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调五味,名师铸乐园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unain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究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妨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树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悟,确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可以把人文教育、人性教育更好地体现在课堂上。要将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情味”。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他们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失去文学味的语文教学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提倡“文学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同时,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才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出诗意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使人生有滋有味。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并尽量地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消除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有航向”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正是由于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语文教学同新闻元素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是对教育教学方式新途径的探索,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寻找到了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新闻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这种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更利于调动老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它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写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面目一新,异彩纷呈,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更具艺术的魅力。这是时代的呼唤与需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好的途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在大语文观的支配下,如果语文老师能给语文教学添“油”加“醋”,令其“五味俱全”,那么就可“五味调和百味香”, 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乐园”,使学生沉醉其中,乐不思归、乐而忘忧。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还要在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感渗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  一、设计主题单元,将知识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安排课文的,精选内容上或思想上有相似点的几篇课文来构成一个单元。如
期刊
二十一世纪对所有人来说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名教师要想取得别人的认可,其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在感情上得到学生的喜爱和亲近,在工作上得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事半功倍;相反,师生关系冷漠的教师,不管花费多大的努力,也得不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少了学生琅琅的书声,多了教师急功近利的讲解。这样做,貌似很适合抽象思维能力强的高中生,实则由于违背了语文学科要在“读中悟”的本性,效果并不佳。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不都是在《三字经》《弟子规》的朗读声中成长起来的吗?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仅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切用口与耳
期刊
2012年9月,学生王照惠的作文《去外公家过年》获第10届“新人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2012年12月,该作文又被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声》一书中。此时,学生王照惠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得力于作文辅导“1对1”的做法,也是学生王照惠自身努力的必然结果。  学生王照惠写作《去外公家过年》时,由于大赛征文需要,她原写的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题目是《简单》,老
期刊
学生刚刚升入高一,对高中语文学习充满了好奇与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目标、新梦想,渴望在新阶段的学习中一展身手。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大家却对高中语文学习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感觉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甚至丧失了新阶段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针对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改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态度  初中的语文考试,多以课本为依据,很多考查内容甚至直接出自课本原文。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背诵等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一切语言素养都是空谈。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多阅读书籍,多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课堂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善于、乐于积累的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如
期刊
杨修听懂了曹操口中“鸡肋”的含义而被斩首,死得冤,因为他洞察了曹操的心意,知道“鸡肋”一词的意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目前社会上对于鲁迅的文章是否继续保留在高中课本中,也是存在着“是否鸡肋”的争论。鲁迅先生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无人可及。在形式上,他开创了白话文的创作,将人们从古旧的文言文中解救出来,让小说的语言更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与语言习惯;在内容上,他无所畏惧,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为
期刊
有人在研究刘邦时发现,刘邦在遇到问题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为之奈何”。也不知道刘邦是真的没用还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反正关键时刻这句话每每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它极大地鼓励了张良、萧何这帮谋士们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为了让主公接纳自己的建议极尽劝说之能事。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似乎也成为调动下属积极性的经典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也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吗?因此,不妨
期刊
一、清晰的条理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清晰的条理性包括书写工整、排列有序、布局恰当诸方面的内涵,这样的板书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注意,而且符合感知的特点。良好的注意是保证有成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感知是吸取知识的起始步骤。意识撇开其余的一切而指向和集中于某些客体或活动叫做注意,其生理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实验表明:被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形成良好
期刊
小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文体,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近三十年,就小说教学总结出几点不成熟的经验,今天写下来,以供大家商榷。  一、了解时代背景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小说是这个产物的重要代表,作者用小说这种形式,通过人物的遭遇,来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了解时代背景,对于了解小说的主题尤为重要。  在学习小说时,必须对时代背景进行全方位而又详细的介绍,以便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