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开新 寻道求真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时间:2015年7月1日
  采访地点:北京宋庄尚艺书院
  采访人:孙海兴 杨沛沛
  翰墨天下:您在北大名家工作室负责教学工作,在清华美院有个人工作室,为何还要创办尚艺书院?这好像有点出力不讨好,因为没有“大树”依靠,走民间办学的路子肯定是有不少困难的。
  董玮:创办书院确实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所参与教学的清华高研班不太符合自己的教学理想,自己创办书院,独立性强,能按自己的想法来,让教学更纯粹些,效果也更有保证。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己曾长期在中国书法院负责教学工作,虽然2012年辞职出来了,但一直有种情结,就是想把老书法院好的教学模式和艺术理念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传承下去。中国书法院原来的教学荟集了众多一流的大家、名家,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由于工作的原因与他们接触得多,又反复听讲,了解、吸收的东西也比较多,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做些承传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受益。
  书法在国内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爱好、研习书法的人很多,但大都很盲目、不得法。目前社会上的书法培训班也很多,但大都以入国展为主要目标,追求速成,虽然通过一些特别的强化手段,短期有一定效果,但不治本;很多高校,特别是综合类大学的书法专业,带头人本身就欠缺书法专业水平,现在越来越糟糕,令人痛心!在这种大环境下,创办书院,把好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理念传播开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翰墨天下:尚艺书院教室挂着蔡元培的头像和名言。蔡元培主张以美育来代替宗教,是想通过美的教育,让大家内心得到净化,去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发现自我。尚艺书院是不是也在主导着这样的一个方向?
  董玮:是的。我觉得通过学习,技艺得到提高,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通过书法学习还能改变思想、心境,你学了艺术后,看世界的眼光与原来不同了,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了,更超脱、自由了,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漫画家丰子恺谈得非常透彻,他说,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心不得自由舒展,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享受一种快慰,可以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因为习惯所迷,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艺术中可以看见万物的真相。我们打破了日常生活中传统的思想而用全新至净的眼光来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的心境豁然开朗,自由自在,天真烂漫。
  翰墨天下:听您这么一说我想到庄子在他的书里面讲到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你想到这个事情会给自己会带来什么利益,其实你就偏离了这个事情的本质。书法其实是帮助大家回归到本质,回归到当下,我写字不是为了这个字能赚多少钱,不是为了这个字给自己带来多少名利,我就是喜欢这个事情,这才是一个本真的状态,当代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偏离了这样的状态。
  董玮: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出发时的目的。大家开始学艺术时想法大都很单纯,只是出于单纯的喜欢,但是走得太远,中途受市场、展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出发时的目的,这种人在当今社会挺多的。
  翰墨天下:当代书家十有六七有这个问题,一开始想写好,后来发现这个字可以赚钱,可以换取一定的地位,慢慢的,其实已经不是自己喜爱的那个书法了,书法变成了一种工具。
  董玮:当今社会,甚至连佛学都能成为自己的工具。
  翰墨天下:对,为了达到实现自我,我把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作为工具去利用。因为个人的一个意愿,加上集体的无意识,造成了当代书法教学是一种畸形的模式,变成了一种实现自我的手段。我教育你其实不在于我让你学到多少东西,而在于我教你,你是学生,可以抬高我的地位。
  董玮:我特意在教室墙上挂了蔡元培的一句话:“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我把它挂到墙上就是在警示我自己。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座桥梁,什么桥梁呢?就是搭建学员与古今名家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古代书家和当代真正有学术高度的书家,而不是说让大家按我这种风格去写。你理解古人了,理解当代名家了,掌握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你就具备了无限发展的可能,可以生发、变化、塑造出无数个灿烂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翰墨天下:确实,怎样一个教学的出发心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教学目的特别重要!书院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课程是怎样安排的?
