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珍品——田黄石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de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底,历经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由于材质呈现黄色而得名,是寿山石系中的珍品,素有“石中之王”的尊号。又因它含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富贵色)的寓意,具备细、洁、润、温、凝、腻之六德,故又称为“帝石”。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视为“石中之王”,俗语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一说。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定数量、形态各异的田黄石,在此选其几方,以窥其一斑。
  
  清狮钮田黄冻石印章
  
  
  此印为正方形狮钮印章,高3.2厘米。印钮雕成卷曲卧伏的狮子形,嘴唇紧闭,隆鼻,头自然向后平视,双目圆睁,两耳下垂,肥硕的前爪粗壮有力,身上的毛发雕刻细腻,顺着身躯呈流线型梳理得整整齐齐,未制印。此印章材质为田黄石中的上品——田黄冻石,全石通体明透,光芒内敛,似蜂蜜凝固,且饱满晶莹润泽,质地细密幼嫩,上手稍作摩挲,摩擦处即现油光水滑,给人以一种油腻的感觉。
  另一素面未雕琢的冻石田黄,在质感上相同,光润嫩滑,当为田黄石中的珍品。
  自然形态的田黄石一般呈鹅卵形状,此印为方形,应是后期加工锯成,谓之“解石”,前人有“解石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这是因为田黄石很难从外表看出其色调是否表里如一,锯开后也许数倍增值,也许价落万丈,该石印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实属难得。
  
  清田黄方章一对
  
  中国印章的美学表现在篆刻、印钮装饰和印材的品质三方面,名贵的田黄石与印章结缘,不仅丰富了印章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使田黄自身的价值倍增,由于其珍稀和昂贵,成为独立的一类印章石品种。
  这对印章均为方形,其中一方章高6.1厘米,上浅浮雕刻有山水树木,一人斜靠在树旁小歇,另一方章高6厘米,浅浮雕刻山路溪流,一老翁持杖立于半山坡远眺。两印均未刻字。
  
  清田黄扁章
  
  田黄石在雕刻时,往往为了不减少分量,多以自然随形为主,以浅浮雕技法,这样可以尽量不减少石材的分量,同时也满足了艺术的要求。图4这方田黄扁章,高5厘米,就随其材料的自然形态,以浅浮雕的技法,雕琢出山石、房舍、草木。
  
  
  田黄石是从山上母矿中分离出来,经漫长的雨水和溪水冲击,沿沟溪经无数次滚落,最后流至田中,在这运动过程中,外表难免会受到损伤,出现一些裂纹。而这些裂纹埋藏在土壤里,受氧化铁渗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纹,因此格与无棱角是田黄石特征之一。
  
