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对文化艺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类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背景,探讨艺术类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艺术高校;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被视为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大经济领域之一。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十七大”以后,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把文化建设摆在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又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这对文化艺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类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背景,探讨艺术类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方法。
一、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界定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除掌握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具备一些与之相对应能力的人才。[3]而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就应该是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及资源优势,各个二级学院在课程设置中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以艺术理论教学及艺术技能训练课程为主,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为辅,建立起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懂艺术,会经营、善策划、能核算、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要素的复合型人才。[4]
二、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学科交叉跨界成为了教育与科研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艺术类高校中一些专业也开始尝试整合全校艺术师资资源和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高端人才,不断思考与探索开创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局面,表现在教学、训练与实践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一是建设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设置在一年级,以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为目的。二是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多设置在一、二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三是建设专业发展的关联性课程,也就是一些学科交叉性课程,艺术理论、技能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这些课程多设置在二、三年级,着重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延伸,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市场洞察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等。四是建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设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于地方发展定位的社会需求。
(二)建设团队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师资”队伍的构成情况。“师资”队伍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两个方面。首先,从教师队伍情况来看,近年来艺术类高校对于专业教师的选拔偏向高学历、丰富经历与经验方面。专业课程中会开设一些模块式课程,其中也有一些交叉性课程,通过将专家引进校园,引入课堂的形式,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讲师,打造理论与实务“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组建学生助教团。学生助教团由专业技能好,应变能力强,精力较充沛,做事积极主动,热爱专业的学生担任,一般从较高年级的学生中选拔。
2.“师资”队伍成员的分工。教师队伍的工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这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阵地,主要是艺术技能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强度,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决定。三是组织学生完成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实践作为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是部分,一般专业教师就担任其中的组织领导工作。学生助教团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协助教师完成课堂内的训练课程;二是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外的训练,如早功。
(三)创新实务培养方式。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加强专业表演、展览等校内实践环节之外,有的还充分利用了政府、企事业等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探索建立“高校——实务部门”机制。目前,有一些艺术类高校的专业实践活动采用理论与实训“渗透式”结合代替传统的“衔接式”结合方式。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衔接式”结合方式一般为“模块式教学”,先进行理论教学,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为了淡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消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做到互相渗透,融合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同时理解接受,当然前提是该专业学生拥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且形式多样。
三、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度不高。跨学科融合下的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艺术技能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市场学等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打破各自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课程知识和课程体系尚处于简单的叠加或组合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融合,更没有在打破两个不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点。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身还没有找到一个将艺术技能与艺术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科知识的接受程度比较低,部分学生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老师所授知识,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对跨学科知識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务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的实务培养模式为一种简单的“高校——实务部门”机制,包括实务部门为学院提供实践的机会, 学院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到学校授课的制度。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缺乏相应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院与实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实习基地关系,学院与某些部门之间的合作存在偶然性。即使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也大多缺乏锻炼的连续性。二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锻炼,主要是针对专业能力进行的,对于专业能力以外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以及协调能力的锻炼极少。 (三)学生对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认识不够。目前,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实务训练中更快了解专业,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也给部分学生造成错误引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注重实践,不注重理论,尤其是像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看似与专业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二是由于学生经常参加实践活动,心态上有一些波动,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出比较浮躁的态度。
(四)教师梯队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师知识体系模块化比较明显。跨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教师知识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专业,而是通晓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目前对于一些交叉性学科或是交叉性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随着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由原来的技能老师转型二来,或者招聘毕业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市场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要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艺术专业熏陶,要么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从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以外的其他知识,因此导致教师无法将艺术理论及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四、促进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豐富学科融合的渠道,提高“师资”团队的水平。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是鼓励校内教师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质量提升。鼓励专业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申报跨学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寻求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点。二是通过校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合作办学等方式,寻求与周边大学、企业等的合作。如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与周边大学建立起师生的互访交流。从教师的角度看,可以开展专业研讨、讲座、课题合作等项目,相互学习教学管理中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可以通过交换生、训练营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三是学院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以访学或是参加培训的形式查缺补漏,找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效结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搭建平台,寻求办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高校进行合作,为专业教师长期培训或是拓展研究领域提供条件。
(二)完善“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目前,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模式多为一种简单的“高校-实务部门”机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定的互动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未来艺术类高校应以联合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探索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一是学院结合实务部门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二是支持学院与实务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教学训练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三是努力实现定制化培养,学生不仅每年可以定期到定制部门实习,毕业后将直接到定制部门就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统一。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是开展实务活动的基础,实务活动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次,建立明确的实务活动参与制度,保证大学生基础学习的机会。大学一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知识建设年,应该控制好学生参与实务活动的数量,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尤其在大一上学期应该减少甚至禁止学生参加各种实务活动,大一下学期可以适当参加,让学生有一个渐进适应的过程。大二、大三作为学生参与实务活动的主要阶段,学院应该合理安排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活动。大四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参与实务活动要有目的性。
马峰.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 年 12 月第 10 卷第 4 期
李拓夫.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音乐.2016年6月号 (下)
张磊.新形势下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8-23
张磊.新形势下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8-23
参考文献:
[1]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第8期(总第756期)
[2]魏清沂.武晓红,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研究——立足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培养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07-10