  董玮:尚艺书院已招收了三期学员,我一直是在本着“教学实验”的心态在做,在不断尝试、调整。尚艺书院的教学继承了老中国书法院的优点,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调整。老中国书法院广聘名师,教学非常具有包容性,特别能开启学员的艺术思维,但这种模式最适合的是基础很好的学员,后来随着学员整体水平的下降,教学的不足也随之显现,最明显的就是缺少主导的老师,这个老师来一周两周走了,接着那个老师来,所有的老师对学员们的了解都不可能很深入,指导也就缺乏针对性,这对基础一般的学员尤其不利。
  尚艺书院秉承了老中国书法院开放包容的宗旨,开办时间不长,但已经请了很多真正有学术高度的名家来讲座、指导,如石开、沃兴华、曾翔、朱培尔、于明诠、程风子、齐剑南、肖文飞等,这对开阔学员的眼界非常有帮助。另外,与老书法院不同的,就是我充当了主导的角色,这并不是自己非要逞能,而是为了有意弥补老书法院教学的不足、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自己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而且一直在做教学研究,还是有一定经验。我主导,帮助学员确立一个学习的主线,教学中偏重“技”,名家讲座指导偏重“道”,技道结合,既能使大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开阔视野、有利长远发展,我觉得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教学上,我没有按书体逐一训练,而是注重共通能力的培养,如结构能力的训练,不仅对掌握行书结构有帮助,对草、篆、隶、楷同样有帮助。我觉得这就如同体育运动员基本体能的训练,如力量、速度、弹跳力、爆发力、耐久力等,这些体能是所有体育项目都必须的、至关重要的。我的教学很注重“基本体能”的训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根本的东西,这种能力具备了,你写隶书可以,写篆书可以,写行草书同样可以,掌握了共通的东西,便于融会,发展的前景会非常广阔。   翰墨天下:听前面的老师讲觉得很好,后面别的老师来讲,发现也很好,又把前面老师讲的推翻了,如此反复,没有主线,结果进步缓慢,所以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根基、主线非常重要,咱们书院应该继续延续下去。
  董玮:是的,特别是对于基础一般的学员,有人主导、学习有个主线还是很重要的。关于书法学习有两个比较有影响的说法,一是“自学等于自杀”,二是“书法家不是教出来的”。第一种说法强调学书法要有人教,第二种说法强调不用教,二者是矛盾的。我觉得这两种说法要对应不同的学书阶段,放对位置都对,放不对位置都不对。由于近代新文化运动、文革等造成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断层,导致当今关于书法的错误认识非常多,加上书法的特性,初学阶段,没人指导,自学确实容易走上邪路,等于自杀;但学习者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技法、进入到更高的阶段,由技入道后,自己的阅历、学养等便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确实不能靠教,主要靠自己修为。“技”的阶段虽然基础,但非常重要,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专门学习,当代很多的确有学养的人写出的字却庸俗不堪就是很好的证明。
  翰墨天下:您在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员个性、因材施教的?
  董玮: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员个性的发展。入学后,我主张每人定一动一静两种碑帖作为主攻对象,种种“试验田”。主攻对象不是我指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多临几样东西,从中找出适合自己、跟自己心性相契合的,然后我再适当做一下参考。我从不强制性地主张你要主攻什么,学书法的切入点应该是很多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应局限于某一两个经典。书院每期的学员取法都很少重复,出来的书风也是各种各样的。
  翰墨天下:这样教学非常有利于学员个性的发展,同时对您个人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家喜欢的肯定五花八门,如有的学员喜欢帖,有的喜欢碑;有些人喜欢颜真卿,有些人喜欢王羲之,这么多风格,你都要去把控、指导,这对教学者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董玮:记得我刚从书法院辞职的时候,沃兴华老师的夫人给我打电话,我们聊了有三四十分钟,她觉得书法院对我有亏欠,说你这么多年付出那么多,说出来就出来了,也没啥补偿。但从我的角度,感觉得到的挺多的,与老师、与历届学员的情谊,还有就是这些年学到的、积累的东西。书法院当时请来的那些老师,南方的北方的都有,创作风格、艺术观点都不尽相同,加上众多来自不同地域的学员带来的信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因此书院的学员尽管主攻的风格不一,我觉得自己还能驾驭。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我教的是共性的东西,而不是针对哪一个碑帖的。无论同一时代的苏黄米蔡,还是从二王到王铎到王镛老师,无论风格多么多样,面目差别多大,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一脉相承的,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在里面。比如说疏密,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强了疏密,米芾用并笔的方式,疏密处理更为夸张;王铎在米芾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用涨墨的办法把一些笔划洇并到一块。虽然他们处理的手段不同,但处理意图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加强疏密关系,加强黑白等阴阳的对比,“理”还是一致的。很多人看不出,是因为他不具备这种专业的眼光,不明白这个“理”。我觉得刚才你说的学员主攻的风格,既有表面的多样化,又有内在的一致性,你把握住共通的“理”后也不难指导。