  清田黄根扁章
  
  下坂一带的田黄石,因处坑底,缺乏水冲性,故石质透明度较差,多为桐油色、暗赭色,纹理较粗,色泽暗淡。此枚田黄根扁章(图5),高7.3厘米,石材质地是田黄石中的下品,以石材的自然形态,用浅浮雕的技法,雕刻了山石、树木、茅舍和人物等。石上雕刻的三个人物,各具特色一人在树下打果,身边已堆满了果实,另一老翁持杖在半山腰缓慢前行,还有一渔翁在柳树下,头戴斗笠,坐在小船上垂钓,好一幅乡村野趣的画卷。
  田黄石的鉴定一般主要从细、洁、温、润、凝、腻等六个方面入手,田黄质地细密幼嫩,结构紧密均匀,虽然田黄石质较软松,但也较坚实。色泽沉着而不轻浮,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滋润,饱满晶莹润泽,不干涩。像在光的照射下,其反射出的光不像珠宝钻石那样直接,而是好像再透过一层“水晶蜡”折射出来一样,有一种内向收敛的感觉,光芒内敛。最后稍作摩挲,石头的光滑处就会有油光,给人一种油腻的感觉。
  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历来价格不菲。文人学士都认为收藏或使用田黄章,比珠宝、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相传田黄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是凤凰鸟蚤所变……据说史书还记载有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玉玺。末代皇帝溥仪仓皇离宫时,不带其他珍宝,单单将一枚“三连章”田黄石缝在棉衣里,带出皇宫。这些传说无疑给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传入中国,在唐太宗以及后来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前后大约兴盛了200多年,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一座景教塔。  而在中国西安碑林,还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考证,这碑正是在周至县大秦寺里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景教碑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
期刊
金石振声 西泠举槌——西泠印社五周年庆典拍卖12月18日杭州启幕    日前,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之中,也是西泠印社继国家级社团、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称号,标志着西泠印
期刊
王立军,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收藏与鉴定方向:青铜器、佛造像、明清陶瓷。    在收藏界,王立军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随着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寻宝》节目的播出,作为该栏目专家组组长的王立军,更是以准确的鉴别能力和率真敢言的魄力树立了一个
期刊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梅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常用题材。梅花居花中君子之首,它斗霜雪抗严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文人常将它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不屈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人们借梅抒情怀,叹国恨,喻人格。寄闲情,有诗为证:  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北宋时王安石有《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期刊
在唐代,长沙窑以漂亮而新颖的釉下彩绘独步一时。今日,它成了收藏者十分看重的藏品。但釉好、彩好、画工好、品相好的上品,实在难得,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能遇到三好、两好乃至一好的残件、瓷片,也是一件乐事。笔者收藏长沙窑多年,但看到那些有特色的瓷片,仍然难以割舍。现选择几件花鸟画瓷片与藏友们共赏。    青釉褐绿彩宝相花碗底    宝相花是佛教象征性花卉,由莲花变体而来,在唐代十分流行。碗底四个桃形莲瓣
期刊
吉安,宋代名吉州,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名吉州路,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再改称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意取“吉泰民安”之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吉安路成为吉安府。    吉安地处江西中部,赣江自南向北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贸兴隆,经济发达。唐代,吉州府城就是全国32个中心城市之一,宋代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商业贸易的中心。吉州手工业发达,永和窑位于永和镇,
期刊
这枚双凤镂空花钱为青铜质(泛白),直径5.6厘米,重量51.4克。  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无缘无穿。此钱的双凤图案一直延伸剑周边的边缘,在凤尾处甚至出现了齿边。同时,从镂卒的布局来看,离周边的距离也不一致。很明显,这枚化钱无外缘。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中穿,既不方,也不圆,其实并不是特意制作的穿,而是两只凤凰翅膀的间隙。由此,笔者认为,这也是一枚无穿的钱。当然,作为镂空钱,每个孔洞都可以起到“穿
期刊
提起古代绘画,人们谈论更多的往往是高山流水,诗酒风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们很少以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关注家庭生活。实际上,当画家们把审美目光投向那些不解世事,活泼可爱的儿童时,其绘画作品中的人性光辉,则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正因其少,才弥显珍贵。通过古代画家留下为数不多的儿童题材绘画作品,我们能更加透明地触摸画家们的心态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些彻底摆脱功利色彩的作品,也给范式化的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到一方歙砚。砚高15厘米,外径36厘米,重约40斤,造型呈圆形,下有三只粗壮的圆柱形足,足的上方有三只变形的虎头。砚池呈球面,周边有沟槽存墨,球面润笔。造型稳重大方,宏伟大气。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在古砚的周边,工工整整刻有115个欧体楷式大字,具体内容是:“唐开元歙溪之石宋人斫为此宝虽无金星眉子之异亦无罗纹之奇然其石性温润既坚且柔视之鲜洁倩丽抚之玉肌腻理叩之金声玉德磨之与墨相
期刊
一、三十余年收得“牛”藏品逾千件    年已花甲的任经文先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这位出自书香门第的任经文先生,不仅有书生温文尔雅的一面,还有关中大汉特有的豪爽性格的一面:待人真诚,个性鲜明。属牛,爱牛,藏牛,一股子牛的“犟劲”,字号“秦川牛”,一辈子爱牛,与牛为伍,以牛为乐。一提起他30余年来的收藏经历便眼睛发亮,精神抖擞,谈起他的“牛”藏品更是滔滔不绝。他说:“牛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