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写作即担当,《大树小虫》本身就是量子纠缠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陈曦 《现代快报》记者
  A:池莉 当代著名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
  Q:1983年第5期《青春》刊登了您的短篇《看着我的眼睛》。说说您记忆中的《青春》。
  A:当年的《青春》,是全国文学月刊“四小花旦”之一,相当于今天全国范围内的“网红”,很活跃,很青春,很有感召力。
  Q:当时《青春》创刊仅仅4年,是非常年轻的文学刊物,您为什么会把这篇小说投给《青春》?当时您处于什么样的创作状态?
  A:1976年离开农村进医学院,那是个专科学校,功课对我来说轻而易举,早就想写无数的东西。好像这个稿子是周梅森约的,记得他当时穿一件风衣,衣袂飘飘,飞快地走过来,对我说:“我周梅森!”语气俨然老朋友。只因他也写小说,我也知道他是作家。梅森约我给《青春》小说稿,我说好的,回头就给了《看着我的眼睛》,就这么简单,不存在为什么。写作和发表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始终伴随着我的写作过程。我十分幸运,一直在被约稿,一直在被需要,没有全凭独自一人匹马单枪地投稿。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福的作家,得到了上帝恩赐。因此我的写作状态一直很好,现在也很好。
  Q:《看着我的眼睛》写的是一个工厂女青年刚刚做了母亲,不得不在工作和育儿之间做出取舍的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场妈妈问题。时隔30多年重看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依然生动鲜活,当时怎么会想写这样一个小说?小说发表后有何反响?
  A:没有缘起,就是要写。年轻的时候,手特别快: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一星期。无数的构思,犹如涌泉。我的小说和个人实际生活之间,没有太大关系。至少我是这个类型的作家。《看着我的眼睛》发表在1983年,写作时间应该更早,那时候远还没有想到婚姻和孩子。对于我来说,写作是一桩神秘的事,而不是我一定要有什么经历,虚构是我小说的本质,我力求的是神似。一有时间就赶紧写。还喜欢尝试写不同对象、不同生活和场景、不同历史时段和地域:比如《预谋杀人》《凝眸》之类。至于小说发表后的反响,不太记得了。印象中都是头条发表,纷纷转载,评论踊跃,读者喜爱,排队购买《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然后纷纷获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我至少有十篇获奖,有一次整理柜子,记得从《烦恼人生》到《有了快感你就喊》,一堆获奖证书。至于具体别人怎么评价的?什么流派呀风格呀,想都没想。年轻时候,就是纯粹,也就是骄傲。
  Q:小说借米淑君之口发了一通感慨:“原来竟还有明文规定抚养娃娃是女性的责任。”写作之初您就有意识地去关心女性的生存处境吗?
  A:应该没有有意识地关注女性,男性我也很关注。也或许我会通过描写男性去反衬女性生存处境。只有男女对比,才算得上客观,而不是主观叫嚷女权。中国的女性相对男性来说肯定是弱者。男作家可以写“丰乳肥臀”,女作家写“有了快感你就喊”,只会招来嘲笑与诋毁。中国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国家,时时处处,显而易见。
  Q:女作家书写的性别姿态有两种:女性姿态书写,中性姿态书写。跟您同时期的大多数女作家,登上文坛都是凭借表现爱情或个人情感的作品。但您不似惯常爱做梦的女人,似乎也没有文学女性的梦幻时期,您从一开始就以凝重写实的风格,去写活着的艰难和生命的卑微,从而被视作上世纪90年代非女性写作的典范。您怎么看待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A:我的《烦恼人生》写男主角,写产业工人。《看着我的眼睛》是写母性觉醒。我不偏重女性性别意识,或许是因为我软弱到不能够胜任这种写作。我与所有人物都拉开最大距离,在视线够清晰之处停住,瞄准个体生命状态,而不管他们是男女老少。
  Q:伍尔芙认为好作家都是“雌雄同体”,您是怎么做到这两种性别视角共存的?
