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hu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更面对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除了一些常规的课堂训练、或者课后作业外,能不能寻找一些途径,让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在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这方面更有实效性一些。
  为了改变现阶段高中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科的现象,为解决农村学校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中做了一些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收到了一些效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做一个梳理,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以期收到更为良好的效果。
  因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学生,因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抑或学生本人对阅读兴趣的缺乏,导致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没读过经典名著。对四大名著中熟悉的只有《西游记》,而且这种熟悉还仅限于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的;知道鲁迅也仅因为是书本中曾学过而已,想要对鲁迅或鲁迅的作品有更多的了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他们知道狄更斯、托尔斯泰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同样因为阅读上质和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表达时无话可说,辞不达意,或者根本就失去了运用语言去表达内心感觉的意愿。因为表达不好,就破罐子破摔,更不愿去表达,从而导致在必须要表达时,无法表达,或者说无法准确地表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愿意开口去说,愿意动笔去写,愿意敞开胸怀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情绪,决定从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做起。于是设立了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虽说是演讲,但效果当然不可能与真正的演讲相提并论,因为面对的毕竟是一群大数人未上过演讲台的人,所以这里的演讲自然与真正意义的演讲是有区别的。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收到了一些效果:
  一、学生的表达欲望变强了
  因为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这一活动的参与者是每个班的全体学生,这就成了不是仅做个看客那么简单的事了。人人都要上台,人人都要参与进来,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局外人,而这种全员性正是当初设计这个活动时所特别考量的。正因为全员的参与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这个前提下,学生“被逼着”主动起来了。想到自己也要上台讲,而且是在他们看来并不短的三分钟,这就促使他们要去找寻好文章,或者说让自己不能在同学面前丢脸的文章,从而各种名著经典成了他们的选择。在这种被动学习之下,终于开始主动去搜寻各种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多了,自己的感悟力提高了,因为自己选得好,受欢迎,那么兴趣也就有了。同时,对别人的文章也更多地去思考与评价。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对文章的鉴赏力提升了,表达力也慢慢提高了,知道了文章可以这样写,话可以这样说。
  二、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选出或写出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甚至去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一个学生为了做关于板蓝根问题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几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提高了评价、分析能力
  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是高中生必备的素质。但由于目前面对的农村学校的高中生大都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致使他们看问题常常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针对这一弱点,在演讲活动中加强了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讨论,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在多听、多看、多学之后,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
  四、锻炼了表达个人意愿的胆量
  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曾有一位女生,在她第一次演讲时慌乱异常,声音小得几乎无人能听得清,眼睛只盯着演讲稿,与台下的观众完全没有眼神的交流,恨不得马上就结束演讲。当同学评价她的演讲不知所云时,她脸红着,几乎是哭着说:“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她在后来的周记中写道:“尽管我花了近二个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讲时仍大段大段地忘记了,最后只得读稿。”而就是这样一位女生,后来变得口齿伶俐,潇洒从容。
  五、培养了完善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演讲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演讲过程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有不少方面需要改善。比如,大多数学生还是去现成的文章而不自己动笔写,在表达上还很难做到传神,等等。但学生感到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好处,他们胆子大了,敢说了,战胜了自己。
其他文献
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不少言行隐藏着许多可贵的闪光点。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爱心去发掘出他们言行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的种种善意的期待和爱中,增强自信并走向成功。  班里有这样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是很个性的女生,之前有老师提醒说你千万别惹她,她会在课堂上给你捣乱。听到这样的评价,先是慌了,但是又仔细想了想,她不能批评,但可以鼓励呀。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学习成绩一般,但她的字写得不错。于是就这一点,
期刊
借代又叫“换名”,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通常情况下,名称替代总是一次性完成,而本文所谈及的却是两次完成,即借代中还有借代,而且两次借代的方式还不一定一致。  一、借代方式一致的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期刊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一些传统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课堂。在一些地方大部分的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严重地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往往事倍而功半。这既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形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情绪。  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
期刊
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要求学生在考前背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么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非常重视中学生的写作。今天大部分的中学生写作基本技能低下,作文教学的质量不高,这已引起教育界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部分中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甚至对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都不知道,对一些文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更是知之甚少。到上作文课时
期刊
听到同组的老师在讨论“学案式”教学,觉得学案的设计束缚手脚,还有的老师认为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学案式”教学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案”的编写水平,所以一定要编好“学案”。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教材深入钻研,对教学的流程要深思熟虑,对学生要全面仔细地了解。教师对学案
期刊
诗歌鉴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从学生答题反映的问题看,最主要的还是看不懂诗歌,不能从诗歌语境出发进行具体分析鉴赏。其实现在很多诗歌鉴赏的题目就是考察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没有进入到鉴赏的层面,有人叫做“前鉴赏”。下面就谈谈读懂古诗的一些方法、门径。  诗歌是由意象组成的,读诗就要紧紧抓住意象及其组合关系。如何扣住意象来读懂诗歌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期刊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甚少。从本质上讲,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相联系。其中,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语文课程作为
期刊
如果就写景而言,《荷塘月色》也许并不算特别,一个非常普通的荷塘,几句简短的描写,怎么就会成为名篇呢?其实《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写景,而在于作者极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委婉曲折的表达。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记录者,是作者心理活动的记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作品的研究者应该把作品视为当下活动着的思想来看待,而不应将其视为已经物化的僵死的物体来对待。弄清作者的思想过程,把握他的心理轨迹,不仅有利于把握作品
期刊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常常自已问自己。我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我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对学生既不过分严厉,也不一味姑息;我的教学成绩一向很好。扪心自问,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个优秀教师。  但是,在我读了《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之后,我再问自己:“我是一个优秀教师吗?”我却不敢,至少不是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一个优秀教师了。  菲利浦·比格勒——他把课堂变成了一个虚拟时间机器,激励学生展开
期刊
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还作文以“人”性,还作文“生活”的本质,旨在建构和实现生活的审美工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但要结合美术构图、音乐要素作文,更应适应当今关注心灵的内宇宙运行的趋势,将心理学与文史哲等学科进行整合。从而使师生突破学科本位思想,从传统的作文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审美活动大胆地向广度、深度发展;并突破思维定势,促进思维的自我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创造能力、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