  翰墨天下:你把蔡元培“兼容并包”的那段话放到墙上,表明在尚艺书院这样一个大熔炉里没有预设一个态度,说你一定要学我的思想,没有。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看到社会上有这么多的书法思想在活跃,你根据这么多的思想去判断究竟哪一个方向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内心。
  董玮:对,是一个平台,一个桥梁,通过这个,通过我的解读,让学员跟很多艺术思想产生碰撞,然后生发出无数种奇思妙想,生发出无限种可能,这才能体现教育的作用。
  翰墨天下: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意味着你培养出的学生允许他延续你的思想往下走,同时也允许他跟你对着干,这是一种胸怀。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很多人他就是要反着来。
  董玮:是的,前天赵冷月先生的个展,研讨会时沃兴华老师说,大家对赵先生有赞扬的,有批评的,因为有争议才说明赵先生还活着。如果对于一个人,全部是赞同声音,那么这个人就死啦,有争议才说明你有活力,说明你的东西穿越了时光,刺激着后人的思维,还有激发作用。我想教育也类似,如果培养出来的学员都是一种想法、一种声音,那这个教学就失败了。学员有各种想法,有不同的声音,培植、激发出无限可能,才是好的、成功的艺术教育。
  翰墨天下:我想请你谈一下关于咱们工作室教学主导的一个问题,学员未了以后,你喜欢颜真卿我就教你颜真卿,你喜欢米芾我就教你米芾,这应该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大家的胃口,在众多碑帖背后有没有一个主导?一个核心、根本的东西?风格只是一方面,同时还有格调和境界的高低之分,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怎么能让大家有高的格调?怎么引导大家进一步发展、往上走?
  董玮:我本人比较偏重隋以前的篆隶楷和清末民国碑帖结合的书风,但本着开放包容的宗旨,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我强调视野的开阔性和艺术的立场。“艺术性”可以说是我书法教学的核心和根本,站在艺术的角度,历代所有的书法风格都不过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都值得学习借鉴。主攻某个碑帖只是阶段性的,如果大家能站在艺术的立场审视书法,眼界开阔了,认识提高了,会融通越来越多的东西,再加上自己人生修为的不断加强,书法的境界肯定会越来越高。
  翰墨天下:书院教学有统一的教材吗?
  董玮:用的是我自己编的教材,综合了很多中国书法院老教授的教学方法,初稿已经出来五六年了,中间一直在验证、完善,还没有正式出版。当代很多人的书法教学都是感性的、零碎的,我比较主张教学的系统性,我编的教材内容分三大部分——准确性临摹、解析式临摹、表现性临摹,从用笔到结体到章法的训练,从准确临摹到原理解析到生发表现,都有详细讲解,并结合有具体的练习,系统性、可操作性都非常强,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一些零基础学员,通过几天的准确临摹训练,就能写得像模像样,比很多社会上的“老手”临得都准确、纯正。
  翰墨天下:当代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临创难以转化。学书必须临帖,你要临像它,同时又要发现、重塑自我,这是一对矛盾。很多人往往一不小心就完全被法帖套牢了,或进入不了传统,什么都不是。
  董玮:学传统就像韩羽先生说的入虎穴取虎子,很多人入了虎穴没取出虎子就被老虎吃掉了。李可染先生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其实你打进去了就肯定能打出来,关键是你是否真正打进去了,也就是你是否真正理解传统了,你真正理解了就不难出来。很多人觉得传统就是继承,把古人的面目学像了就是学到了传统,其实不然。你看历史上,所有传下来的都是“革新家”,王羲之、颜真卿、王铎、康有为等等,无一不是“叛徒”,他们都是在继承的同时又敢于“叛变”,我们学习他们,既要学习他们的风格,也要学习他们的“叛变”、也就是创新的精神。你不创新就是伪传统,不是真正的传统,比如写二王,完全写像了那是伪二王,你没有学到二王的真正精神。王羲之兰亭诗里写道:“万物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你不创造哪来的新呢?王羲之的创新精神是很明确的。但是当代很多人对传统的理解都是偏重继承,把创新这块儿忽视了。其实传统应该包括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对传统真正理解了你自然就会创新,之所以不会创新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进去”,对传统理解不到位、不全面。
其他文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习惯用“最后”这一语汇来表达对老成凋谢的怀想和纪念,如“最后的士大夫” “最后的闺秀”“最后的大师”,等等。但对这个“最后”的理解绝对不能较真,因为它仅仅是一种语态的强调,意在展现老一辈文化精英渐行渐远,乃至留下无可弥补的历史空白的苍凉画面,而不是真正量化意义上的“最后”。记得启功和峻斋先生辞世时,人们亦有此说,真使人有《广陵》绝响的浩叹!今年适逢峻斋先生百年诞辰,闲窗弄笔,
期刊