  A:我不懂伍尔芙,越读越不懂。只是我感觉自己有时候的确是不男不女、雌雄同体。我想这是一种天生禀赋。
  Q:您笔下的女性,对爱情都看得非常透,只谈活着不谈爱情,甚至是以一种坦荡认可的姿态亲手谋杀了爱情,比如《生活秀》里的来双扬,《你以为你是谁》中的女博士宜欣。这和您本人的爱情观有关系吗?
  A:我觉得和我无关。谁都不知道我的爱情观,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只有写作观,写作是一桩我私人感情以外的大事情,是我公开热爱和赖以生存的事业和劳动。我所有的作品,无论中短篇还是长篇,要旨都不在爱情,要旨都是怎么活着,或者怎么死去。如果主人翁是处于经历爱情的阶段,他或者她也会经历,但那就是一段很短暂的经历,并非来双扬们谋杀了爱情,只因爱情的客观属性就是很短命。
  Q:您写过很多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生活秀》里的独立女性来双扬,《小姐你早》里和姐妹共谋报复负心汉的高知女性戚润物。您是女权主义者吗?
  A:我不是。我想是也不是。中国还没有存在过产生女权主义的温床,可能有过女权意识,但是形成了流派的,有自己旗帜与口号的,有团体和集体社会行为的,中国有吗?没有。顾及一下妇女本身应该拥有的权利,不叫女权,比如家暴、同工同酬、三期保护、平等用人等等。
  Q:《她的城》发表时做了很大的修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题材?后来又把重新修订、未删节的原本收在小说集里,会担心不能出版吗?
  A:没有为什么。正如地上野花野草,冒出来了就是冒出来了,上帝给的。《她的城》即便重新修订,也还是损失了大量细节,当然担心不被出版。我写的其实是中国式女性的爱情萌芽时刻,很单纯很可爱,相互之间都是心里有,口里没有,行动上摸个手都战栗不已,一点不嚣张,不主义,不闹腾,不激烈,不要更多,只要一点点,更多是彼此贴心贴肺,试图报团取暖。我的作品,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被删改过,我就始终会存在还原它的念头,只要有机会。
  Q:您的“人生三部曲”被视为新写实流派的发轫之作。新写实跟先锋小说几乎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但是作品面貌迥异,您是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去摒弃西方的影响吗?
  A:没有有意识摒弃西方的影响,我的文学最初就是不分东西。从小喝的就是狼奶嘛,外国小说看得够多。只是,我的写作要旨与翻译成中文的西式语言不搭。根据翻译语言和文本来模仿西方,于我的写作来说不得劲,不给力,很难恰如其分。我的要旨,是要反叛那种假大空的宏大话语,要说中国普通人的真实话语。当初年轻的我,最强烈的写作需要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文学,每一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的话语!所以我写了《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这一类的小说,用中国普通人的语言表达中国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此外我和先锋派作家关系很好,经常谈论文学,我也没有觉得对自己的写作追求有什么妨碍。我认为母语是一个作家最大的价值,我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的个性表达,尽量减少翻译式语言的影响,尽可能准确塑造中国人的人物角色。   Q:您写饮食男女、市井生活,只是希望还原他们,还是带着批判的意味?
  A:我自己从来没有讲过什么“饮食男女、市井生活”,这些标签式词语,都是别人贴的。文学贴标是一种文学上的意识形态。我不喜欢文学与意识形态直接对接。我愿意我的文学发生就像一朵花、一种植物、大自然,而不是人工淬炼的匕首。盛开或夭折,或鲜美或衰败乃至被摧残,都在不动声色地发生着,就那么客观冷峻。当然我是虚构一朵花,不是简单还原玫瑰或芍药。我也不批判什么。读者想要批判或者读得内心流血,那是当然的,读者又是一种角度,又是另外的角色了。
  Q:评论界一直有声音说,“新写实”就是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缺乏批判性。日子再难过大家都要好好过,吵吵闹闹也得好好过,就是这么一个主题。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A:我没听到这种声音。所谓声音,恐怕永远都有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听到的声音都一样。而我,当然会选择好听的听。为什么不呢?
