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世界经济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t_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例题】
  例1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 二月革命时期 B. 十月革命时期
  C.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 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 此题考查同学们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抓准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是关键词,表明此时部分恢复私有制,体现在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答案 D
  例2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0][黄金价格1968~1999月平均][美元/盎司]
  A. 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 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 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 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解析 此题考查同学们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并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运用排除法。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不能与黄金直接兑换,只能和美元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排除A项;70年代末,虽然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但此时美国经济总量仍居各国之首,排除C项;欧元正式发行于2002年,与D项中的90年代不符,排除D项;70年代初,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故选B项。
  答案 B
  例3 表一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1870\&1900\&企业总数(个)\&808\&669\&工人总数(个)\&78000\&272000\&产量(吨)\&3200000\&29500000\&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
  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解析 此题要抓住表格数据的特征,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是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答案 C
  例4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A. 区域统一的世界 B. 多元并存的世界
  C. 欧洲协作的世界 D. 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 此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应用,欧盟的建立并逐渐成为世界的一级,这符合B选项表述的“多元并存”。
  答案 B
  例5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 进化史观 B. 文明史观
  C. 整体史观 D. 现代化史观
  解析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在备考中我们要加强对新史观的理解。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答案 C
  例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1500年=1][8
  6
  4
  2
  0][增长指数][年]
  材料二 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英国\&1.9\&9.5\&19.9\&18.5\&美国\&—\&2.4\&7.2\&23.6\&中国\&32.8\&29.8\&19.7\&6.2\&印度\&24.5\&17.6\&8.6\&0.7\&]
  材料三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解析 本题以两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同学们从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归纳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题主要考查解读图片的能力。从曲线图可知,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上升幅度有区别。从曲线的后半断,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第(2)题主要考查解读数据表格的能力。这一类题目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归类,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年份。英美是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属。从表格中看,中印和英国的对比,“1830年”“1900年”是关键年份;英美的对比,“1900年”是关键年份。第(3)题考查对文字信息的归纳能力。工厂规模、产品销售、机器数量是分析问题的视角。第(4)题考查了新史观与历史辩证分析能力。从全球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发展,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从辩证的两分法看,工业革命带来的是双重后果。
  答案 (本题按层次给分,请同学们参照并比较)
  (1)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1分)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其他答案。(0分)
  (2)答案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6分)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2: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一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3分)
  20世纪初英国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1分)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2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0分)
  (4)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思路点拨】
  1. 对于世界古代经济文明,从目前的高考来看,基本没有单独命题。备考时注意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识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如古希腊相对发达的经济是其民主制度的基础。
  2. 对于世界近代经济文明,其考点包括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从高考来看,这部分知识覆盖率较大,命题视角多变,尤为突出对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新史观的考查,反映史学研究新动态。
  同学们备考时要注意把握四点:(1)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其基本线索,包括世界市场雏形的开始出现与拓展、基本形成、最终形成、深化发展四个阶段,其背后的推动力分别为新航路开辟与三次工业革命;(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内容与特点;(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4)将中国史放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整合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历程,分析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等变化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对于2012年的高考,这一内容仍是值得关注的热点,同学们要注意以下三个命题视角:(1)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演变而来,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国内与国际市场,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历史经验与教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又如何处理市场、资金、技术、国内环境等经济发展因素等,这与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联系密切;(2)科技革命对新成果的运用对我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启示;(3)从生态史观辩证分析工业革命的利弊,分析它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
  3. 对于世界现代经济文明,其考点包括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近几年高考来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是高频考点。
  我们备考时应把握如下几点:(1)分析、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斯大林模式,认识其转变的必然性,联系时代背景,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对比中国的改革来正确认识苏联改革的失败教训;(2)从经济制度创新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调整,并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政策,如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比较中得出关于改革的认识;(3)宏观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三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解其变革是时代发展、社会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新要求的必然结果;(4)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与美国自身目的的角度,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5)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其准备了条件,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是其当前的表现。从时间、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合作领域等方面比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异同点;(6)结合时政热点,把握中国在全球化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与其它经济区域集团之间的互动关系。
  经济史部分的出题往往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有三步——“一审、二判、三联,四作”。
  一审。要审清设问中的关键词语,它规定了具体的作答要求和答题范围。
  二判。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这是解题的关键。掌握六字要诀“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即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项间比”,即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并将之译成文字信息。
  三联。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次隐含信息。
  四作。据设问要求,紧扣材料,高度概括;注意答案时语言的书面化和有序化。
  