采访人:陶然、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采访地点:北京市  《翰墨天下》:邵老师您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您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当代书法要进入新常态,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书法新常态吗?  邵秉仁:春节以后我就提出了书法新常态的概念。所谓新常态,就是要有别于前些年伴随着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书法界所呈现出的那种浮躁之气。新常态要去掉浮躁、去掉喧嚣,回归理性、回归沉寂。每个人都能
期刊
采访人:陶然、吴川淮、王志宇、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时间:2015年3月  采访地点:廊坊书法院  《翰墨天下》:王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学书经历。  王厚祥:我是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练字的。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我们家算是一个耕读之家。我爷爷那一辈,二爷是个文人,上世纪30年代杨村师范毕业,杨村师范学校是很有名的百年老校。我父亲一辈的兄弟们都上了五六年的学,这在农村里面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
期刊
在中央有关部门、西藏自治区、中国佛教界隆重庆祝十一世班禅坐床20周年之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张飙书十一世班禅大师文语摘句书法展开幕式”和张飙著《十一世班禅·走向世界》一书的首发式于2015年12月10日在北京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展览馆举行。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段成桂,中央统战部
期刊
《翰墨天下》:《散氏盘》在大篆金文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散氏盘》,包括它的来历、艺术价值等。  李强:《散氏盘》,又称矢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的是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盘内所铸的铭文为金文革篆,共19行,357字,记载大意为矢国侵略散国
期刊
听说书法篆刻家运其瑞其人早已有年,多年来时常在书画专业报刊上见到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因此,之前我和他虽未谋面,但他的作品在我的脑海当中留有一定的印象。  作为艺术同道总是有缘的,2013年,我和他同时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研修,于是两人就有了很多见面的机会。运其瑞是属于那种彼此之间不熟悉时沉默寡言的人,而一旦熟悉且成为了朋友,尤其是在相知之后,他便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无论是谈人生还是谈艺术,
期刊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作为本文的主旨再合适不过。“字体”与“书体”称谓使用的混淆在文字、书法学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兴许许多书写者不曾思考过“字体”与“书体”这个问题。然而,中国进入新式教育以来,由于学科分工的逐渐明细,势必产生一些新的词汇及意义。“字体”与“书体”是这种大势态的产物。学科虽然细化,但是名称却一直处于混淆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字体”与“书体”
期刊
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的交流研讨,已经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闭幕了。受论坛组委会的委托,代表中国文联台港澳办公室主任董占顺先生、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先生,对本次论坛作一个简要总结。  经过初步的调查了解,综合各方面的反映,本次论坛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论坛主题鲜明、讨论集中。本届论坛以“造型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育成
期刊
文字是上古人民智慧的结晶,并非一人之力所为。文字的功能跨越了时空,承载着各类文化,文字的应用,自始便是通行于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中国的汉字在整个的发展脉络中,表现为多样性。它的发展有赖于分化、合并、规范而进行。汉字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职能的发挥,加上古代社会地域、交通以及缘于各种特殊的因素,屡有变异发生,也有分歧出现,从而造成文字异形的现象普遍。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与小儿重症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RFLP方法确定β纤维蛋白原-455A/G基因多态性,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逐个等位基因的比较,以相对危险度(OR)计算。结果:①观察组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中,AA基因型最高,AG基因型次之,GG基因型最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中,观察组以A等位基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