  我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没关系,只要有声音就好,有声音说明有人在关注。反正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只被人说好话不被说坏话。
  Q:新作《大树小虫》这部长篇是您写作生涯中体量最大的一部,听说改了很多遍。
  A:刚开始想写成三部曲,是比较传统的叙事结构,一个大倒叙结构,从彭厨子被杀开始。彭厨子死得非常惨烈,由于血腥气太浓,全部改掉了。历史素材删减太多,传统叙事很难保持,我就改变了结构。这与建筑比较相似,你手里拥有哪些素材,就要去找更符合这些素材的结构。后来就是现在这个结构了:直线加方块。形式上挺好看的,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大树小虫》的男主女主改变成当代的对于男女青年,父辈祖辈的故事由他们的成长路径中再辟蹊径,几代人之间互相缠绕互相渗透,多方位,全立体,极其复杂微妙。至少我自己觉得好看。 当然,阅读大长篇,怎么样,开头几页要有一定耐心,读进去,就不由自主了。就像一盘美味菜肴,特别需要从慢慢品尝开始。
  Q:小说在语言上也做了很多尝试,大量“的”“地”“得”被删除,大量使用动词、短句和句号,很多时候是在和现代汉语使用规范较量。
  A:在说语言之前,我得先说一下量子物理学。尽管我对物理学一窍不通,以前数学还特别差,物理化学自然也好不起来,只有语文成绩特别好,偏科很严重。但是,人到中年以后,对数学科学科技感兴趣了。感兴趣后就开始大量阅读这一类的书籍和杂志。阅读也还是不懂,不懂更想阅读。量子物理学,多复杂多缠绕啊,我怎么可能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科学的实,文学的虚,撞击在一起,碰出的火花,出人意料地亮,那种高强度的灼亮,令我极为震撼。有了震撼就有了味道,这味道就是属于我自己的人文意味了:量子纠缠态!量子叠加!不正如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那种微妙感觉和复杂关系吗?
  大家都知道那个很著名的“薛定谔的猫”,你们说它是死还是活?它是既死又活的状态!我《大树小虫》所写的人物,都是这种状态。当“薛定谔的猫”在盒子里头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它是死还是活,它的量子活动你不知道在怎么发展,完全有一种不可测量性。而一旦揭开这个盒子,你就知道了它非死即活,非活即死,你测量了它,经典答案就出现了,复杂的量子状态就坍缩了。我欣喜地发现,或者说感知到:这种物理现象的探讨实在与人性之间的探讨异曲同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是一种模式,也不存在一种单纯的关系,关系的走向非常复杂,复杂到只能用量子来解释,不可以测验,没有测定性。比如你和父母、朋友、爱人的关系,关系亲疏好坏,时时刻刻都有变化,都有不同质量,都在心里,不能说,不可说,表述语言担负不了这个重任,有时候一旦说出来,不仅言不及义,还可能一下子就坍缩或者削弱了亲情、友情或者爱情。当然也可能出现经典关系,经典关系的通俗标准是好事,可是经典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绝对的、单一的、专制的关系,天长日久可以更脆弱,好事变坏事,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纠结和痛苦,会导致我们个人做出很多自己难以想象的决定。这大约就是人文范畴的一种量子纠缠态了。我觉得我歪打正着读物理,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與启发。
  对于小说来说,这种表述语言的不能言说,我自然就会深究其因,就会改造语言,就会更多使用动词和细节,让更为直接的动作性强的目视效果替代传统人物的主观表述。因此,《大树小虫》的语言,就变成了一场革新乃至革命。动词动词更动词,好读好读更好读,可视可视更可视。什么虚字虚词“的地得”,能够不用尽量不用,且把传统语法丢开去。语言和语法是人创造的,不是来困囿人的,不是来规范文学的。凭什么我一定要平铺直叙?中规中矩?
