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a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品德课程根植于生活,“生活”是品德课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教育的灵魂,是新课程的生成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从“生活”这条主线出发,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深刻的生活体验中激起真正的思考,这就成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品德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品德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主阵地,品德课堂既没有语文的字词牵绊,也没有数学定理公式的约束,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课堂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那么,儿童品德来自于哪里,又该回归于何处呢?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也就成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品德课堂教学应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品德课乃是一门眷顾生命成长的课程,应该涌动生命的灵性,带给学生真实、丰富的体验。可是,我们以往的品德教学往往只局限于书本,学生被教师领着行,教师被书本牵着走,品德课堂根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
  如:在上一年级《好玩的冬天》这一课前,笔者设计了精彩的课堂,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为肯定能上出一节精彩的课。可是,事与愿违。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完全感受不到冬天下雪的快乐。为什么课堂的设想与实施会如此大相径庭呢?课后,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这里是南方地区,班上有一半学生是完全在南方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历过下雪,虽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外省,但也并非所有北方孩子都经历过下雪,而更為关键的是,班上所有孩子此刻正被南方地区的冬天所包围着,这里的冬天才是他们现在所熟悉的,笔者一味地按照课本去引导学生感悟下雪的冬天是多美妙,可是学生没经历过又如何去体验呢?经过再三思考,笔者决定将课本、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三者融合起来,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然后在另一个班进行二次教学。这次笔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怎样的冬天,怎样的冬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再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是下雪的冬天还是温暖的冬天,都有各自的特点,都能给大家带来快乐!这一次,学生都能围绕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道出了自己的真实体会,激发了热爱冬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能达成,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而确定教育的主题。铁一般的事实也告诉我们,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从而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因此,品德课堂教学只有源于儿童的生活,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才能使有效课堂成为可能。
  二、品德课堂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上应该更关注学生,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活动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亲身实践与体会、独立观察与思考、合作探究与再实践,发展了各种能力,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研究社会。
  例如:在《友爱残疾人》教学活动中,笔者把残疾人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活动引进课堂,通过创设“盲人走路”“单手穿衣”等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苦,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且让学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便,一些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很多努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够做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残疾人那種不屈不挠的精神,唤起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与敬佩之情。
  模拟实践活动是实施有效品德课堂的重要手段,它强化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两者的关系,使得课堂更加贴近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同时使得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了社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理解和感悟中获取经验,接受洗礼,逐步提高自身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品德课堂教学应回归到儿童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结束,而只是一个短暂的停顿,是学生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品德课堂只是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一块翘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为重要。如果对儿童的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的话,那么,不管品德课上得有多精彩,教学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我们应当让品德课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去观察、聆听、体会周围的一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将在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学生对社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交通安全事故是威胁中小学生人身安全的一大杀手,如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守法,这是笔者在执教《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主题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了通过这节品德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课前笔者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到街道上观察与体验。课堂上,通过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让学生体验到怎样才算安全过马路;通过模拟当“小交警”活动,让学生识别红绿灯的作用,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如果这节课就只按书本内容进行说教,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又怎能真切地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呢?如果对学生进行了40分钟的教育后就简单画上句号,那这节课的意义又何在呢?所以笔者通过让学生“识别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生活”这一大熔炉中获得了深刻体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落实了行为,让学生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这节课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同时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而且是长效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的确,40分钟的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要实现有效课堂,必须把课堂拓宽到社会层面上去。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社会,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那样学生对生活、对社会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和行动,那样才能真正散发出课堂有效教育的魅力。
  没有高效的课堂,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品德课是一门基于情境、基于生活的课程”,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在教学上,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内容,以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多种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只有真正做到让品德课堂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才能让儿童在真实具体的生活中明白道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持久,那样品德课堂才能散发出迷人的馨香。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班级管理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管理模式,多探索、多创新。班主任要善用表扬和激励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班级;密切与家长联系,共同进步;赏识教育,挖掘学生心灵的亮点。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班主任只有全面把握、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并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教师才能有效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成败,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制定与落实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得出的教学反思来研究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和落实情况,对今后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小学体育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跳绳项目逐渐走进体育教育的考评中。开展跳绳项目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意识。将跳绳项目课程化,有利于学生练习的系统化,同时有利于打造学校特色。文章以从化希贤小学开展跳绳项目为例,阐述跳绳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体系构建  从化希贤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
摘 要: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做好小升初衔接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稳步成长。面对小升初中小学生的各种问题,笔者分析了家长、学生自身和家庭等背景问题,只有对小初衔接的问题有了正确的归因,才能提出恰当的对策。笔者将品德的《成长记录册》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资源整合,着力于化解心理压力,提前感受初中氛围,实现小初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身心成长。  关键词:小学过渡;
摘要:学生的社团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建设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团的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内涵发展。文章论述文化德育的内涵及其价值,以及学生社团建设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提升,指出依托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德育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团建设;学校文化;德育功能  学生社团是学生德育生活的
摘 要:在研学后教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文章结合番禺区沙湾京兆小学开展“导、研、促、评”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阐述在研学后教中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对学生做好说教工作,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學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摘 要:深度学习理念下,英语绘本阅读的问题链是教师将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串成链,引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学生从封面预测、图片环游、代入角色、联系生活等入手设计问题链,深挖故事细节,深究故事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深探故事的人文价值,在问题链的引领下,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问题链;英语绘本;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深度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知识的探讨和求知过程,通过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寻找材料、培养习惯、发展思维四个方面进行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核心素养培育,能生动形象地展示问题的本质,更能渗透数学思想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阅读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学习上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上,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直都被重视。经过近几年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文章以统编教材的教学为背景,从深度提取文本信息、多维度发掘文本内容、拓展阅读内容三个方面来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能力;整本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它给重在灌输、稍显沉闷的传统课堂带来了活力,大大降低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重视生生互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文章以笔者小组合作教学经验为探讨,希望从如何在小学语文中低段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这个问题上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低中年段;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