,在10年课改中尘埃落定;素质教育的尴尬处境,在10年课改中得以化解。素质教育,没有被困难放倒,没有被束之高阁,它成为每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秉持的理念与信仰,成为判断教育是非问题的标杆。
  课堂是学校教育一切力量的最终落脚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赢得了课堂,谁就赢得了未来。
  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两亿学生,近千万教师,近60万所学校被卷入这场改革,其内容之丰富、工程之浩大、进程之复杂、影响之深远,远远超出了一场“课程”改革的范畴。作为同行,荷兰国家课程研究所所长杨·范·德·阿克尔敏锐地洞察到了这场改革的独特价值:“与一些国家相对狭窄的思想(如只关注数学、语言等)相比,中国的课程更开放,更多地在探讨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哪些是终身学习应具备的能力、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等等,更多的是关于更远大的目标和梦想的讨论,很值得佩服。”
  课改10年,开启素质教育新时代
  这是一场必然会发生的教育改革。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整整10年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深刻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时代诉求。素质教育内涵逐渐清晰,但仍不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素质教育靠什么去实现,没有答案,而体制机制上困难重重。现实之中,素质教育受“片追”的挤压,缺少立足之地。
  这是一个关乎到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落实的关键时刻。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被明确,概括起来,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不再是“唱歌跳舞才艺展演”。
  素质教育的实施框架也被明确,其中,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被视作主要载体。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相对抽象的宏大理论和纸面上的改革蓝图,如何落实为学校教育?
  实践问题永远比理论问题复杂。
  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课改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
  课改10年,重新定义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基础教育形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不是空洞的。10年间,以国民素质的要素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知识的繁、难、偏、旧,减轻学生负担;高度重视学生经验,改变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这些改革举措,使基础教育摆脱“精英教育”的历史阴影,回归到一个公民必备素质的基础层面上来。
  课改10年,把“人的全面发展”写入每一堂课。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但育人如若脱离了课堂,便如同放弃了主战场;育人如单纯以“双基”为目标,则大大窄化了教育的内涵。10年间,课堂教学从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变成“三维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高度关注。人被当作整体的人而不只是学知识的人来看待。学生的学习领域获得重大拓展,综合素质评价使人的发展维度大为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
  课改10年,实现从面向抽象的人到面向具体的人的重大思想突破。10年间,人们欣喜地看到,“多样化”和“校本化”成为改革的关键词。10年前,主流教材只有一两个版本;10年后,多样化局面已然形成;10年前,讲授法几乎一统天下,10年后,多种学习方式应需而生,课堂沉闷的“稳态”被打破;10年前,由地方和学校教师做主的课程只有8%,10年后,这个比例提升到16%至20%;10年前,高中选修课星星点点;10年后,课程选修制度成为国家基本的课程制度。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走出近代工业化统一发展模式的时代。
  课改10年,深刻凸显人发展的核心价值。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每个时代思考的关键问题。这关系到人发展的过程中,什么东西更有价值的判断和选择。10年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高度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释放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研究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信心、好奇心、兴趣比知识更重要,思想方法比结论更重要。
  十年磨一剑。中国的素质教育,在这里完成了现实教育哲学的重大转向。人从不恰当的“工具”角色中解放出来,从高度整齐划一的工业化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人作为目的而发展获得历史性突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主线,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教育的内涵。越来越多学校的办学立场,从只关心分数,到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从关心统一要求,到关心差异发展;从只关心强化训练,到关心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中肯地评价道:“如果说课改之前,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上一些模糊争论、错误的言论还有市场的话,那么课改后,大家知道了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如果不是新课程,也许我们今天还在黑暗中摸索。”
  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庄严宣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素质教育,它的任务,已经推进到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备了内生力量的素质教育必将远行!
  课改10年,唤醒沉睡的力量
  改革的很多贡献,往往是在历史回头之时才发现的。
  2001年,当轰轰烈烈的课改“通识培训”展开时,教师们激动、兴奋,但也有人悲观地断言“兴奋不过3天”。10年后,一份来自第三方的民意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度仍然高达74%。今天回过头来看,那场思想地震,竟是课改10年来在中小学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10年的摸爬滚打中,教师深刻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他们开始研究学生,他们会思考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思想方法是什么,他们开放自己的课堂,让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的理论视野被打开。他们从过去只关注形而下的具体问题,到关心各种理论阐述;他们中的很多人知道了除了讲授,还有许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
  教师的专业主体意识觉醒了。他们开始追问,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教学是什么?学校是什么?他们开始打量,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教师从执行者走向自觉的思想者,并将重新奠定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根基。
  从2004年起,课改连续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引发大范围的讨论时,就有人认为课改搞不下去了。徘徊与动摇,曾是这一时段的主题词。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场改革激不起任何思想波澜,如果一场改革毫无阻力和争议,那不会是真正对历史有所贡献的改革。而恰恰是这些冲突和争议,使改革趋于理性,使改革的价值链得以延伸。
  确切地说,课程改革的论争把中国基础教育推向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究竟该如何看待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怎么处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理论的关系?