  突然,写作这部长篇的时候,我变得非常反叛。相对我的年龄来说,我的逆反来得有点晚。晚来总比不来好啊!我就是要不,我就是要乱,我就是要重新排列汉字,就是要重新结构一个超级不对称的不完美结构。或许不成功。但也或许成功。《大树小虫》因此就是具有了阅读的带动感,爽快感,现场感,直抒胸臆感,意会超过言传感。阅读者要爆笑多次,也要泪目多次。有这个效果,我就满足了。
  Q:一直以来,您的作品都与现实紧密关联,这部新作也不例外,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下,不同年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一些具体事件、潮流、政策的变化,都在人物的讲述中有所体现。所以你也是希望能够写一些更厚重,或者说能够更反思这个时代跟社会的东西?
  A:厚不厚重不在作品外表,厚重也不是长篇小说的唯一褒义词。我写长篇不会事先考虑什么厚重不厚重。《大树小虫》是一个庞大的立体树形结构,轻重厚薄,你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
  Q:你在《大树小虫》里面写到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你怎么看待这种差异?
  A: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裂痕和鸿沟,是人民之间一道痛苦流血的伤痕。希望能够缓解与解决,最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文化平等。
  Q:您还写到了重男轻女、传宗接代这种很传统的观念,80后有这么严重的传统观念吗?
  A:难道没有了吗?难道你不觉得现在比以前更严重了吗?
  Q:您在写平民生活时,视角更贴近,似乎自己就身在其中。新作《大树小虫》写的是地位较高人群,感觉批判性更强,您也更下得了手。
  A:我觉得我没有刻意批评谁,我只是希望小说呈现人性的复杂性。我个人认为没有批评,可能你们看出了批评,那也很正常。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视角。
  Q:《大树小虫》完成于2018年,但因为各种原因延迟出版,没能赶上申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会觉得遗憾吗?
  A:我不觉得遗憾。获奖总是好事情,但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文学游戏。文学奖我已经获得很多了。
  Q:对年轻作家,您有何写作上的建议?是否感觉现在的年轻作家更关注自己个人世界,对时代和社会没有反思和担当?
  A:没有建议。真有文学天赋的,自然自己会写,最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有些年轻人写得挺好的。我们对年轻人老是提倡社会责任,要求厚重或者担当啊什么的,其实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思想剥夺。写作不应该有任何条条框框,年轻人能够尽情感受、尽情写,这才是文学的良好生态。写作本身就是担当,作家这个职业符号就是担当者。
其他文献
一位初中女同学在朋友圈里发感慨:有时看着自己的孩子,会有一刹那的恍惚:他是我的孩子吗?怎么觉得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呢?这种时候,我的记忆闸门就会被触动,一些以为已经远去了的记忆突然扑面而至。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小城的天空湛蓝迷人。午饭后同学们飞快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男生们在走廊里疯打疯闹、朝路过的陌生女生吹口哨;女生三个一群、两个一党散布在校园的小树林、假山后說私房话,觉得彼此会是一辈子的朋
期刊
我有喜欢睡懒觉的坏毛病,如没人叫、没人吵,能一觉睡到太阳高照。  我的觉是被梁婆婆吵醒的。梁婆婆每天七点半准时到我家。来了之后,就开始扫地、拖地、抹桌子。她一边干活,一边和我老婆说起农村的事和她曾在别人家干活时遇到的新鲜事。被吵醒的我仍不想立刻起床,躺在床上饶有兴趣地听她有说有笑。起床后,到了客厅,她大声地和我打招呼:“汤老板,早!”  梁婆婆是通过中介来我家帮忙的。没干几天,她就不止一次地说要走
期刊
