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教学要义:真实、完整、有效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情景;境地”。情境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场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欲望,激活思维。在所有学科中,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在情境教学的应用与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一开始的不自觉的教学手段,到成为引领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全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语文情境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乃至跨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意味着学习者面对真实的环境,能够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的表现”。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情境不再是简单地运用实物、视频、音乐、语言等手段营造出的片段式的想象氛围,而是一个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连续的动态的客体,可以不断帮助学生还原知识产生与运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同样也建议教学要“创设更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真实”“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富有意义”“逼真”等内涵要求,凝练出了新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情境的“特定”要义:真实、完整、有效。
  一
  《庖丁解牛》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职业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收录的一篇经典文言文。文章借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寓言故事来阐述庄子的“养生之道”,既有精彩的场面描写以及生动形象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又体现了庄子的思想之美,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中职二年级影视技术专业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理解文中大部分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但是对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以及寓言寓意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难以将庄子的思想运用于生活实践。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可确定为:复述庖丁解牛的精彩场面,把握庖丁人物形象特点;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语言之美;多角度解读文章寓意,领略庄子思想之美。据此,可创设如下贯穿教学始终的真实、完整、有效的教学情境。
  [导入]小张是中职影视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也是学校电视台的兼职节目制作人,最近他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将《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拍摄成为一个电视短片,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位同学,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赏技]小张读了几遍《庖丁解牛》,准备拟写一个拍摄提纲。请你和小张一起完成。
  [悟道]一部优秀的电视短片仅仅有故事和镜头是不够的,还要能够给观众带来人生启迪和思考。小张反复研讀《庖丁解牛》后,发现之前提炼的关于“养身”的主题不太恰当。请大家一起来帮他判断。
  [致用]作为本片的最终导演,小张在思考,庖丁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难道只有按照规律办事吗?和小张一起体验了拍摄过程,请说说你的体会。
  二
  学习语文,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学生在学校所‘获得’ 的很多学科知识或技能,之所以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关键就在于学校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过于人为地简化和抽象化,丧失了和现实生活的链接。”因此,基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的语文学习情境,才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需要,才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真实的情境,并不仅仅是当下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过的,也包括学生在当下和未来可能会经历的场景。语文教学情境包含职业生活、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情境。其中,职业生活情境是指向学生专业学习及职业生活,体现职教特色的情境。《庖丁解牛》这个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学生的职业生活联系紧密。中职二年级影视技术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方向涉及摄像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拍摄电视短片,是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未来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以学生熟悉和未来从事的职业情境代入文言文的学习,原本让学生头疼的文言文成了解决工作问题的学习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紧密。学生平时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对拍摄电视短片的流程和要领已有了一定了解。拟写拍摄提纲、选取重点镜头、提炼电视短片主题等,都需要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唤醒已有的专业学习经验,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的问题,进而实现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三是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联系紧密。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筹划电视短片的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庖丁解牛》的内容和寓意又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谈体会的环节就是将文本、专业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对话的过程,符合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需求。
  三
  目前的情境教学更多的是利用图片、视频、表演、问题等资源或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或实施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营造出有利于教学的场景和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仅凭一个情境导入,或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个缺乏内在逻辑关系的碎片化的情境,很难架构起情境与整个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持久化、聚焦化,正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所提出的“要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都能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语文教学应紧扣教学内容,分析、提炼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与情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这些情境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之间的适切度,用情境带动语文学习,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推动学习走向深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的整体性和严密性。   教学情境的完整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所有的情境不应该毫无关联,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将整体的大情境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每个教学环节的情境都是大情境下的分场景(情境),每个分场景(情境)又与各自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学语用文。《庖丁解牛》教学的主情境是根据文本拍摄一个电视短片,具体教学时每个环节学习任务的提出都应紧紧围绕拍摄电视短片的情境,环环相扣,共同发力。拟写拍摄提纲、提炼电视短片主题、谈谈拍摄体会的情境既各自指向某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又从属于拍摄电视短片这个主情境。其次,所有情境之间还要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拍摄电视短片这个主情境分解出来的分场景,应该能还原制作电视短片的主要流程或技巧方法,这些流程和方法之间依次推进,其对应的是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赏技——悟道——致用”是按照解读文本的逻辑顺序呈现的,而每个步骤的情境是按照拍摄电视短片的逻辑顺序设计的:完成拍摄提纲是拍摄电视短片的基础工作,提炼电视短片主题是提升电视短片内涵和品位的关键工作,谈谈拍摄体会是对拍摄工作的总结和反思。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是理解《庖丁解牛》文字美和思想美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一个个形成递次关系的分场景的引领下,掌握思维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和专业知识、技能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無论创设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真实,是为了“容易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真实需要”,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完整,是为了不断帮助学生还原知识产生与运用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果说真实是情境教学的前提,完整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有效则是情境教学的旨归。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性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点。