作者简介:张磊,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以及艺术管理。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Y359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艺术高校;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被视为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大经济领域之一。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十七大”以后,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把文化建设摆在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又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这对文化艺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类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背景,探讨艺术类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方法。
一、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界定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除掌握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具备一些与之相对应能力的人才。[3]而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就应该是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及资源优势,各个二级学院在课程设置中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以艺术理论教学及艺术技能训练课程为主,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为辅,建立起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懂艺术,会经营、善策划、能核算、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要素的复合型人才。[4]
二、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学科交叉跨界成为了教育与科研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艺术类高校中一些专业也开始尝试整合全校艺术师资资源和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高端人才,不断思考与探索开创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局面,表现在教学、训练与实践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一是建设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设置在一年级,以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为目的。二是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多设置在一、二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的。三是建设专业发展的关联性课程,也就是一些学科交叉性课程,艺术理论、技能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这些课程多设置在二、三年级,着重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延伸,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市场洞察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等。四是建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设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于地方发展定位的社会需求。
(二)建设团队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师资”队伍的构成情况。“师资”队伍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两个方面。首先,从教师队伍情况来看,近年来艺术类高校对于专业教师的选拔偏向高学历、丰富经历与经验方面。专业课程中会开设一些模块式课程,其中也有一些交叉性课程,通过将专家引进校园,引入课堂的形式,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讲师,打造理论与实务“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组建学生助教团。学生助教团由专业技能好,应变能力强,精力较充沛,做事积极主动,热爱专业的学生担任,一般从较高年级的学生中选拔。
2.“师资”队伍成员的分工。教师队伍的工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这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阵地,主要是艺术技能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强度,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决定。三是组织学生完成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实践作为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是部分,一般专业教师就担任其中的组织领导工作。学生助教团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协助教师完成课堂内的训练课程;二是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外的训练,如早功。
(三)创新实务培养方式。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加强专业表演、展览等校内实践环节之外,有的还充分利用了政府、企事业等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探索建立“高校——实务部门”机制。目前,有一些艺术类高校的专业实践活动采用理论与实训“渗透式”结合代替传统的“衔接式”结合方式。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衔接式”结合方式一般为“模块式教学”,先进行理论教学,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为了淡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消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做到互相渗透,融合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同时理解接受,当然前提是该专业学生拥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且形式多样。
三、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度不高。跨学科融合下的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艺术技能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市场学等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打破各自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课程知识和课程体系尚处于简单的叠加或组合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融合,更没有在打破两个不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点。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身还没有找到一个将艺术技能与艺术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科知识的接受程度比较低,部分学生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老师所授知识,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对跨学科知識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务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的实务培养模式为一种简单的“高校——实务部门”机制,包括实务部门为学院提供实践的机会, 学院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到学校授课的制度。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缺乏相应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院与实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实习基地关系,学院与某些部门之间的合作存在偶然性。即使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也大多缺乏锻炼的连续性。二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锻炼,主要是针对专业能力进行的,对于专业能力以外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以及协调能力的锻炼极少。 (三)学生对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认识不够。目前,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实务训练中更快了解专业,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也给部分学生造成错误引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注重实践,不注重理论,尤其是像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看似与专业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二是由于学生经常参加实践活动,心态上有一些波动,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出比较浮躁的态度。
(四)教师梯队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师知识体系模块化比较明显。跨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教师知识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专业,而是通晓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目前对于一些交叉性学科或是交叉性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随着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由原来的技能老师转型二来,或者招聘毕业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市场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要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艺术专业熏陶,要么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从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以外的其他知识,因此导致教师无法将艺术理论及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四、促进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豐富学科融合的渠道,提高“师资”团队的水平。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是鼓励校内教师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质量提升。鼓励专业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申报跨学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寻求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点。二是通过校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合作办学等方式,寻求与周边大学、企业等的合作。如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与周边大学建立起师生的互访交流。从教师的角度看,可以开展专业研讨、讲座、课题合作等项目,相互学习教学管理中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可以通过交换生、训练营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三是学院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以访学或是参加培训的形式查缺补漏,找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效结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搭建平台,寻求办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高校进行合作,为专业教师长期培训或是拓展研究领域提供条件。
(二)完善“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目前,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模式多为一种简单的“高校-实务部门”机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定的互动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未来艺术类高校应以联合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探索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一是学院结合实务部门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二是支持学院与实务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教学训练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三是努力实现定制化培养,学生不仅每年可以定期到定制部门实习,毕业后将直接到定制部门就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统一。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是开展实务活动的基础,实务活动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次,建立明确的实务活动参与制度,保证大学生基础学习的机会。大学一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知识建设年,应该控制好学生参与实务活动的数量,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尤其在大一上学期应该减少甚至禁止学生参加各种实务活动,大一下学期可以适当参加,让学生有一个渐进适应的过程。大二、大三作为学生参与实务活动的主要阶段,学院应该合理安排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活动。大四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参与实务活动要有目的性。
马峰.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 年 12 月第 10 卷第 4 期
李拓夫.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音乐.2016年6月号 (下)
张磊.新形势下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8-23
张磊.新形势下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8-23
参考文献:
[1]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第8期(总第756期)
[2]魏清沂.武晓红,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研究——立足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培养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07-10
作者简介:张磊,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以及艺术管理。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Y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