  【专项训练】
  1. 《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表明( )
  A. 雅典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B. 雅典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C. 雅典是当时地中海霸主
  D. 雅典人充当了海盗角色
  2.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大西近海一国” 指葡萄牙
  B. 该现象促成欧洲商业革命
  C. 该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D. 该现象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3. 以下是不同时期三角贸易结构图。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亚洲] [美洲] [金银] [欧洲] [香料、丝绸][金银、玉米、甘薯][玉米、甘薯][③][① ②] [欧洲] [非洲] [美洲][廉价工业品][黑人奴隶][金银、原料] [印度
  (鸦片)][英国
  (纺织品)][中国
  (茶、丝)]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4. 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的部分资金来自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赔款,铁矿石来自中国大冶铁矿。它投产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就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据此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
  A. 日本政府大力发展近代企业
  B. 日本的钢铁行业已经出现垄断
  C. 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对外侵略和掠夺
  5. 科技创新带来了职业的变革,下列近代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电影放映员 ②空姐 ③海员 ④网络管理员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①④③②
  6. 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形成原因不包括( )
  [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
  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
  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
  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
  A. 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 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 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7. 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最高点:1929年10月 386点][最大跌幅:89.4%
  历时33个月] [最低点:1932年7月 41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A. 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抑制了金融市场风险发生
  B. 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1930~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 1932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8. 对下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B.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C. 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D.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9.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 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 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10.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其中不包括( )
  A. 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B. 刺激投资和消费
  C. 限制私人资本发展
  D. 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
  11.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 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报刊发表的评论:“五年计划在四年内获得了真正卓越的成就,苏联像战时那样紧张地、创造性地建设新生活的基础,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下列关于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结果
  B. 实施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以工代赈,促进再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D. 农业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
  13.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A. 英国圈地运动
  B.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D. 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14.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先后成立,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
  A. 全球化
  B. 多极化
  C. 一体化
  D. 制度化
  15. 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种现象不能反映出( )
  A. 跨国公司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    
  C. 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了一定利益
  D.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16.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34年只能分别交换1. 5米印花布、0. 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17. 以下是英、德两国煤炭消费量的数据(单位:千吨),从此表中可以直接提取的信息是( )
  [年份\&英国\&德国\&数量\&指数\&数量\&指数\&1861\&77657\&100\&13957\&100\&1913\&189074\&244\&187000\&1340\&]A. 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
  B. 英国工业化水平高于德国
  C. 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D. 英、德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8. 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
  A.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 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C. 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
  D. 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19. 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下列关于文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抑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B. 其背景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稳定
  D. 扩大了世界贸易
  20. 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级很少的“M型”社会来临。对全球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因资本的扩张产生很多问题
  B.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
  C. 发展中国家不能以民族主权抵制全球化的到来
  D.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异于工业革命时代的殖民侵略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对迎接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列宁本人就承认:“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开支、增税和提高政府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王斯德《当代世界史参考资料》
  (1)苏俄在建国初期为什么“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是怎样进行生存斗争的?
  
  
  
  
  (2)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与凯恩斯学派在面对经济困难时所采取对策的异同?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1925年)
  [\&1913\&1920\&1925\&世界\&100\&93.6\&121.6\&欧洲\&100\&77.3\&103.5\&苏联\&100\&12.8\&70.1\&美国\&100\&122.2\&148.0\&日本\&100\&180\&\&世界其他地区\&100\&109.5\&138.1\&]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
  [时 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
  ——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材料三
  苏美战略核力量情况对比
  [时间\&洲际导弹
  (枚)\&潜射导弹
  (枚)\&战略轰炸机
  (架)\&苏\&美\&苏\&美\&苏\&美\&1963年\&100\&424\&100\&224\&190\&630\&1972年\&1050\&1054\&160\&656\&105\&445\&1974年\&1575\&1054\&720\&656\&140\&437\&1975年\&1618\&1054\&787\&656\&135\&445\&1979年\&1618\&1054\&787\&656\&135\&338\&]——人教版选修3《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 两伊战争的影响
  [\&石油储
  量位次\&伤亡人数\&对外债务
  (美元)\&直接损失
  (美元)\&伊拉克\&第6位\&死30万、
  伤60万\&800亿美元\&3500亿美元\&伊朗\&第5位\&死70万、
  伤110多万\&450亿美元\&3000亿美元\&]
  ——据人教版选修3《战争与和平》编制
  (1)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5年世界工业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2)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内外机遇?
  
  
  
  
  
  
  (3)材料三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有何变化?说明这种态势变化与两国国内的经济状况的相互联系?
  
  
  
  
  (4)两伊战争发生的经济原因?又造成什么经济影响?
  
  
  
  
  (5)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战争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筒编》
  材料二 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严重污染的铁矿石转至菲律宾,这个事件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
  ———赖余贵《污染转移与生态殖民》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是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 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晨,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二所言,你是否认为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有人欢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陷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他们从不同侧面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我们应当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学会做人的道理,认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结合几个例题分析。  例1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
期刊
以年度重要时事作为背景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近几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的典型特征。在背景呈现上,经济生活突出当年的经济热点与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政治生活侧重于我国民主政治的新现象与国际社会重要事件;文化生活偏向选择新的文化现象、文化与其它领域的交融;哲学生活转向自然科学、文学与艺术等领域。而在选项设置上均注重理论变式及与题干的关联,以增加试题难度。  一、选择时政视角,把握时政本质  例1
期刊
一、年代换算  例题 换算公元2010年、1911年、1894年的干支纪年。  点拨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用干支纪年法,它是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配合而来的。把天干、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且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60对。每60对一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换算方法
期刊
【经典例题】  例1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 “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从题中材料可看出奖励实业、鼓励工商是当时的创举。A项,资本主义
期刊
一、山地的形成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为大洋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期刊
【经典例题】  例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期刊
【经典例题】  例1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抗日战争后  解析
期刊
一、河流侵蚀类型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类型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2.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
期刊
【经典例题】  例1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期刊
【经典例题】  例1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传统观念的理解。解题重在分析材料中给出的关键词:“外人”“自己人”,说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