  一是情境即任务(问题)。“‘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要培养解决现实生活中语文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内容就应选择现实生活或未来生活中典型情境中的典型问题,形成典型任务。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载体的情境,不仅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特定的场景,而且是要在这个特定场景中包含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以及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现实条件。将《庖丁解牛》拍摄成电视短片是需要完成的情境任务,正确解读《庖丁解牛》文本则是完成拍摄任务的条件。具体来说,拟写拍摄提纲、提炼电视短片主题、谈拍摄体会,以及选择哪些拍摄镜头、提炼什么主题、获得哪些启发等,都是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条件则是语文学习内容,如梳理内容、分析人物、赏析语言、学习手法、概括寓意等。“赏技”环节,“读了几遍”指明要反复阅读,拍摄提纲表格中的各个项目明确了解读文本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悟道”环节,“给观众带来人生启迪和思考”交代了主题的取向,小张对“养身”主题的质疑启发同学深入思考和辨析;“致用”环节,“只有按照规律办事吗?”提示了文本中暗含的多元答案,“体验了拍摄过程,请说说你的体会”指出要联系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经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
  二是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作为一种方法,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的任何情境都应该指向于文本学习。为《庖丁解牛》制作电视短片这个情境任务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也就是说,整个《庖丁解牛》的教学,是在与专业、职业相关的真实情境任务驱动下,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读学习资源《庖丁解牛》,以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识与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的过程。其中,完成拍摄提纲这个情境的实质任务是文本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填写提纲的过程就是理解内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梳理重点的实词虚词、句式、文化知识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人物经历,概括出寓言大意;运用想象还原,用现代汉语复述庖丁解牛的场面;运用反复诵读以及删、替、改等方法,品析描写庖丁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提炼电视短片主题这个情境的实质任务是解读寓言的寓意。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在传承文化。庖丁解牛,惠王得了什么“道”?这个问题涉及庄子的思想主张,是教学的难点。庄子是借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也涉及庄子的文风。很多人将这篇文章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就是没有将文本放到《庄子》原文中去考察,也没有联系庄子的文风。上一个环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立足于庖丁的技术,这个环节想要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其难点在于读懂庖丁的解牛之道。学生需要抓住“牛”和“刀”的寓意以及庖丁不同于其他厨师的“解牛心法”,辨析“养身”还是“养生”,弄清庖丁解牛和养生之道之间的共通之处,探寻出“道”的内涵,领会庄子的哲学思想。最后,谈拍摄体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思想,结合生活经验,正确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见下表)
   这个情境任务引领下的《庖丁解牛》教学,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在品味语言艺术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从文字和思想上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这个真实、完整、有效的教学情境与文本学习结合得自然贴切,达到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目的,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学情,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如,围绕《庖丁解牛》的主题,创设从文中寻找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的个人生活情境;以有效、有趣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创设有利于消除文言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学科认知情境;等等。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立项编号:D/2020/03/54,课题主持人:张艳),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中职语文素养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azy20005,课题主持人:张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虚”本为心斋,人的心灵就是一所大房子;庄子说“虚者,心斋也”。一个真正的诗人,往往能够从务实的繁杂琐屑中挣脱出来,去务虚,经营心斋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李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这就有了成就伟大诗人的前提——压抑,这符合弗洛伊德所讲的把被压抑的欲望变成高尚情绪而为他人共同欣赏的原理。李贺的勤奋又是出了名的,再加上他天资聪慧,于是他就成了诗歌的传奇。心斋所蓄,思考与想象难以避免;思考與想象的东
期刊
时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虽然已经走向了考查具体情境与典型任务的路径,但是不管命题如何的呈现,对素材的选择、提炼及运用始终是制约考生进行宽度拓展与深度挖掘的一个瓶颈问题。《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计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以及“有创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鲜
期刊
确定素材之后,选好视角,写活人物,溢出情思,是使写人记叙文引人一读的妙招。《山乡篾匠》就是一篇运用这些章法的佳作。  【名家示范】  山乡篾匠  李 汀  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
期刊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近年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何谓“传统文化”?据《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有“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具有特点”之意,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传统文化”可大致理解为历史流传下来而有鲜明特色的,由某个国家或某类群体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结合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华传统文化可
期刊
一、对小说课教学逻辑的基本认识  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所谓教学逻辑,是指教师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基础形成的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序列安排的构想。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教学逻辑包含三个要素:学科逻辑、学的逻辑、教的逻辑。学科逻辑关注学科本质,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又包括学科认知方式,即“学什么”。学的逻辑关注学生认知主体性,是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合理顺序,即“怎么学”。
期刊
余应源先生指出“言语形式”包含“语言形式、交往活动方式、表现形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写作行为本身是“听、说、读、写”这四种“交往活动方式”中的一种,同时指出“言语行为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技能训练”“相应的技能训练,是使知识演化为能力的中介、桥梁”。而所谓“随文微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写作素材,并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创造的依据,帮助学生进行即时模仿、创造性运
期刊
【文本课程定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初由《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首古典诗歌构成。2019年版的教材中,以杨万里的《插秧歌》替换了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编者之所以作这样的替换,或许是认为《插秧歌》的内容与情感更切合该单元的“劳动”主题。  在第二单元的“导语”以及“学习提示”中,两首诗歌的主题被预设为“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缺乏对该主题的正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1996)之后,国家层面首次将原来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原来的全部必修课改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并尝试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中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政策话语从过去的“教学”走向了现在的“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开始真正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课程问题,如,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什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以专题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思辨性阅读的能力表现是评价阅读效果的基础,思辨能力的训练,不应仅仅是那些典型的思辨性文本的“专利”,而应该“如盐入水”,融入一切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之中,做到“无孔不入”,以此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  而这样的阅读教学无疑给教师们出了难题
期刊
中国诗坛因为有了网络而蓬勃繁荣,中国诗人因为有了网络发表作品更容易更快捷。但是浏览中国网络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明的诗人并没有写出紧贴灵魂、令人感动的作品来。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游离在生活之外,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关起门来玩文字游戏。就是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说的“情怀是空洞的,心灵是缺席的”那种状况,读者从中找不到闪亮的东西,情感虚假,思想肤浅,境界狭窄。女诗人衣米一的作品却从网络诗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