  这些问题不是新问题,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理清的重大问题。10年讨论,10年思考,中国的基础教育仿佛被擦亮了眼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方位。
  也是从2004年起,课改进入关键性评价制度改革的攻坚期,这是教育改革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改革一波三折,艰难行进至今。今天回过头来看,课改撬动的不仅是等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还包括高中招生指标分配、高考招生、录取办法等重大制度和观念变革,在与困难做斗争的历程中,不知不觉,我们已迈出了大步。
  10年课改,与其说是一次改革,不如说是一次历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与其说是一次历险,不如说是一场考验历史眼光的考试。
  2009年,教育部召开争论后的首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一锤定音地指出:“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并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11年12月,修订后的新版19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准经过10年实践探索,7年跟踪调研,充分吸收了改革成果,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正式颁布的关于学科的国家教学文件。
  这场起点和过程被反复审视和质疑的改革,在穿越了历史的硝烟之后,朝着它的终点再次出发了。
  课改10年,创造中国经验
  1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走过。
  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中国人的经验。
  作为行动者的价值,最终体现在那些宝贵的经验里,沉淀为一笔历史财富。
  已经成功的,会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如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历史性地改变了教师做研究的定位与价值取向,成为许多学校的基本制度,成为千万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平台。对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认识,将会沉淀在一代教师身上,并作为代际财富传递下去。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等,将成为中国未来的趋势性制度而得到继承和发展。
  当下看起来尚未成功的探索,并非毫无价值,从历史经验来看,它往往是一种铺垫和积累。选班走课的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建立,中考与高考的改革,都是在为未来积淀经验。一如2006年复旦大学首次举行自主招生时,大众疑虑重重,谁曾想到,几年后,它所摸索出来的“千分考+面试+高考(部分)”的方式,居然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永远是值得珍视的历史财富。
  纵观10年课改,学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获得了不可逆转的进步,“人”的价值与尊严问题,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喜欢学校,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更加眷顾学生的个性,更加开放接纳人的多元价值,更加关心人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惊叹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改进。”听完研究性学习课,他高度肯定道:“这是一节很好的课。”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过程如何曲折,新课程的历史方位不容改变:
  这是一场以追求人的尊严与幸福为终极价值的教育改革。它关系到两亿学生和千万教师的尊严与幸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大国的崛起。这个方向,将成为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一直追寻的目标。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改革,它将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所指出的价值目标,也许需要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贵在不停步,贵在能反省,贵在用智慧。我们相信,任何一点小的努力,都可能使作为“基础”的教育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任重道远! (摘自《中国教育报记者 余慧娟)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为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必要的。过去“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表现在: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
期刊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做到这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十分重要。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认识  当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影响和指挥,教师的教学过程过多地重视课堂教学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新课标和教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期刊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互动。教学互动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从本质上看,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是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这既让教师真切体验到生命活动的本身存在及自我价值的真谛,又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就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阵地 课堂魅力 管理技巧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然而,现在好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不好教了。”原因何在?他们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语文课堂缺乏魅力了。”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呢?  一、师生关系要和谐  在学校,大家都有一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笔者在担任某班班主任期间,如何利用集体活动中的宝贵资源,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目的。  【关键词】集体活动 资源 班级 凝聚力  如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认为,一个重要途径是抓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的许多态度、言行、事件、问题、情境等意外的教育资源,并及时地收集、整理、加工,将其艺术地升华后回馈给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鼓起他们的斗志。这里主要介绍我利用班委、团支部组织的演讲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是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教师的共识,也是新课改下教职工最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能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公开学校管理的透明度,是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源泉。那么,怎样才能管理好一个学校呢?我认为:  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教师的情况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期刊
2010年寒假在阿勒泰参加继续教育时所学的课程中有一本《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这本书,有幸拜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从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课堂教学预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课堂教学策略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等几个方面较为完整的介绍了我们如何去做到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教学目标要具备:准确、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是班级的核心。班主任就像一个家庭成员中的户主,其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尤其是小学班主任会有这样的体会:大事小事烦琐的事情都得管,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了。当今社会进步了,环境变化了,我们的学生也自然会发生改变了。关键在于我们班主任如何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去管理好聪明好动的孩子。一个好班的形成主要靠班主任这个核心人物去统领,笔者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感悟颇多,也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