记叙位于浦口的书法圣地求雨山四时美景印象,映射于心,冬去春来,充满希望,一片美好:步入求雨山,嗅见浅浅墨香,萦绕衣袂,印染周身。  是夏。午后半山,山径微微渐斜,日光炽白。缓步而上,脚畔的兰草中幽幽地夹杂三两株淡紫色桔梗花,花意盎然,修长娉婷,宛若婀娜女子。竹影摇曳,煞白的日光被大片参天的茂竹遮蔽,竹林清冷暑热不存,竹间水汽白雾氤氲似有似无。转过一团茂密的竹叶,林间空旷处几棵乔木,那是深山含笑,白
期刊
陌上花渡景区位于栖霞的八卦洲,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去处。整个园区划分出六大板块,分别是陌上广场、绿野江南、四季年华、大阡世界、八卦水城和罗曼花海,每个板块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  这里为什么命名为“陌上花渡”呢?陌上,就是阡陌,提起田连阡陌,便不由得想起了这惬意自在的田园乡村。而这花代表的是美丽和浪漫。渡,是临水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是美丽田园里浪漫渡口。这里是漫度的时光,这
期刊
去年春,同事小裘在一次采访中,听闻六合北部的马头山惊现明朝摩崖石刻,到现场采访后回来写了一篇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一时引起轰动。于是便在心里盘算着前往一探究竟。  南京春短,未及相约已至暑夏,考虑到天气炎热,而且山中草木繁盛,虫蛇出没其间,不宜游历,只好作罢。转眼秋凉,再次念起观望石刻之事,小裘想:不急,反正石刻已存在五六百年了,一时也不会损坏,不妨再等些时日,待漫山遍野的野菊盛开了再去不迟,那时
期刊
朱婧的新作《那般良夜》最终以一个细节彻底打动了我——“我从小到大的照片,除了清晰的正面照,照相簿里有很多的背影,是我和父亲的背影,在我不同的年纪,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背景,母亲拍下了那么多我和父亲的背影,我在他怀抱,我在他的肩头,我被他牵在手里,那些取景就是她专注跟随我们的视线。可是,母亲并不在照片里,没有人为母亲取景,即使我可以想象画面之外的她多么青春动人,也似乎未有存在。”这显然不是特例,当我
期刊
借一池江南烟雨  润湿多情的古巷  摇一把金陵折扇  将千古风流收藏  南朝石刻见证岁月的沧桑  彩虹明镜又见碧波荡漾  崛起的西岗,美丽的靖安  智慧新区蒸蒸日上  啊! 上善栖霞,无比荣光  秋枫禅韵是你华美的乐章  听一曲晨钟暮鼓  卷起思乡的行囊  读一本三论古经  品味佛家的参禅  永济江流诉说着一苇渡江  燕矶夕照与涨沙绿野相互守望  腾飞的骏马,奋进的龙潭,  人才集聚共谋发展  啊
期刊
父亲又不见了。今年他常常闹“失踪”。  他的老年手机扔在抽屉里。我们急得到处问有没有人看到他。到了晚间,他又回来了。问他,说是看以前的邻居去了。  父亲85岁,患有脑梗塞。这是我们常常紧张,到处寻找他的原因。  父亲一直想过以前的生活。可是我们已回不到过去。母亲去世一年半,老家拆迁了一年。我们渐渐习惯下来,可是父亲不习惯,他日渐萎缩的大脑对往昔岁月记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清晰。  “1958年秋天,我们
期刊
6月14日,由《青春》雜志社主办的“新小说在2019论坛”暨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仪式在宁举行。  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扶持项目共签约扶持20位优秀青年文学人才,分为青春作家和青蓝人才两个梯队,其中青春作家10人,青蓝人才10人。活动当天,参会领导和与会嘉宾一起见证了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项晓宁董事长与青春作家、青蓝人才代表现场签约。  会上,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冯雯
期刊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在修辞学上叫“反复”。文艺创作中,反复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满震先生的微型小说集《夜色多么好》有多篇运用这种手法,试举例赏析。  《我是一只兔子》的主人公小胡,进机关已经五六年了,一直是个普通的科员,他想弄个副科长、副主任当当,每到年关总想着给局长送礼。作品是这样描述的:  ……(小胡)立马打电话让家人从乡下送来两只兔子。局长见了兔
期刊