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等,都可能表现在自己的体育行为之中。因此,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如体育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公共健康和体育问题的关心等,并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给以帮助和引导。
(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体育教学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相互沟通。体育教学利于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也能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根据学生的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与年龄、性别相关的特征,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通常表现出这样一些矛盾:充满理想勇于进取而又心理准备不足,因而常常难以承受打击和挫折,并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渴求被人理解和结交朋友,但又容易自我封闭甚至感到孤独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人格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心理适应能力,热情地关心他们,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循循善诱,充满爱心和耐心,多激励,切忌盛气凌人地指责、训斥甚至讥讽辱骂。少数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妒嫉心强、对自己或集体缺乏责任感、固执、不尊重他人、冷漠孤僻等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这种人为团体中的嫌弃型成员,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教师应在科学诊断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身体锻炼为载体,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实施教学,引导和帮助他们主动地与他人和社会相处。
(五)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已经具备的规范意识和评价能力的特点,组织恰当的团队活动,尽可能地通过稳定的或临时性的学习小组、课余体育社团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六)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自己
教师应通过设计有效的、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并充分创造条件,来让学生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的社会活动加深对体育与健康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明确个人和社会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适应方面的具体目标。
(七)培养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例如,为了跳过一定的高度,或完成一定难度的体操动作,必须重复扎实的身体练习,加上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坚持努力下去,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培养了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八)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知不觉的、自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隐学习。例如,可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学校设置奥运文化展览、体育专题网站等等,为学生创建内隐学习平台;再如,可以指导由学生组织的学校范围内的从小组到班级、年级等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给学生提供内隐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此氛围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可以自动、高效率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九)善用角色扮演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角色很多,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和组织者等,这些角色与现实中的一些社会角色比较相似,如运动员类似于社会上的各种竞争者,教练员类似于专家、领袖,裁判员类似于法官、警察,观众类似于消费者、普通公民,组织者类似于行政管理人员等等。因此,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习和体会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从而在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的过程中加强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学生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游戏和球类教学中的对抗练习、武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田径教学中的接力跑等过程中,随时会与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对抗或者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习相互配合与协作,体验帮助与被助的快乐。在集体性运动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无论是足球项目中的前锋与后卫,还是篮球项目中的中锋与策应,或是排球项目中的主攻与二传等位置,都能使学生在尝试不同运动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开发广阔的思维方式,掌握不同角色所对应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增强自信。
(十)发挥体育活动的“规则效应”
体育教学中的活动、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即使是很调皮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也会遵守这些规则,甚至在教师或裁判缺席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我们常可以在球场上看到学生们自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比赛,犯规者会自动把控球权交给对方,而约束他们的是那种无形的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一)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等,都可能表现在自己的体育行为之中。因此,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如体育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公共健康和体育问题的关心等,并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给以帮助和引导。
(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体育教学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相互沟通。体育教学利于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也能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根据学生的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与年龄、性别相关的特征,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通常表现出这样一些矛盾:充满理想勇于进取而又心理准备不足,因而常常难以承受打击和挫折,并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渴求被人理解和结交朋友,但又容易自我封闭甚至感到孤独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人格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与心理适应能力,热情地关心他们,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循循善诱,充满爱心和耐心,多激励,切忌盛气凌人地指责、训斥甚至讥讽辱骂。少数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妒嫉心强、对自己或集体缺乏责任感、固执、不尊重他人、冷漠孤僻等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这种人为团体中的嫌弃型成员,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教师应在科学诊断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身体锻炼为载体,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实施教学,引导和帮助他们主动地与他人和社会相处。
(五)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已经具备的规范意识和评价能力的特点,组织恰当的团队活动,尽可能地通过稳定的或临时性的学习小组、课余体育社团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六)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自己
教师应通过设计有效的、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并充分创造条件,来让学生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的社会活动加深对体育与健康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明确个人和社会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适应方面的具体目标。
(七)培养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例如,为了跳过一定的高度,或完成一定难度的体操动作,必须重复扎实的身体练习,加上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坚持努力下去,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培养了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八)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知不觉的、自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隐学习。例如,可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学校设置奥运文化展览、体育专题网站等等,为学生创建内隐学习平台;再如,可以指导由学生组织的学校范围内的从小组到班级、年级等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给学生提供内隐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此氛围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可以自动、高效率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九)善用角色扮演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角色很多,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和组织者等,这些角色与现实中的一些社会角色比较相似,如运动员类似于社会上的各种竞争者,教练员类似于专家、领袖,裁判员类似于法官、警察,观众类似于消费者、普通公民,组织者类似于行政管理人员等等。因此,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习和体会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从而在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的过程中加强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学生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游戏和球类教学中的对抗练习、武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田径教学中的接力跑等过程中,随时会与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对抗或者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习相互配合与协作,体验帮助与被助的快乐。在集体性运动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无论是足球项目中的前锋与后卫,还是篮球项目中的中锋与策应,或是排球项目中的主攻与二传等位置,都能使学生在尝试不同运动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开发广阔的思维方式,掌握不同角色所对应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增强自信。
(十)发挥体育活动的“规则效应”
体育教学中的活动、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即使是很调皮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也会遵守这些规则,甚至在教师或裁判缺席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我们常可以在球场上看到学生们自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比赛,犯规者会自动把控球权交给对方,而约束他们的是那种无形的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